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唐朝爲何會爆發馬嵬驛兵變?目的是什麼?

唐朝爲何會爆發馬嵬驛兵變?目的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嵬驛兵變是安史之亂髮生後玄宗在西逃途中一段富有戲劇性的插曲。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先攻洛陽、後破潼關,眼見長安已經無險可守,唐玄宗帶領楊貴妃姐妹和一衆皇室宗親、大臣,以及親信宦官逃出長安,倉皇逃往蜀地。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五日,“馬嵬驛兵變”爆發,不僅宰相楊國忠等人被殺,楊貴妃亦被逼死,那麼“馬嵬驛兵變”的主要目的是爲了逼死楊貴妃嗎?

唐朝爲何會爆發馬嵬驛兵變?目的是什麼?

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馬嵬驛兵變”楊國忠等人被殺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馬嵬驛”兵變爆發的經過。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爲藉口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叛軍攻破潼關,長安門戶大開,已經無險可守。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唐玄宗眼見長安危在旦夕,連忙帶着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信宦官、宮人等從延秋門出發,連在宮外的皇妃、公主和皇孫都棄之不顧,倉皇逃離長安,一路向蜀地逃竄。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一行逃至馬嵬驛,隨從的禁軍將士因爲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禁軍譁變一觸即發。見此情形,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知道,如果不能給將士們的怒火找到一個宣泄口,必然會引起大亂,於是便讓宦官李輔國找到太子李亨商量對策。

這時,恰有吐蕃使者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的馬,向其訴苦表示找不到吃的,楊國忠還未來得及答話,便有禁軍將士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隨即有士兵以箭射中楊國忠坐騎馬鞍,閆國忠連忙逃至馬嵬驛西門,結果被士兵們追上殺死,並肢解其屍體,將其頭顱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衆。

之後,譁變的禁軍將士,又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跑出來指責禁軍將士的御史大夫魏方進也被士兵們所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韋見素則被打傷。

唐玄宗眼見外面混亂,便問發生了什麼事,左右侍從回答說是楊國忠謀反已被誅殺,唐玄宗無奈之下只得表示認同,並走出驛門,慰勞軍士,然而將士們根本不領情,唐玄宗便讓高力士去詢問將士們的訴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表示希望皇帝能將楊貴妃處死。

唐朝爲何會爆發馬嵬驛兵變?目的是什麼? 第2張

唐玄宗雖然心中不捨,然而由於禁軍將士羣情洶洶,如果不賜死楊貴妃勢必難以平息禁軍將士的怒火,京兆司錄參軍韋諤、高力士等人也上前勸說。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得下令賜死楊貴妃,並將屍體擡到了驛站的庭中,召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察看。眼看楊貴妃已死,陳玄禮等人這才率領禁軍將士散去。

關於這次兵變,目前關於主謀是誰尚且難以斷定,有人說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也有人說是太子李亨,然而無論主謀是誰,他們的目標都不是楊貴妃,而是宰相楊國忠。

禁軍方面:唐玄宗對禁軍掌控下降,禁軍對楊國忠不滿由來已久

衆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能夠登上皇位,主要便是源於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的成功,其中唐隆政變誅除了韋氏集團,將唐睿宗李旦扶上了皇位;先天政變則誅除了太平公主集團,成功奪取了朝政大權。而李隆基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兩次政變的成功,便是源於其與北門禁軍的密切聯繫。

由於禁軍將士對唐玄宗的支持,因此李隆基在登上帝位之後,這些禁軍將士都得到了大力提拔,不過這種提拔全部集中於北門禁軍體系。而唐玄宗李隆基之所以這麼做,主要便是爲了通過這些人,來達到自己對禁軍的掌控,並防止禁軍將士與外廷勢力發生勾連。

然而,到了天寶末年,唐玄宗對於禁軍的掌控力卻開始急速下滑,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這些禁軍將領的先後去世。僅天寶十三年(754年)和天寶十四年(755年)便有多達六位禁軍將領去世,其中有左龍武將軍劉玄豹、張金剛和右龍武將軍何德、張登山、張安生、李玄德,結果導致跟隨李隆基長達四十年的唐元功臣出身的龍武軍高級將領只剩下了陳玄禮一人。

此外,由於待遇的下降,禁軍將士對於宰相楊國忠的不滿,也早已是日積月累。高適在《陳潼關敗亡形勢疏》中寫道,“蕃軍及秦隴武士,盛夏五六月,於赤日之中,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其勇戰,安可得乎?”也就是說,就連屯駐潼關身處平叛一線、背靠永豐倉的哥舒翰大軍都無法果腹,那就更不用說遠在大後方的禁軍將士了,他們的待遇肯定也是直線下滑。

