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4.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就華夏曆史而言,西漢的前身是大秦帝國。由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國實施的政治制度並不是周朝時的分封制,而是分爲了兩部分實施,即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則實行郡縣制的。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郡國並行製圖片

秦三世而亡,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於項羽和劉邦對天下的爭奪。而在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時,劉邦曾經爲了能夠戰勝項羽,奪得天下,而冊封禮七個異姓王。這七個異姓王在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后,也獲得了自己的封地,形成了自己的藩國。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面對這些個開國功臣,劉邦是一面感激,但是也不得不防。所以纔有了這樣的政治制度,即西漢建立後,在中央則繼承秦朝的制度繼續實行三公九卿制,而地方則實行郡國並行制。關於劉邦等皇帝實行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就是爲了削弱劉邦之前冊封的異性王的勢力。

地方實施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在於穩固江山,削弱諸侯國實力,但是這一目的實際上並沒有達到。就西漢的歷史記載,在劉邦去世後,由他的子孫接管江山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七王之亂”。

關於“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實際是在漢景帝統治期間,當時諸侯國的勢力已經遠遠凌駕於郡縣之上,諸侯王的權利已不能滿足各位諸侯對權利的嚮往,所以他們發動了動亂。此時,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已經完全不存在了。這次動亂被佔壓後,漢景帝則認識到了該制度的不足,開始着手削藩事宜,但是削藩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才被完成的,郡國並行制也被“推恩令”所取代。

郡國並行制的後果是什麼

郡國並行制是漢朝時期特有的地方政治管理制度,所謂郡國並行制,就是劉姓嫡系封國與外姓列侯並存的地方管理政策,在漢朝的發展過程中郡國並行制發揮了諸多作用。但史學家對郡國並行制及郡國並行制的後果有不同層面的見解。在對郡國並行制的後果的研究中,史學家主要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對其進行了評價。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第2張


漢武帝畫像

一方面,史學家認爲由於漢朝建立後疆域擴大,漢政權推行郡國並存制,擴大了地方封國的自治權利,雖是無爲而治的表現,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封國的經濟發展。郡國並行制使各封國維持其地理環境的界限,因地制宜的發展地方經濟,並且各封國王擁有相對獨立的財權,使得羣國並行制在促進地方經濟的同時也推動了漢王朝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一部分史學家對郡國並行制的後果持批判態度。郡國並行制給各郡國一定的兵權和財權,同時又疏於對地方的管理,使一部分郡國擁兵自重,造成割據勢力出現,郡國並行制的實行不利於中央集權,爲漢朝滅亡埋下伏筆。

隨着漢朝的發展和郡國並行制的全面實行,全境郡國數量也不斷的增加,文景時期,實行“以親治疏”、“衆建諸國”的政策以達到削番弱國的目的,緩解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武帝之後諸侯國的地位幾乎都在郡國之下,郡國並行制也逐漸演變成了單一的郡縣制。對郡國並行制後果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但不可否認的是郡國並行制無論好壞,都是中華文明史上特有的地方政治制度,爲中華文明譜寫了獨特的一頁。

關於郡國並行制時間

時光荏苒,中國歷史經過了多番的變遷,呈現出如今的模樣。而在古代的時候中國施行的很多治國政策卻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其中郡國並行制便是如此。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瞭解郡國並行制的人也在日益減少。不過即使如此,關於郡國並行制時間仍是一個讓人着迷的話題。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第3張


郡國並行製圖片

雖說關於郡國並行制時間,一些考古的歷史學家早已給出了答案,施行的開始時間爲漢高祖劉邦時期爲了將項羽的黨羽和自己的黨羽分化開來,並壯大自己的實力而建立的,而結束時間則是在漢高祖劉邦將項羽產出之後,郡國並行制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且有着不斷加強的趨勢,所以在文帝,景帝時期便不斷的削減諸侯的實力,知道景帝在位中期的時候纔將其全部剷除,並將諸侯廢除,不在施行這一制度,結束了國家集權分散的局面。

但是畢竟歷史十分的遙遠,雖然有着這樣關於郡國並行制時間的記載,可歷史學家們依然在鍥而不捨的努力尋找着真相,想要找到一些相關的記載,來證明這一記錄的真實性。在多年裏也傳出過許多關於郡國並行制時間的說法,然這些說法卻是都無法使用充足的證據說明,不斷的被人們推翻,而只留下關於漢朝時候漢高祖建立和景帝結束的說法。也真是由於諸多的說法都被推翻,人們漸漸的將關於郡國並行制時間的認定就是這樣的說法。

