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馬嵬驛兵變不是偶然爆發的,與禁軍大將陳玄禮有何關係?

馬嵬驛兵變不是偶然爆發的,與禁軍大將陳玄禮有何關係?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嵬驛兵變"指的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叛軍攻破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帶着楊貴妃和文武百官逃至馬嵬驛時,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最終殺死了宰相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一次軍事政變。這次兵變的結果是玄宗赴四川避難,太子李亨向北收拾殘局。不久後李亨自立爲帝,尊玄宗爲太上皇,唐玄宗從此失去了權力。

馬嵬驛兵變不是偶然爆發的,與禁軍大將陳玄禮有何關係?

作爲一場軍事政變,"馬嵬驛兵變"絕對不是偶然爆發的。它的導演是誰,爲什麼要發動這個兵變,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有禁軍大將陳玄禮主謀說,有太子李亨主謀說,也有大太監高力士主謀說。但是目前史學界的主流還是兩種意見,就是太子李亨主謀或者高力士主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高力士可不是普通太監,他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爲"千古賢宦第一人"。他權力極盛時,天下進呈給皇帝的奏摺,必先送高力士閱覽,由其分出輕重,大事進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決。

如果高力士是主謀,那護衛唐玄宗的禁軍大將陳玄禮就是高力士的合謀人,因爲出面發動兵變的是陳玄禮。可是陳玄禮是如何與高力士勾結的,並無歷史證據。陳玄禮是因爲除韋后、安樂公主有功而晉升禁軍龍武大將軍的,他並不是高力士提拔的將領,而且如果是高力士主導了馬嵬之變,事後也未見對陳玄禮有什麼封賞。

高力士雖然大權在握,但他與楊國忠並無太大的矛盾,他也不具備操縱朝廷的本事和實力。實際上,在安史之亂爆發前,高力士對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態度是兩不得罪的。唐代的宦官專權是始於肅宗和代宗時期,唐玄宗時還沒有這個先例,玄宗雖然信任高力士,但也沒有要把朝政交給一個太監來打理的意願。因此,高力士不可能產生除掉楊國忠,自己來把持朝政的想法,他也沒有發動兵變的理由。

從事後看來,高力士並不是這場兵變的受益者,唐玄宗失去權力,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高力士了。最後高力士還因爲被李輔國陷害,流放黔中道,得知唐玄宗的死訊之後,高力士北望號啕痛哭,吐血而死。所以說高力士操縱了"馬嵬驛兵變"之說,證據難以服人。

禁軍隨着玄宗出逃之後,第一站是咸陽。按照原定計劃,軍士們要在此略作休整,進食後再出發的。

《舊唐書》記載當時的情況是“辰時至咸陽驛,官吏駭竄,無復貴賤,坐宮門大樹下。亭午,上猶未食。俄有老父獻食,帝令具飯,始得食”,其他的人都沒有吃東西。直到人馬走到金城縣,才籌措了一點點糧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

馬嵬驛兵變不是偶然爆發的,與禁軍大將陳玄禮有何關係? 第2張

從唐玄宗的伙食可以看出來,這時他和部下的士兵基本上是處在斷糧的狀態下的,軍士們又飢又累,不滿的情緒纔會持續發酵。正是有一隻幕後的手利用了將士們的不滿情緒,導演了接下來的兵變。

這隻幕後之後會是陳玄禮嗎?這是不可能的。陳玄禮只是一名將領,他不具備導演這出有預謀,有計劃的兵變的實力,也沒有這個膽量。而且唐玄宗的出逃並沒有什麼事先預案,是突然之間發生的。在出逃前兩天,唐玄宗還喊出了“御駕親征”叛軍的口號,直到七月十二日,唐玄宗見百官上朝的不到十分之一二,才知道長安保不住了。這天天黑以後,玄宗命令陳玄禮集合禁軍六軍,重賞他們金錢布帛,又挑選了閒廄中的駿馬九百餘匹,十三日天剛亮便從延秋門出發,開始了狼狽的出逃之旅。這一天,百官還有入朝的,見到儀仗隊的衛士們仍然整齊地站在宮門兩邊,只是皇上不見了。所以從時間上看,陳玄禮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佈置安排將士們發動兵變。

事實上,出逃的一行人到了馬嵬驛,是因爲隨從的將士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紛紛向陳玄禮表示不滿。在一隻幕後的手的挑動下,陳玄禮接受了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想法,所以才帶領士兵包圍了唐玄宗的住所,殺掉了楊國忠。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幕後指揮者就是太子李亨。