唐朝爲何會爆發馬嵬驛兵變?目的是什麼? 第3張

要知道,由於擔負着護衛皇宮和皇帝安全的責任,因此歷朝歷代軍隊系統中待遇以禁軍最高,這些平日裏福利優厚的禁軍將士,如今福利待遇驟然下降,他們豈能沒有怨言?《冊府元龜》中便有“楊國忠專宰朝政,祿山反以誅國忠爲名,盛言國忠、虢國夫人罪惡,六軍將士皆願切齒除其黨以解國難。國忠大懼,聚族而哭,入而號訴於貴妃……”,可見在叛軍猛攻潼關時,雙方關係已經極爲緊張。

如果放在太平盛世,禁軍將士對於這種不滿,恐怕也就限於平日裏發發牢騷罷了,可如今生逢亂世,這些家眷資產皆在京城的禁軍將士,不僅要隨着唐玄宗等逃往蜀地,恐怕這一生都再也沒有機會回到京城,回到家人身邊,再加上一路上忍飢挨餓,他們的憤怒自然也就全面爆發了。如此一來,要平息軍隊譁變,誅殺楊國忠自然就成了最佳的宣泄口。

太子方面:楊國忠與太子矛盾極深,未必沒有趁機除去的念頭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原太子李瑛被廢殺,因當時壽王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極爲受寵,因此時任宰相的李林甫便極力推薦李瑁爲新太子,然而後來被立爲太子的卻是李亨,而李林甫與太子李亨就此結怨。自被立爲太子時起,李林甫以及後來的楊國忠,對於太子李亨的衝擊便幾乎從未停止過。

而在歷次衝擊之中,尤以天寶五年(746年)最爲嚴重,先是與太子李亨交好的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因與太子李亨、御史中丞韋堅(李亨原配韋妃兄弟)來往,又向唐玄宗建議將李林甫撤職,結果被李林甫以“欲共立太子”上報李隆基,李隆基爲保護太子李亨,最終只將韋堅和皇甫惟明予以了懲處。

李隆基本來不想將太子牽連進來,誰知道韋堅被貶後,他的弟弟韋蘭和韋芝卻上疏替其鳴冤,甚至還拉來太子李亨作證,結果惹得李隆基大怒,太子李亨更是極爲恐懼,甚至不得不與韋妃以“情義不睦”爲由離婚。雖然沒能將太子李亨拉下水,但李林甫在韋堅一案中卻大搞株連,直到李林甫死後才告一段落。

到了該年末,李亨的杜良娣之父杜有鄰又被其女婿柳勣告發,稱其“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該案本是女婿與岳父不和導致的誣陷,但卻被李林甫揪住不放,甚至授意柳勣誣告,故意擴大案情,大有藉機廢掉太子之勢。結果,杜有鄰、柳勣最終被杖斃,而太子李亨也與杜良娣離婚。

唐朝爲何會爆發馬嵬驛兵變?目的是什麼? 第4張

在李林甫與太子李亨交惡之時,楊國忠便是李林甫的忠實黨羽,曾積極參與陷害太子李亨的活動。李林甫去世之後,楊國忠出任宰相,但楊國忠在清算李林甫黨羽的同時,爲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仍舊將太子李亨視爲了死對頭。

如果在平日,太子李亨或許還不敢拿楊國忠怎麼樣,可如今戰亂外逃可就不同了。要知道,當時在唐玄宗外逃的隊伍中,光是殿後的太子李亨的後隊人馬便有兩千,其中便包括了飛龍禁軍,而太子李亨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則擔任着出逃隊伍中的“典親兵扈從”。

也就是說,在出逃隊伍中,負責護衛皇帝安全的軍隊,除了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禁軍外,其餘大部分軍隊都掌握在太子李亨一系手中。如此一來,太子李亨自然就有了發動兵變,趁機誅除楊國忠的機會。

如上,無論“馬嵬驛兵變”的主謀是陳玄禮還是李亨,其目的都是爲了誅除宰相楊國忠,如此既可以平息將士們的怒火,也可以趁機除去一大政敵。陳玄禮和太子李亨雖然目的不同,但最終結果卻是殊途同歸,可是一旦借軍隊譁變誅殺了楊國忠,自然也就不能繼續放任楊貴妃留在唐玄宗身邊,因此兵變一旦爆發,楊貴妃便已經是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