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皇族內閣的創立者是誰?載灃載灃爲何一意孤行

皇族內閣的創立者是誰?載灃載灃爲何一意孤行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7.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05年以後,憲政改革成爲大清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召開國會、建立責任內閣成爲朝野內外激進憲政派的強烈訴求。

爲了迴應朝野各界的呼聲,同時也是爲了大清江山能夠國祚綿長,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頒佈預備仿行憲政的諭旨。這是朝廷第一次做出立憲的承諾,海內外憲政勢力爲之歡欣鼓舞。

從一個傳統的東亞式的專制社會轉型到憲政制度,這是需要一定過渡的,政治變革需要在穩定環境中實現,這一點原無可厚非。

皇族內閣的創立者是誰?載灃載灃爲何一意孤行

1908年8月,慈禧太后的朝廷宣佈憲政預備期爲9年,也就是從1908年直到1917年都是憲政的準備期。對古老中國而言,實現政治制度的現代化,9年的準備期並不算長。沒有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憲政民主皆是空談。但是對於急躁的近代中國而言,9年就顯得有點太漫長了。

在公佈立憲時間表的同時,朝廷還頒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欽定憲法大綱》,這幾乎是一部《大日本帝國憲法》克隆版。在總共23條的憲法中,有關所謂“君上大權”的就有14條,憲法之下的皇帝有權頒行法律、黜陟百司、設官制祿、宣戰議和、解散議院、統帥海陸軍、總攬司法權等。大清與日本不同,日本民衆普遍相信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天皇家族確實真的是萬世一系。即便歷史上出現過幕府專權的時代,但是明治維新之後,天皇又滿血復活了。中國歷史上並沒有什麼皇權神授這回事,皇位都是打出來的,改朝換代靠的就是槍桿子。“萬世一系”,不過是騙人的鬼話。日本憲法可以高調強化君權,大清憲法則不可以。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駕崩之後,大清憲政改革仍然需要繼續前進。1909年3月,攝政王下旨再次重申朝廷憲政改革時間表。同月,各省諮議局相繼成立,這是臨時省議會意義的機構,大清政改走出關鍵一步。

1910年10月,臨時國會性質的資政院在北京成立。速開國會之呼聲並未因此而停息。面對強大而急躁的憲政激進派,面對越來越強勢的速開國會呼聲,攝政王載灃和他的政府還能不能堅持原有計劃,穩步推進政改呢?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攝政王沒有能力再堅持了,立憲預備期從9年減至5年,1913年將會召開大清第一屆國會。

除了國會,憲政派的另一個制度訴求就是責任內閣。按照議會制的政治原則,責任內閣應當產生於國會選舉,由國會來決定內閣的人選。依照這個原則,責任內閣應當產生於1913年第一屆國會召開之後。但是,在當時一切都是那麼急躁,沒有多少人會去注意這種程序的意義。

皇族內閣的創立者是誰?載灃載灃爲何一意孤行 第2張

1911年,朝廷宣佈憲政改革先從行政部門突破,先成立責任內閣。這完全是前後顛倒的一種失當政策,未經選舉,何來內閣?

1911年5月8日,朝廷公佈《內閣官制》、《內閣辦事暫行章程》、《內閣屬官官制》、《內閣法制院官制》四份文件,這意味着實行責任內閣制的法理基礎已經具備。與此同時,始設於雍正年間的軍機處正式壽終正寢。

責任內閣的組織原則既然已經確立,下一步便是正式建立這個內閣了。早在1910年11月,朝廷中樞就已經開始會商日後責任內閣人員安排的問題了。未來的責任內閣之中,最爲重要的職位莫過於閣揆,也就是所謂的內閣總理大臣。當初1906年丙午官制改革中,奕劻贊同責任內閣方案,最爲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意成爲未來的內閣總理大臣。而到了1910年,責任內閣制真要建立了,奕劻還會汲汲於問鼎閣揆寶座嗎?昔日,奕劻執掌樞垣大權,而外有袁世凱的北洋集團爲之奧援,慶王勢力可謂獨步朝廷。即便有瞿鴻禨、岑春煊之類的政敵勢力,也難與慶袁組合抗衡。在這樣的權力結構的底色下,奕劻有意出任首任內閣總理大臣也是順理成章的。

到了攝政王載灃時代,朝廷的權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慶王奕劻的好基友袁世凱被罷黜了,一班年輕的少壯親貴迅速上位,這些人大都看奕劻很不爽。載灃擢用的這批年輕貴胄也並非鐵板一塊,內部勢力紛爭也很複雜。

攝政王載灃秉政之後,醉心於親貴集權,尤其是皇族集權,一班新晉少年貴胄紛紛進入帝國權力中樞。然而,事與願違,親貴皇族們卻自身四分五裂、結黨營私,貴胄集團無法形成合力。

