首頁 > 文學文史 > 馬嵬驛兵變是怎麼回事?無可奈何勢已去

馬嵬驛兵變是怎麼回事?無可奈何勢已去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二十三裏)。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並強迫楊玉環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非要認胡人安祿山爲義子,這簡直就是胡來。結果人家打着清君側的名義,硬是要將這個年小自己很多的乾媽給殺掉。玄宗曾經親手締造了開元盛世,也是他親手將這份盛世給葬送。

自從改元爲天寶以後,國家一直在走下坡路。當安祿山謀反的消息,傳入長安時,玄宗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不可能。他已經被楊家兄妹所蠱惑,沉迷於自己曾經創造的偉大功績不能自拔,漁陽鼓動地來,國破山河在的大唐,已經無法收穫忠誠。

馬嵬驛兵變是怎麼回事?無可奈何勢已去

(一)、叛軍浩蕩向西行,直逼京師君王驚

"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衆,號二十萬,反於范陽。"安祿山的造反實在是太過突然,以至於朝廷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那一刻,唐明皇才知道,自己的江山繁華背後,原來隱藏着巨大的危機,早已經搖搖欲墜。如若各地的節度使,能夠竭力反抗,安史大軍不會行進的如此順利。

1. 大勢已去迫離京,千乘萬騎川蜀行

"庚午,上聞祿山定反,乃召宰相謀之"。玄宗整日沉迷在聲色犬馬之中,就連安祿山謀反他都是後知後覺的。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連皇帝都不拿國家當回事,何況底下的那些臣子們。"壬申,以常清爲范陽、平盧節度使。常清即日乘驛詣東京募兵,旬日,得六萬人;乃斷河陽橋,爲守禦之備。"

不論是封長清還是高仙芝,他們的能力都頗爲出衆。不過玄宗錯就錯在誤用了楊國忠,這個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僞軍事指揮家"。他胡亂指揮,輕敵冒進,再加上於洛陽抵抗的並非唐軍精銳,而是剛招募的市井子弟,所以戰鬥力很一般。

根本無法抵擋安祿山麾下的那些胡人以及正規化騎兵,他們很快就攻陷了東京洛陽,下一步就是要進軍潼關。等到高仙芝和封長清鎮守潼關之時,楊國忠屢次諫言說他們抵擋不力,因此玄宗將其悉數撤下。

又換上了哥舒翰,可玄宗和楊國忠都是急於求成之人,不斷的催促哥舒翰主動出擊,結果就是險些全軍覆沒。潼關一破,長安再無險可守。"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處覓王門。"玄宗走的時候,都沒有來得及帶上親眷,很多的皇子,皇孫還有妃子麼全部成了安史大軍的階下囚。

馬嵬驛兵變是怎麼回事?無可奈何勢已去 第2張

2. 翠華搖搖行復止,衆望難歸懲奸佞

楊國忠此人心狠手辣,將士們對他都頗有不服。而玄宗也已經年老,還總是想方設法的找他的茬。大軍浩浩蕩蕩的往四川走去,軍隊大都對此很不滿意。他們如夢初醒,忽然發現原來所謂的盛世,只不過是謊言罷了。

可他們又不能將矛頭指向玄宗,所以他們也來了個"清君側"。楊國忠在撤退的路上,將所有的橋樑全部摧毀,根本不顧及百姓如何逃生。再加上他此前的囂張跋扈,以及構陷忠良,令大家對其都有所不滿。

"空聞虎旅傳宵,無復雞人報曉籌"。彼時正好楊國忠在和吐蕃人交流,被士兵看到,因此就說他意圖謀反,將其射死在亂箭之中。對於玄宗而言,楊國忠雖然卑鄙,但卻是絕對的忠臣。此時他才發現,自己對軍隊早就失去了控制力。當"大軍不發無奈何"時,他也只能忍痛割愛,將最疼愛的楊貴妃斬於馬嵬坡下。

(二)、忠君愛國並非愚忠,玄宗令其大失所望

自從安史之亂髮生以來,李隆基的所作所爲根本無以擔當的起皇帝二字。"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他們應該是以天下爲己任,而不是爲了自己的安危,苟且偷生。

首先,玄宗得罪了自己的親人,因爲他走的太匆忙,連兒子和孫子都沒能悉數帶上;其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倉皇離去,置天下百姓於不顧;再次,軍中的將士們,看透了這個無能的皇帝。可以說,在馬嵬坡之變時,玄宗得罪的人幾乎囊括了整個社會階層。

馬嵬驛兵變是怎麼回事?無可奈何勢已去 第3張

1. 先己憂而天下憂,先己樂而天下樂

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甚至一度改變了天下人的生育觀"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他曾經一度的爲了愛情拋棄所有,也曾經愛屋及烏的讓奸佞小人身居高位。在他的統治下,政權已然是岌岌可危。早已不復往日的榮光。