郡國並行制的弊端

漢代實行的地方政策有郡縣制,除了它之外還有一種分封制,即郡國並行制,這是同秦朝地方政策最大的不同。文帝和景帝他們一直執行着以親制疏,衆建諸侯的策略,即分封一個諸侯國,而在這位諸侯名下土地將會在他去世之後由他的所有兒子平分,這樣一來,既打破了嫡長子世襲的規矩,又使得諸侯國數目增多,領域縮小起到了削藩弱國的意義。但是郡國並行制弊端也是很大的。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第4張


劉邦雕像

七國之亂就是郡國並行制弊端顯現的地方。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因爲打不過項羽 ,拉攏了韓信 ,彭越 ,英布三個人,最後集齊四個人的力量才消滅掉了項羽,在當時消滅項羽之後又封了一些曾經在戰爭中幫助過他的人爲異姓王。

但是高祖劉邦對他們並沒有任何的信任,再加上他們在建國之後出現了一些不當的行爲被劉邦所討厭,最終被封的各個異姓王一般只會有三種下場,第一種是忍受不了劉邦對他們的控制,然後決定造反;第二種是因爲被一些對頭誣告自己想要造反然後被劉邦下令殺掉;第三種就是在劉邦的地盤上混不下去了,乾脆把地盤捨棄,帶着金銀細軟,妻子兒女一路向北投奔胡人。

這時就顯現出來那些無能的同姓王,而劉邦對於同姓王的容忍尺度較大,自己的孩子也沒有顯示出很大的才能,讓那些王覺得皇帝這個位置還不如自己來坐。但是,實行了很多年的郡國並行制弊端也只出現過七國之亂這一次,所以,郡國並行制在當時還是很符合社會需要的。

關於郡國並行制實行的原因

郡國並行制不過是我國漫漫歷史長河的一種治國制度,伴隨着時間的流逝,現已從歷史長河中消失。然就算是如此,它曾經的輝煌也永遠的被世人所銘記。而由於郡國並行制的實行爲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所以關於郡國並行制實行的原因也一直成爲人們想要探索的問題之一。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第5張


郡國並行制資料

說到關於郡國並行制實行的原因,這便要結合當初郡國並行制剛確立時的國家格局說起。據說楚漢之爭時期劉邦和項羽各自爲王,誰也不服誰,戰鬥在所難免。然而,當時的劉邦和項羽實力卻是旗鼓相當,無論是任何一方想要戰勝都是極爲困難的事情。因此劉邦爲了分化項羽的實力,鞏固自己的陣營,於是便想出了郡國並行制的方法。通過給各位得力大將封王來增加他們的忠心。劉邦不斷給手下的諸多大臣封王,這確實將軍心不斷凝聚起來,爲後來和項羽的戰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這只是關於郡國並行制實行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當時的漢初時候的國家經濟並不發達,且發展十分的遲緩。主要原因便是在於百姓的積極性不高,一直安於現狀。爲了改變這樣的狀態,劉邦只能在諸人的提議之下給各位重臣封王,讓他們自己治理管轄之地,從而提高百姓對於勞作的積極性,提升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得不說,劉邦這樣的做法是十分的重要的,隨着郡國並行制的實行,漢朝國家的經濟逐漸地發展起來。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作用

郡國並行制開始實施是在西漢時期,其雛形是在楚漢之爭時就出現的。當時劉邦爲了分散項羽的部下,壯大自己的勢力,將自己手下的大將韓信和英布等人分封爲王。

關於郡國並行制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第6張


郡國並行制資料

華夏自周天子分封制開始實施後,天下的各路諸侯王實際上都是周姓,只因封地不同才衍生出來秦楚等等姓氏,所以各路諸侯同周天子本質上實屬一脈。關於劉邦分封的諸侯王,則並非是劉氏,也不同自己一脈,實屬“異姓王”。“異姓王”的冊封,是後來出現的郡國並行制的前身。即郡國並行制的作用最初是劉邦用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分散項羽的兵力。

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漢景帝時期,西漢的國土面積不斷地擴張,通過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很難治理,加上之前“異姓王”的冊封,最終確立了郡國並行制。也就是說在漢景帝時期,郡國並行制的作用將國土進行劃分,從而有利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進行管理。

綜上,郡國並行制從其誕生到被正式確立下來,經歷了西漢的幾代皇帝。其能夠在當時存在並發展的原因在於郡國並行制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即:

第一,郡國並行制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各個分封國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諸侯國自行發展經濟有利於正國家的經濟的發展。

第二,郡國並行制的實施有利於自然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當時的西漢疆域遼闊,但是各地的氣候等並不相同,若朝廷統一制定發展政策,不利於對自然條件的充分利用。實行郡國並行制後,各個諸侯王可以自主的根據自己國家所屬的地區的自然條件,進行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的發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