在這樣一個紛亂複雜的權力格局之中,無論是誰當上未來的內閣總理大臣都難以縱覽全局,各派勢力只會暗中拆臺,而不會全力支持。

不過,即便是在朋黨林立、政爭不息的情況之下,能夠問鼎內閣總理大臣寶座的人也並不多。以資歷而言,元老勳舊奕劻自然是最佳人選,久掌中樞,且是新政改革的掌舵之人,理所應當地可以出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以能力而論,出過洋的憲政倡導者載澤也有能力登上閣揆之位。

皇族內閣的創立者是誰?載灃載灃爲何一意孤行 第3張

但是,非常弔詭的事情出現了。1910年11月4日(宣統二年十月初三日)諭旨宣佈預即組織責任內閣的重大決議之後,這幫天潢貴胄們卻都不願意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了。原本,奕劻是輿論普遍認爲的閣揆人選,“惟總理一席,仍多推重慶邸擔負,而慶邸堅不承認”,且 “又有推重澤公之議”。當時《時報》曾這樣報道:“聞組織內閣一事,其一切組織之手續,尚是目前即辦之事,惟總理大臣一席,甚難推定,慶邸辭之甚力”。皇族之中的少壯派翹楚毓朗和載澤“亦皆不肯明言擔任,故議商數日,毫無結果”。奕劻和載澤竟然踢起了皮球,都不願出任這個總理大臣。

儘管奕劻極不情願充當這個出頭鳥,但是攝政王覺得這個職位必須由奕劻這種老江湖來坐。在新內閣組織原則的一系列文件頒佈同時,大清第一屆責任內閣的名單也公佈了。

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皇族)

內閣協理大臣:那桐(滿)、徐世昌(漢)

外務大臣:樑敦彥(漢)(鄒嘉來署理)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載澤(皇族)

學務大臣:唐景崇(漢)

陸軍大臣:蔭昌(滿)

海軍大臣:載洵(皇族)

司法大臣:紹昌(皇族)

農工商大臣:溥倫(皇族)

郵傳大臣:盛宣懷(漢)

理藩大臣:壽耆(皇族)

這是大清第一屆責任內閣,但因國會尚未召開,政府也聲明這是過渡內閣。不過這個過渡內閣的人員構成着實讓人覺得奇怪,從閣揆、副閣揆到各部大臣,一共有13個人。在這13個人中,9人是滿人,其中皇族竟佔7人。此名單一經公佈,舉國譁然,輿論謂之“皇族內閣”。即便是一貫主張體制內改革的梁啓超也憤然說道:“將來世界字典上決無復以宣統五年(1913年)四字連屬成一名詞者”,“誠能併力以推翻此惡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則一切可迎刃而解。”

皇族內閣的創立者是誰?載灃載灃爲何一意孤行 第4張

攝政王載灃爲何一意孤行,力推“皇族內閣”呢?難道他一點政治嗅覺都沒有嗎?如果我們從慈禧晚年的施政開始梳理,就會明白“皇族內閣”爲何會橫空出世了。

1907年6月18日,慈禧太后下旨,命醇親王載灃在軍機大臣任上學習行走;1907年9月20日,貝子溥倫被任命爲資政院總裁;1908年2月2日,實授載灃爲軍機大臣。1909年7月15日,載灃以攝政王身份攝行陸海軍大元帥職務,並以其弟載洵爲籌辦海軍大臣,次日,又以其另一弟弟載濤管理軍諮處,形成攝政王三兄弟把持軍政的局面。1910年8月17日,貝勒毓朗補授軍機大臣。1910年11月5日,載澤、溥倫奉派爲纂擬憲法大臣。

從庚子之後,大清朝廷就有意扶持滿人,尤其是親貴勢力,想以此解構鹹同以來漢人官僚集團日益強大的現實。故而,一大批皇室貴胄在政壇中樞嶄露頭角。不僅如此,一批滿蒙旗人督撫也在地方崛起,譬如端方、錫良。所以說,“皇族內閣”延續了慈禧晚年滿人專權的思路,是這種執政理念登峯造極的產物。

皇族內閣的創立者是誰?載灃載灃爲何一意孤行 第5張

按理說,皇族內閣中的閣員也並非都是草包。總理奕劻雖然官聲惡劣、貪腐之名享譽環球,但卻是個公認的改革派,甚至公開贊同三權分立;載澤、溥倫、善耆、紹昌則是體制內的積極憲政主義者,也是皇室貴胄中頗有才學之士,聲望一直頗高。從能力而言,這個內閣並不糟糕,甚至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在漢民族的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晚清時代,這種安排就顯得很沒有智慧了。

這一名單的出籠,讓天下人心寒,不僅一般民衆心寒,就連漢人大臣、督撫也因而與朝廷離心離德。輿論普遍認爲,大清朝廷仍將國家權力視爲愛新覺羅家族的私產,他們不信任漢人,甚至也不信任非皇族的滿人,只相信一小撮根紅苗正的皇室親貴。滿洲皇族至死也不會放棄掌握權力的快感,這個所謂的責任內閣是對君主立憲精神的踐踏,這就正好印證了革命派對滿清朝廷的指控:欺壓漢人的“韃虜”!若要漢人解放,舍革命而無他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