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馬嵬驛兵變時,李隆基爲何不保住楊貴妃?

馬嵬驛兵變時,李隆基爲何不保住楊貴妃?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馬嵬驛兵變的文章。

根據各類正史記載,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而唐玄宗不可能、也救不了她,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楊貴妃之死,對李隆基而言是“棄車保帥”的無奈之舉:自己的性命都危險,還想保愛妃?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瞎指揮引來潼關之敗,李隆基倉皇西逃

公元756年,安祿山的叛軍在西進長安的過程中,被朝廷軍隊阻擋在潼關之外;在東南方向,則被死戰的張巡牢牢拖住;而在北方,唐軍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的率領下,打得史思明潰不成軍,黃河以北原本被叛軍佔據的十多個郡,紛紛殺掉叛軍守將向朝廷投誠。多方夾擊之下,中原的叛軍處於被前後包抄的境地,安祿山甚至考慮放棄已經佔據的洛陽,往北逃回老巢范陽。

但李隆基爲安祿山送上了神助攻。

當時潼關唐軍統帥是名將哥舒翰,他考慮到手下軍隊數量雖多,但很多是臨時招募的新兵;而那些從各藩鎮調來的老兵雖久經沙場,但由於是臨時調集而來,各統帥間互相不服氣、缺少整合,戰鬥力堪憂;而叛軍則處於困獸之鬥的狀態,數量雖少,但戰鬥力不可小覷。因此他向李隆基進言:

馬嵬驛兵變時,李隆基爲何不保住楊貴妃?

賊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據險以扼之,利在堅守。況賊殘虐失衆,兵勢日蹙,將有內變;因而乘之,可不戰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務速!今諸道徵兵尚多未集,請且待之。

即敵軍形勢危險、急於速戰;朝廷軍隊若據險而守,叛軍在形勢危急之下自然會起內亂;況且西北的精銳鎮兵大部分還未趕到,沒必要急於求戰。

此外,郭子儀、李光弼也上書表示,由他們率軍直搗安祿山范陽老巢,俘虜叛軍官兵的家屬,賊軍必定崩潰,“潼關大軍,帷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

但是,專業將領的建議,敵不過政客的一己之利。安祿山起兵,是以誅殺奸臣楊國忠爲名;再加上楊國忠確實幹了不少缺德事,當時他的內心慌得一匹。另一方面,潼關前線也有將領希望幹掉楊國忠、爲民除害,不過哥舒翰並未同意。

但楊國忠卻做賊心虛,眼看哥舒翰按兵不動,以爲對方真的要收拾自己,於是攛掇李隆基逼其出關迎敵。直到這個時候,唐玄宗仍視楊國忠爲心腹,於是他一波波的派使者前往潼關,命令哥舒翰立即出戰。

心知此行必敗無疑的哥舒翰仰天大哭後率領20萬烏合之衆出關。在靈寶西原,面對安祿山悍將崔乾祐設下的陷阱,朝廷大軍瞬間崩盤,大量士兵扔掉武器、脫掉裝備逃入深山,還有一部分被擁擠着趕入河中淹死,僅僅有8000多人撤回潼關之內,甚至連哥舒翰也臨陣投敵。

潼關之敗,讓安祿山大軍死而復生,直接打通了前往長安的通途。消息傳來,朝廷驚慌失措,在楊國忠的建議下,李隆基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率領禁軍,護送自己以及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以及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和身前的宦官、宮女們偷偷出逃,計劃往西南蜀地躲避。

馬嵬驛兵變的本質:爲平息禁軍的不滿,陳玄禮將禍水引至楊國忠一系

馬嵬驛兵變時,李隆基爲何不保住楊貴妃? 第2張

由於事發突然,逃難隊伍並沒有充足的後勤物資準備,路過咸陽時,隊伍已經飢腸轆轆,一些老百姓主動獻上了粗糧飯,但僧多粥少,被那些皇子皇孫們一搶而空;過了許久,相關部門準備的御膳才送到,李隆基與那些官員、貴戚們分而食之;而禁軍將士們,則只有餓着肚子、自行去鄰近的村裏討食物。

