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歷史上豆腐的發明者是誰?它又經歷過了什麼樣的變遷?

歷史上豆腐的發明者是誰?它又經歷過了什麼樣的變遷?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爲天,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飲食文化也當之無愧。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作爲一種營養豐富、口感上佳的食品,豆腐很早就登上了中國人的餐桌。如今,它更是不僅受到中國人喜愛,在外國同樣廣受歡迎,被譽爲“中國食品史上的四大發明”之一。

如今,豆腐憑藉其便宜的價格和花樣繁多的烹飪方式成爲了極爲常見的一種食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和火藥一樣都是伴隨煉丹產生的副產品。另外,在古代豆腐常常被用來當作清正廉潔的象徵,所謂“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就是在頌揚那些生活清貧的人。那麼,從煉丹副產品到廉潔的象徵,豆腐在我國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呢?

歷史上豆腐的發明者是誰?它又經歷過了什麼樣的變遷?

關於豆腐的發明,如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但按照我國古代通行的說法,豆腐的發明者乃是鼎鼎大名的西漢淮南王劉安。作爲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安熱衷於研究諸子百家的學說,爲此甚至曾經召集並主持數千賓客完成了鉅著《淮南子》的編纂工作。此外,他也時常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如利用艾草燃燒產生的熱氣讓蛋殼浮空,這甚至被認爲是人類對熱氣球原理的最早實踐。

相傳,劉安的母親很愛吃黃豆,但後來因病沒法咀嚼,於是劉安便將黃豆磨成了豆粉。不過,豆粉乾燥無法入喉,於是他又混入熱水將其變爲了豆漿。豆漿儘管利於飲用,但沒有什麼味道,於是劉安又在其中加入了鹽滷。結果,豆漿在加熱與鹽滷的作用下逐漸凝固成形,這種最初的“豆腐”與如今我們所說的豆花應該比較相似。

當然,劉安爲滿足母親吃黃豆的愛好而無意中發明豆腐的傳說確實有些巧合,不過,也有許多人據此有了另外的推測。一種說法認爲,當初劉安召集了大量賓客在門下,其中不乏精通煉丹術的方士,這些人在漫長的煉丹生涯中逐漸總結經驗,發現了鹽滷與豆漿混合會生成凝固物,且這種產品具有相當高的食用價值

不管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至少我國南宋理學家朱熹、明代醫學家李時珍都贊成這種說法。朱熹曾經作詩道:“種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而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道:“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由此可見,豆腐和淮南王劉安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被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歷史上豆腐的發明者是誰?它又經歷過了什麼樣的變遷? 第2張

由於口感豐富且不沾葷腥,豆腐在古代曾經長期被佛教僧人、道教道士作爲主要食品,而除了修道之人和普通百姓之外,豆腐的主要客戶還包括許多達官顯貴。北宋初年陶谷的《清異錄》當中記載了當時人們稱呼豆腐爲“小宰羊”,而頓頓本可以吃真正大魚大肉的高官們之所以吃豆腐,主要是爲了營造自己清正廉潔的形象。

之所以利用豆腐來營銷自己,很明顯是由於這種食材價格低廉、味道清淡甚至微苦,能夠忍耐得住寡淡的豆腐,自然可見其清心寡慾、不慕名利。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由於早年間曾經當過和尚、乞丐,因此對便宜的豆腐十分鐘愛,甚至當了皇帝后每頓都要有一道豆腐,且要求子孫後代都要堅持吃豆腐,從而憶苦思甜、警醒自己。

不管朱元璋的傳說是否真實,曾經教出黃宗羲、陳洪綬等弟子,最終爲明朝以身殉國的大儒劉宗周確實酷愛豆腐。儘管一度身居高位,但劉宗周堅持用青菜豆腐磨鍊自身,以至於有人稱其爲“劉豆腐”。到了清代,詩人胡濟蒼曾經吟詠道:“信知磨礪出精神,宵旰勤勞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是貧人。”

在他的筆下,豆腐首先是生於磨礪,也就是誕生自磨盤磨出的豆漿;其次,豆腐的製作需要一番苦勞,甚至許多匠人爲此起早貪黑。經過繁複的製作過程,最終誕生的豆腐不但口感清淡,還形狀方方正正,正如一個淡泊名利而剛正不阿的人。從這首詩來看,豆腐難怪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推崇,被視爲清廉的象徵。

綜上所述,豆腐最初只不過是煉丹者無意間發明的產物,並沒有得到多少重視,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它不但價格越來越低、口味越來越好,還被賦予了清廉、方正等文化標籤,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義。作爲一種廣受歡迎但也十分平凡的食物,豆腐在平凡的外表之下,其實蘊含着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