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曹操是如何調節朝內的兩股勢力的呢?

曹操是如何調節朝內的兩股勢力的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是如何調節朝內的兩股勢力的呢?曹魏始終是由兩種勢力所組成。一種是漢朝固有的舊勢力,另一方面是忠於曹操要求變革的新勢力,捍衛朝廷和曹府的各個領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如果以曹權授漢臣,或以朝廷令曹臣,都會引起混亂甚至失敗。所以,只有提高曹操的地位,甚至接近皇帝的地位,才能駕馭當時的局勢。

曹操是如何調節朝內的兩股勢力的呢?

因此,曹操稱魏公而沒有取皇帝而代之的行爲,實屬無奈,也是其忠於漢室的一個例證。因爲戰亂年代,一箇舊的漢朝廷已經無法應對各種反漢勢力的衝擊了,他們只想要權力,要地位,卻不知道這種權力和地位是以曹操爲代表的新勢力用無數人的鮮血換來的。

因此,這種新勢力的壯大和地位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也就類似於動亂時期,國家實行軍管差不多。且曹操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在最大限度地給了漢朝廷權力和地位,使漢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正常運轉。這足以證明,至少曹操活着的時候,是忠於漢朝廷的。

前期的曹操確實是忠臣,直到漢獻帝劉協集團和曹操集團的權利鬥爭開始,那個時候就註定輸的一方不會有好下場,這個時候曹操纔開始慢慢改變。

前期曹操也許有忠臣的想法,想要匡扶天下,畢竟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可是袁紹兄弟戰敗,曹操一人做大之後,他不可能也不願意再老老實實匡扶天下了,荀彧這時候應該有察覺,但曹操表現得也不明顯,但荀彧應該也知道漢室已經沒了,荀彧想要依靠諸侯實現抱負,又想有讀書人的風骨匡扶天下,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

荀彧可能在中期甚至更早期,就知道自己個人的悲劇命運,以荀彧之聰慧和識人之能,在輔佐曹操一段時間後,應該會對曹操的爲人和行事風格有較爲明確判斷,起碼他會很清楚曹操絕不會是也絕不會做傳統意義上的忠臣,就好比陳宮與曹操共途幾天就看透曹操馬上離開一樣。但是另一方面,當時十室九空,百姓死於戰亂和殺戮數以百萬記,以遵荀彧這樣有能力,有責任心的王佐之才,首要任務一定是選擇最具潛力的對象輔佐,恢復天下秩序,讓百姓重新休養生息(當然從維護社會秩序,保護百姓生存,曹操也是英雄)。

所以,個人淺見,我覺得荀彧,更早或很早就能判斷將來與曹操在道統問題必定有重大分歧,但是形勢所迫還是要完成自己最主要的優先任務,恢復天下太平。

有句話是,真正的英雄是看破了生活中的種種善與惡,好與壞之後,還是義無反顧地前行。其實諸葛亮和荀彧是很相像的,諸葛亮茅廬三分天下分析三分後的走勢時,大意講將來一應中原有變,兩員上將,一出漢中,一出荊州,攻破魏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但是兩個大國對戰是一方發生內亂的概率,曹操手下羣臣的治理水平,中原與蜀地巨大人口差距(幾乎快十倍),諸葛亮不會不清楚的。

但是諸葛亮甚至比荀彧更清高,不是漢室宗親不幫,同時更自信,認爲有自己的運作總會有機會。我覺得荀彧和諸葛亮是很相似的一類人,看破世間種種,等待合適的機會,全力一博,知行合一,最後也無悔這一生。從個體人生的角度,他們都無愧是英雄了!

曹操是如何調節朝內的兩股勢力的呢? 第2張

荀彧不贊成曹操稱魏王的原因,是覺得孫劉未滅,時機不成熟。荀彧希望曹操以丞相的身份一統天下,如果這時曹操稱公封王,必然導致孫劉仿效,造成天下分裂的局面。

劉備在曹操稱魏王后,果不其然也自稱漢中王,後來孫權也稱吳王。曹操並非想不到這樣的情況,但曹操年齡已大,赤壁之戰後看到有生之年已難以一統天下,爲了給曹丕稱帝創造條件,於是原形畢露,拜公稱王,都城在鄴,將漢獻帝冷落在洛陽,並監控與漢獻帝來往的官員。

曹操表現出這些思想和舉動,自然有不少諂媚附勢者,但荀彧作爲真正的名士,可能客觀發表了自己的不太意見,於是引起曹操的不快和冷淡,荀彧覺得好心被誤解,憂鬱而死。後來的陸遜不也是這樣的死因嗎?在稱王稱霸者的眼裏,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