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陳玄禮在馬嵬驛帶兵譁變,事後爲何沒有被治罪?

陳玄禮在馬嵬驛帶兵譁變,事後爲何沒有被治罪?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陳玄禮在馬嵬驛帶兵譁變,事後爲何沒有被治罪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馬嵬驛兵變中,陳玄禮逼死了楊貴妃,看似顯得膽大包天、擁兵犯上;但實際上,他這是棄卒保帥,幫助李隆基渡過了一生中的最大危機,同時也避免了一場宮廷慘案的發生。這就是陳玄禮後來繼續安安穩穩,受到李隆基、李亨優待的原因。從個人角度而言,擁有陳玄禮這樣的部下,是李隆基的幸運。

陳玄禮與李隆基,是交情超過四十年的“好基友”

李隆基登上帝位,靠的是兩次宮廷政變。在這兩次行動中,陳玄禮憑藉自己的特殊身份,起到了關鍵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從“官戶蕃口”(出身不怎麼好)裏挑選了100多名精於騎射、驍勇善戰的少年,陪同自己打獵、出遊,命名爲“百騎”,有點像貼身警衛團。武則天時期,規模擴張至"千騎",並劃歸在左右羽林營,也就是禁軍旗下;公元707年,再度生升格爲"萬騎"。

李隆基的身份還是臨淄王的時候,就已經偷偷的結交英雄豪傑,“謀匡復社稷”。禁軍中的驍勇“萬騎”,更是他重點拉攏的對象,“常接其豪俊者,或賜飲食財帛”。這些人雖然勇猛,但大多出身卑微;面對藩王如此的關照,他們無不感激涕零、無不對其死心塌地。

經過神龍政變後,唐中宗李顯即位,江山再度迴歸李家。不過當時的韋皇后,也有當武則天的想法。公元710年,她和女兒安樂公主聯手,毒死了他們的丈夫/父親唐中宗。

陳玄禮在馬嵬驛帶兵譁變,事後爲何沒有被治罪?

其後,她們廣樹黨羽,任命韋播、高嵩爲羽林將軍,統帥禁軍。不過顯然這倆貨水平配不上職位,爲了立威,他倆動不動就當衆毆打萬騎營將士,導致羣情激奮。身爲營長

的陳玄禮連同葛福順咽不下這口氣,就跑去向平日裏善待自己的李隆基吐槽。

剛好,已察覺韋后一黨野心的李隆基,此時正策劃着發動政變。陳玄禮等人主動前來,正好合他的意。李隆基說出自己的打算後,陳玄禮等人斬釘截鐵的表態,自己願以死效命。

沒過多久,李隆基在萬騎營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攻進了皇宮,韋后、安樂公主連同他們的黨羽,都死於軍人之手。

公元713年,李隆基故技重施,除掉了又一個想當武則天的女士——太平公主。他爹唐睿宗識相的讓出了皇位。

李隆基也是個實在人,在登上皇位後,對於那些替自己出國力的死黨一律給予高官厚祿的待遇。陳玄禮還是幹他的老本行,不過身份地位早已今非昔比:禁軍龍武大將軍。咱們可以理解其爲:皇宮警備總司令。

鐵打的朝廷流水的官,李隆基在位的40多年裏,宰相、百官換了一撥又一撥,但陳玄禮的位置永遠巋然不動。統帥禁軍、擔任皇帝人身安全最後一道防線的任務,李隆基放心的交給了這位老夥計。在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這種情況是極爲罕見的。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陳玄禮的人品比較靠譜,他從不居功自傲,也不結交宦官、權臣,安安心心的搞自己的保衛工作,“以淳樸自檢,宿衛宮禁,志節不衰”。李隆基好幾次想不走正常程序出宮,都被陳玄禮堵了回去。他倆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交代了兩人的關係,我們現在看看馬嵬驛兵變是怎麼回事。

馬嵬驛兵變,極有可能是皇帝、太子權力爭奪戰的爆發

陳玄禮在馬嵬驛帶兵譁變,事後爲何沒有被治罪? 第2張

馬嵬驛兵變,也許並不是軍士譁變這麼簡單,我們看看李隆基與太子之間的關係。

我們常說,同一個皇帝不能在位太久,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晚年容易志得意滿、驕奢腐化,失去上進的動力;

其二,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數十年不挪窩,容易形成既得利益階層固化,各團體直接的矛盾也會日益凸顯,尤其是皇帝本人與太子之間的矛盾。

這裏咱們重點說的是第二點。在權力的誘惑下,很少有皇帝願意主動讓位;同時,從太子的角度看,當幾十年儲君的滋味也很不好受(同情英國的查爾斯王子)。於是,歷史上最戲劇的一幕出現了:那些在爲過久的皇帝,往往跟自己太子的關係處不好。比如在位55年的漢武帝,曾冤殺了自己的太子全家,只有重孫子劉病已逃過了一劫(即後來的漢宣帝)。