張養浩曾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謂的開元盛世,也不過是國家富強罷了,而它的財政收入還是來自於百姓,秉承着一貫的取之於民,用之於君原則。後來他又喜歡大興土木,大肆營造富麗堂皇的宮殿,百姓們早就被壓迫的喘不過氣。

那些人每年都要繳納稅負,就是希望危難之際國家可以盡上自己的責任,就是希望國家能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可玄宗的逃跑,實在是有些過分。潼關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如若他不聽信楊國忠讒言,如若他不親自指揮,明白什麼叫作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必長安城不會那麼快被攻破。

2.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李隆基不算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癡情種。在這場不倫之戀中,他可謂是傾其所有,愛美人,而不愛江山。他的老祖宗李治,也是開展了場不倫之戀,到最後天下都改了姓,大唐也成了大周。

在那場譁變之中,玄宗是無論如何都不希望楊貴妃死去的。那是他的慰藉,也是他的知己,更是他的知心愛人。可是,他早已經失去了人心,如若不遵從,大軍一直不發,到最後,很有可能連自己都牽扯其中。

所以,在緊要關頭,只能以大局爲重。按常理而言,君王乃九五之尊,誰敢違揹他的命令。可是他的種種行爲,讓手下之人對其完全不信任。他們礙於從小接受的忠君愛國思想,不敢把矛頭指向玄宗,因此只能拿楊貴妃開刀。但這也不失爲是一種變相的"叛變",最後只剩下了"聖主朝朝暮暮情"。

馬嵬驛兵變是怎麼回事?無可奈何勢已去 第4張

(三)、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自從太宗皇帝來了一場玄武門兵變,李唐的父子關係就一直處理不好。尤其是皇帝和太子。李世民知道這種微妙的關係,因此對太子李承乾一直疼愛有加。

可到最後,他還是聯合了侯君集,想學着父親那樣,逼皇帝退位。到了玄宗這裏也是一樣,他先是聽信武惠妃構陷,殺害了次子李瑛,對於後來冊封的儲君李亨也是極度的不信任。

1. 先丟美人再丟江山,太子李亨一馬當先

"若唐玄宗之晚節,未嘗安危而利災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喪敗"。古代一直都倡導家天下的觀念,君王即國,國即君王。可是玄宗晚年時期,實在是有些荒唐。拋開安史之亂不言,此前李林甫肆意打壓張九齡,玄宗明明知道真相,卻仍然任人擺佈。

對於天下人而言,"玄宗不值得"。因此,在馬嵬之變的時候,百姓們都去央求太子李亨留下,而不去求玄宗。可見,他已經失去了人心,人們不願意在對他,和他執掌的大唐忠誠。他們把希望寄託於李亨的大唐。

李亨一路收拾殘兵敗將,於靈武重整旗鼓,在衆大臣的簇擁下遙登帝位。按照他的說法是"聖人厭大位久矣",可事實上,在川蜀避難的玄宗,對此一無所知。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李亨在上位前,並沒有的得到玄宗的禪讓,但也沒有人提出質疑。

馬嵬驛兵變是怎麼回事?無可奈何勢已去 第5張

2. 無可奈何勢已去,只剩寂寥與滄桑

"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對於莫名其妙的成爲了太上皇,玄宗以強顏歡笑應之。甚至還派出了三位宰相,將傳國玉璽交給李亨。他知道,這其實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翻版,自己的這個太上皇是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

李亨就和當年的太宗皇帝一樣,朝野上下遍佈着忠誠於他的人馬,就算玄宗不承認,也無濟於事。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認了,弄不好還能得個善終。其實他也知道自己的下場,不會太好。高祖李淵,就是其前車之鑑。

對於那些掌握過絕對權力的人,失去權力,將其幽禁,比死還要痛苦。可玄宗又能有什麼辦法。他不敢去指責兒子,謀權篡位,那樣只會鬧得兩敗俱傷。天下已經沒有忠誠於他的人了,還是坦然接受現實爲好。

如果執意要反對,跟着自己在川蜀的士兵們,想必又會再來一場譁變。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漢子,他們也想爲家園的戰火平息而戰,可眼下只能守着人老珠黃的玄宗在四川"頤養天年"。沒有了支持,玄宗就成了孤家寡人。儘管他是皇帝,可沒有了實權又能如何。

結語:

安史之亂和玄宗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若他能夠聖明一些,不聽從李林甫的建議導致內輕外重,安祿山的軍隊就不會如此迅速的攻進長安。倘若他能夠不沉迷於美色,那麼安祿山根本沒有可能手握重兵,而楊國忠也不會把持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