李亨的太子位置一直不穩固。其實唐朝的太子都差不多,無論是最早的李建成,還是高宗的太子李賢,還有唐玄宗原來所立的太子李瑛,下場都不好。李瑛死後,李林甫力主立壽王爲太子,只是沒有被唐玄宗採納。

馬嵬驛兵變不是偶然爆發的,與禁軍大將陳玄禮有何關係? 第3張

李亨當了太子後,李林甫仍然想把他弄下去,按《新唐書-楊國忠傳》上的說法,李林甫在陷害太子黨的韋堅等人的時候,就把楊國忠推到前臺,讓他借韋堅一案,構陷太子。楊國忠當時想借這個機會升官,所以也比較積極,欲置太子於死地而後快。在對待太子李亨這件事上,楊國忠和李林甫雖是政敵,但是態度是一致的,都想換容易控制的壽王當太子,方便將來把持朝政。

李亨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史載他“聰明強紀,屬辭曲麗,耳目之所覽,不復遺忘”,對於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構陷,他表面上裝做若無其事,其實心裏早就記下了這筆賬。特別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想傳位給太子,楊國忠大驚失色,連忙通過楊貴妃“銜土請命”,阻止了李亨接班。爲了防止再發生什麼意外,李亨就必須要幹掉楊國忠,這纔是"馬嵬驛兵變"的真正原因。

李亨的聰明在"馬嵬驛兵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爲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的藉口就是清君側,誅殺楊國忠,天底下所有受到戰爭影響的人,都把矛頭對準了楊國忠。這時的楊國忠已是衆矢之的。特別是那些軍中將領,更是早就有了除掉楊國忠的想法。

據《資治通鑑》記載,另一位大將王思禮就曾派人聯絡過大將軍哥舒翰,要求哥舒翰振臂一呼,請誅楊國忠,但是哥舒翰沒有同意。這件事也不知道怎麼被楊國忠知道了,他怕哥舒翰會對自己不利,這才強令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導致唐軍大敗,潼關失守。本來按哥舒翰的堅守之計,潼關並不一定會丟,唐玄宗也不一定會逃難。因此潼關失守,無數唐軍被殺,形勢急劇惡化,很多人認爲楊國忠對此要負全部責任,王思禮甚至想派數十騎趕到長安殺楊國忠。

前線唐軍的情緒也蔓延到了陳玄禮的禁軍之中,就是陳玄禮本人,也對楊國忠的不滿越來越大。所以李亨一與陳玄禮聯繫,就得到了陳的支持。當時的情況是前有太子支持,後有軍士支持,陳玄禮權衡再三,便拋卻了所有的顧慮。從陳玄禮的角度來說,楊國忠已成天下千夫所指,跟着太子幹才會有前途。

說李亨是幕後指揮是有證據的。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兵變之前,“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啓太子”,而兵變之後,李亨卻不見了,唐玄宗四下都找不到太子,還派兵四處尋找。這是不正常的,是李亨有意躲避的結果。他爲什麼要躲?一是不知道兵變能否成功,自己離得遠遠的可以撇開干係,二是怕失敗後楊國忠會報復,自己離遠點能有個應對的時間。兵變成功後,他立刻與唐玄宗分道揚鑣,也是想盡快擺脫父親的控制,去自立門戶罷了。

馬嵬驛兵變不是偶然爆發的,與禁軍大將陳玄禮有何關係? 第4張

但是有一件事是李亨沒有想到的,陳玄禮在處死貴妃後,居然帶頭向玄宗表示效忠。陳玄禮雖然在處死楊國忠這件事上,與李亨站在了一起,但是他仍然是忠於玄宗的大將,這也正是陳玄禮日後追隨玄宗入蜀,玄宗不予怪罪,而返長安後卻被李亨勒令致仕的真實原因。

《舊唐書》說得很清楚:“馬嵬塗地,太子不敢西行”,爲什麼不敢?從李亨的角度來說,四川是楊國忠苦心經營的大本營,楊國忠的勢力還沒有剷除乾淨,他不願意和玄宗一起去四川冒險,這是很明智的做法。他情願“北上渡渭,一日百戰”,直到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后,才登基爲帝。多年來險象環生的太子生涯從此畫上句號,多年的對頭楊國忠也已命喪馬嵬,一箇舊的時代過去了,新的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