李隆基更不得了,曾經在一天裏殺掉三個兒子,其中就包括太子。而李亨繼任太子之位後,日子過得也是提心吊膽。他與父親兩人的明爭暗鬥,也體現在大唐的軍隊方面。

李亨還是藩王時,就跟王忠嗣關係要好。後來,王忠嗣同時擔任了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幾乎掌握了大唐半數兵力。公元747年,李林甫利用李隆基內心的擔憂,以“王忠嗣意圖擁戴太子登基”爲由,成功的擼掉了他的兵權。

此外,與太子關係要好的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也被以類似的罪名除掉。

而李隆基之所以任用安祿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一衆少數民族將領當節度使,很大程度上是爲了打壓太子的勢力。看看李林甫給出的理由:“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心恩洽其心,彼必能爲朝廷盡死”。即:這些胡人將領是外來戶,在朝廷裏沒有派系,容易被控制。很顯然,這句話針對的就是李亨、王忠嗣、皇甫惟明等人。

陳玄禮在馬嵬驛帶兵譁變,事後爲何沒有被治罪? 第3張

但事實證明,玩砸的是李隆基。安祿山起兵造反,無異於在他臉上狠狠地扇了一耳光;接下來,他陣腳大亂、昏招迭出,先斬殺了戰敗的高仙芝、封常清,緊接着又無視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的建議,強迫哥舒翰率領一羣烏合之衆兵出潼關,導致一片大好的形勢瞬間急轉直下。危急之下,李隆基丟掉滿朝文武,帶着後宮、親信,在陳玄禮禁軍的護送下倉皇西逃。

這個時候的李隆基,在軍隊中幾乎已經沒有威信可言了。

針對李隆基的兵變,被陳玄禮成功轉移到楊氏一族身上

關於馬嵬驛兵變爆發的原因,《資質通鑑》的解釋是“將士飢疲,皆憤怒”,《舊唐書》則稱“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綜合兩者來看,當時禁軍顯然已經對朝廷極度不滿了,有罷工/鬧事的趨勢。

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這起事件不可能是陳玄禮發起的,畢竟他爲李隆基帶了40多年的警衛,從不參與政治鬥爭,沒有主動搞事的動機,只有被迫應變的可能。

而當軍人們羣情激奮時,陳玄禮的第一反應是找發泄口:“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說白了就是要甩鍋給楊國忠。同時,他第一時間詢問太子李亨的意見,但對方的態度很有意思:“太子未決”。

形勢如此危急,太子卻不給主意,這有三種可能,按照性質嚴重程度由低到高:

第一,膽小,優柔寡斷,怕事;

第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坐觀成敗;

第三,當楊國忠當替罪羊?太便宜自己的老爹了。

陳玄禮在馬嵬驛帶兵譁變,事後爲何沒有被治罪? 第4張

從後來李亨登基後的表現來看,他不像是個膽小怕事的人;對於第二點,可能性也不大,畢竟如果兵變不受控制,自己也有可能被禍及。

所以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軍人們情緒躁動,跟李亨有關聯。當初李隆基身爲藩王都能在禁軍裏收買人心,對太子而言更非難事。

軍人們迫不及待地動手了,不僅楊家的被當場殺害,御史大夫魏方進也被打死,宰相韋見素則被打得頭破血流、差點丟命。其後軍人們包圍了皇帝所在的房子,李隆基親自出門詢問情況,軍人們壓根不搭理他:“上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

李隆基無奈之下,只好派高力士前去交涉,此時陳玄禮才提出了要求,即誅殺楊貴妃、平息衆怒。這一場景挺有意思:李隆基信任了40多年的鐵桿,竟然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其實這就是陳玄禮頭腦清醒之處,他只有站在禁軍一邊,才能平息衆人的憤怒。也正是這個原因,他作爲皇帝心腹,此時仍能牢牢掌控局面。

李隆基一時未下決心,韋諤和高力士道出了利害關係。

前者說:“今衆怒難犯,危在旦夕,願陛下速決!”誰危在旦夕?自然是李隆基;

高力士說:“殺了楊貴妃,將士才安心;將士安,則陛下安。”這句話就更直白了。

陳玄禮在馬嵬驛帶兵譁變,事後爲何沒有被治罪? 第5張

顯然,李隆基有沒有別的選擇了。

而在此次事件後,李隆基身前的朝臣幾乎跑了個精光,只剩下韋見素一人。太子李亨則被數千人堵住,說是要請他留下來平叛。李隆基對此已經無能爲力,只能任由太子分道揚鑣,自己則在陳玄禮的護送下,躲到了蜀地。

無論如何,父子兩人好歹通過相對和平的方式完成了權力交接,雖然有流血事件,但好在遭殃的基本上只是楊氏全家。

其中的頭號功臣自然是陳玄禮,這一點從其後李氏父子對他的待遇就能看出來。老夥計殺了自己的愛妃,李隆基並沒有怪罪,倆人和諧的結伴前往蜀地,結伴返回長安,陳玄禮仍舊擔任他的警衛司令。李亨則給了陳玄禮實打實的獎勵:封蔡國公,食邑三百戶。不久後,陳玄禮辭官,病死,算是得以善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