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郡國並行制的起源於哪裏?發展的怎麼樣?

郡國並行制的起源於哪裏?發展的怎麼樣?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郡國並行制的起源於哪裏?發展的怎麼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起源

漢朝郡國並行制

早在楚漢戰爭時間,劉邦爲了分化項羽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韓信、英布等爲王,這些人因爲非劉姓,故稱"異姓"。由於異姓王非劉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後數年之中,他們相繼被誅除殆盡。

與此同時,劉邦又大封他的子弟爲王,稱爲“同姓王”,高於列侯。當時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國,他們在封國內是國君,權力很大,其政權與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諸侯王還擁有一定的軍權、財權、治權等,史稱"郡國並行制"。

西楚郡國並行制

郡國並行制的起源於哪裏?發展的怎麼樣?

後漢書·百官志》: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

故學者認爲,漢朝郡國並行制是西楚郡國並行制的翻版,或者漢朝郡國並行制承襲了西楚。

發展

西漢(前202年~8年)兩百年間的疆域和政區變化很大,初期的版圖小於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區爲匈奴所佔有,南方五嶺以南爲趙佗所割據(見南越),東南(今福建、浙南)地區和西南(今貴州、雲南、川西南)地區也脫離了中央政權的管轄。

全境只有四十餘郡,其中大部分郡屬漢高祖劉邦所建立的諸侯王國所有,漢初諸侯王國地位遠在漢郡之上。

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後,諸侯王國支郡逐漸被削,諸侯王特權被奪,王國地位降格,與郡同爲一級行政區劃。漢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遂行郡(國)縣兩級制,與秦代的郡縣制實質上沒有什麼差別。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爲名發動叛亂。由於樑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郡國並行制的起源於哪裏?發展的怎麼樣? 第2張

文景兩代相繼執行的“以親制疏”和“衆建諸侯”之策,使王國數目增多,領域縮小;景帝悉收王國支郡以屬中央,又使漢郡數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共有王國二十五(西漢一代王國最高數),漢郡四十三。

但是版圖仍與漢初一樣,並未擴大。漢武帝以後分全國爲司隸部一,刺史部十三,共十四個監察區,上述一百零三郡國即依地域分屬這十四部。

總之,西漢初期郡國並行制的推行,相對增大了王國行使政治經濟的自主權力,促進了地方政府恢復發展當地生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另一方面,隨着中央和王國直接統治範圍的相對縮小,有利於統治階級把握各地的風土民情,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生產,從而推動整個西漢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