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禧爲什麼不選攝政王載灃繼位?

慈禧爲什麼不選攝政王載灃繼位?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光緒皇帝駕崩之後,慈禧寧可選擇溥儀,不選攝政王上位的真相的文章。

晚清的政局,如同一灘渾水讓人難以琢磨,以咸豐帝駕崩以後的權力走向看,似乎又非常清晰。從咸豐到同治,再由同治到光緒,以至末代皇帝溥儀的這段歷史中,滿清宗室之間的權力爭奪日益嚴重,這種鬥爭不僅是影響皇權的根本原因,更是晚清政治格局產生分化的內在驅動,溥儀能夠當上末代皇帝,也完全是權力鬥爭後的產物,這種圍繞權力的鬥爭,最終是要回歸到宗法體制裏,載灃攝政,溥儀即位的配置是合理的。

慈禧爲什麼不選攝政王載灃繼位?

清朝宗族輩分及儲位繼承體制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啓、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愛新覺羅宗譜》

清朝是在康熙年間學習漢習俗,給皇家子孫錄入輩分時以字列入名中,康熙列出子、孫、曾孫的輩分,即胤、弘、永。所以康熙帝之子雍正帝的名字爲胤禛,孫子乾隆帝的名字爲弘曆,曾孫嘉慶帝的名字爲永琰。乾隆帝作爲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皇帝,當然是在世的時候就以自己的詩詞爲後人立下輩分,他所立下的則是孫子輩的綿、曾孫輩的奕、玄孫輩的載。到了道光皇帝,又續“溥、毓、恆、啓”四輩。

這裏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自咸豐帝奕詝去世以後,清朝的皇帝,由咸豐皇帝子侄輩的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孫子輩的宣統帝溥儀先後繼承。這裏就有人提出了兩個同輩分的宗室繼承大統之後,再以載之輩爲帝不符合宗法,且指出這是江山無後的象徵,對大清國祚不利。其實清朝的大統繼承,並沒有完整的體系,他們也並沒有像漢王朝那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即”,所以在影響國祚這個層面並不適合做出這等判斷。

咸豐帝去世時只剩載淳這一個獨苗,故而同治帝的皇位並沒有什麼爭議,但同治皇帝有一個孩子在嘉順皇后肚子裏時便夭亡,且有傳言是被慈禧害死,所以到同治帝去世時無子,皇位空缺時便有了載湉即位,這個即位就出現了很大的爭議。從努爾哈赤到同治帝,清朝前十位皇帝皆是一脈相承的兒子輩兒繼承,尚未出現過“兄終弟及”的現象。

清朝由於宗室、覺羅多享有爵位承襲,故而在無子嗣繼承爵位的問題上誕生了另一種制度,即兼祧制度。也就是一個男子同時繼承兩家宗祧的制度,這種制度有效的彌補了清宗室無後的尷尬窘境,這一制度用在皇位繼承上的首例便是光緒,光緒的情況並不是“漢”的“兄終弟及”!

慈禧爲什麼不選攝政王載灃繼位? 第2張

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與手腕

此時有人提出立溥字輩兒的溥倫、溥侃爲帝,但慈禧的態度是“溥字輩無當立者”,因爲此時的溥倫還是個嬰兒。溥字輩兒不當立其實在年齡上說得過去,但此時的載湉也只是個四歲的孩子,立一個四歲的孩子與立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又有多大區別呢?

所以慈禧太后在與軍機大臣爭論溥字輩該不該立的時候說了句“此後垂簾如何”,這纔是慈禧太后的動機,因爲她在同治帝沖齡即位以後有過垂簾聽政的經驗,也因此獲得了同治中興的“豐功偉績”,權力的慾望不會讓她就此罷手,反而更是她獨掌朝政的又一次機會。

慈禧爲什麼不選攝政王載灃繼位? 第3張

面對親兒子去世無後的境地,慈禧太后既然想繼續垂簾聽政,那麼就應該立一位與自己親近且年幼的君主,所以載湉是一位合適人選,因爲他是慈禧胞妹的兒子,也是辛酉變亂帝胤派的關鍵人物奕譞的兒子,在恭親王奕訢與慈禧貌合神離之後,慈禧也迫切需要奕譞這樣的宗室親王合作,故而載湉成爲最佳人選,而由慈禧培提拔起來的軍機大臣附和着“宗社爲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朝中再也沒有了立溥字輩的聲音,傀儡皇帝光緒登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