李隆基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屬咎由自取:任何朝代的皇帝都會面臨女色、奸臣,但蒼蠅不叮沒縫的蛋,最終決定權都在皇帝本身;那些在咸陽進獻食物的老百姓都當面表達對李隆基的不滿:

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

所有人都知道安祿山圖謀不軌,但面對那些舉報者,李隆基一向不問青紅皁白地予以誅殺,由此養虎爲患。

更好笑的是,在逃出長安城前,罪魁之一楊國忠也把鍋甩在李隆基身上:“人告祿山反狀已十年,上下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過。”當然了,宰相就是他自己。

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安祿山之亂是怎麼養成的,除了李隆基(當然,他可能是揣着明白裝糊塗),隨行的禁軍們,自然也明白。

到了馬嵬驛,又累又餓的禁軍將士們處於爆發的邊緣:

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

史書沒有寫爲何憤怒,但我們可以腦補一下:明明可以把叛軍擋在潼關之外,皇帝、丞相偏要瞎指揮,導致淪落到眼下的地步;明明是逃命,你們這些皇親國戚還擺着臭架子,騎着馬、吃的滿腦肥腸,我們這些人就餓着肚子,爲你們犯下的錯誤買單?

羣情激奮之下,若不能及時疏導,很容易導致兵變,禁軍的統領、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靈機一動:

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

馬嵬驛兵變時,李隆基爲何不保住楊貴妃? 第3張

於是他向太子李亨提出了自己這個想法,但“太子未決”。巧的是,隨行的吐蕃使者正向楊國忠投訴沒東西吃,一些軍士趁機大呼:楊國忠勾結胡人作亂!軍人們的情緒瞬間被點爆,他們殺掉楊國忠,將其腦袋頂在槍尖上示衆,其他的楊氏貴戚也被誅殺殆盡,御史大夫魏方進被一同被殺、宰相韋見素受傷,其後亂軍趁勢直接將身在驛站建築物內的李隆基等人團團包圍。

接下來的情形相當微妙:李隆基親自走出門,下令將士們收隊,沒有一個人搭理他;他只好讓高力士出來接洽,陳玄禮的回答是:“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猶豫不決之際,京兆司錄韋諤說了一句話:“今衆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其後他更是急得趴下磕頭,甚至滿頭鮮血。

也難怪他會如此着急:衆怒難犯、危在旦夕,你再不下定決心的話,大家都別想活!

接下來的情節大家很熟悉,李隆基讓高力士將楊貴妃縊殺,讓陳玄禮等人進來驗屍;陳玄禮等人山呼萬歲,隊伍順利整頓完畢,揮師西進。

馬嵬驛兵變,看似是陳玄禮帶頭,但我們要搞清楚他的身份:他是陪着李隆基長大的老部下,在40多年前,他曾陪同李隆基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李隆基稱帝后,立即封陳玄禮爲龍武大將軍,掌管禁軍六軍,負責整個皇宮的安全保衛。可以說,陳玄禮是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背叛李隆基的;只有這一個可能:他是以軍人統帥的身份,以站在軍人們的立場出發,用楊氏一族爲替罪羊,幫助李隆基化解了兵變危機。如果統領禁軍的不是他、或者他的反映太慢,李隆基在馬嵬驛很可能會凶多吉少。畢竟那時,做了幾十年太子的李亨已經虎視眈眈,藉着兵變掌權,對他來說無異於千載難逢的機會。(不然爲啥陳玄禮提議殺楊國忠時,李亨一直不吱聲?)

這也正是馬嵬驛兵變後,陳玄禮仍舊身居高位的原因。

馬嵬驛兵變時,李隆基爲何不保住楊貴妃? 第4張

所以,李隆基不可能保住楊貴妃;若他堅持不放人,結果可能連他自己也得一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