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清朝最後的攝政王載灃:曾被國父孫中山讚揚

清朝最後的攝政王載灃:曾被國父孫中山讚揚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晚清,“兩代潛龍,一朝攝政”的第二代醇親王,光緒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宣統帝的父親愛新覺羅·載灃不能不提。

光緒十六年,醇親王奕譞病逝,載灃承襲醇親王位,成爲醇王府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二十七年先後授爲“閱兵大臣”、赴德國爲庚子德國駐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的“頭等專使”、“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和“軍機大臣”。光緒帝去世後,其子溥儀被西太后臨終立帝,是爲“宣統”皇帝,被授監國攝政,並任代理陸海軍大元帥。

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位,隆裕太后病危時命:“醇親王載灃照料內廷一切事務。”值得一說的是在“9·18”事變前,載灃兩次勸阻溥儀不要輕舉妄動。就是這位經歷了戊戌變法、庚子之變、溥儀登基、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僞滿洲國建立、新中國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載灃先生,在歷史上得到了孫中山和周恩來兩位偉人的讚譽。

清朝最後的攝政王載灃:曾被國父孫中山讚揚

溥儀退位後,閒賦在家享受着“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的載灃不問政治,不參加張勳的復辟活動,此後在也未參加僞滿洲國的任何職務。對此,周恩來總理評價:“載灃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位反對分裂祖國的愛國者。他在日僞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在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和魄力。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而另一位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去世前一個月曾專程拜訪載灃,讚譽載灃在辛亥革命後辭去攝政王,是愛國和有政治遠見的行爲,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擺在前頭,把家族利益放在一邊,是難能可貴的。孫中山還表示,深知載灃從戊戌政變中就看透了袁世凱,本來要決心除掉袁賊,只是因局勢演變複雜,掣肘限制太多,力難從心。

全國解放後,載灃將家存圖書、文物捐贈北京大學,響應淮北水災捐款,帶頭購買“勝利折實公債”,1951年2月3日患風寒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