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王翦也是功高蓋主,爲何最後卻能得到善終呢?

王翦也是功高蓋主,爲何最後卻能得到善終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較於白起、李牧,王翦可以說是軍事政治的全能人才,不僅能在權力的中心保全自身,最後急流勇退得以善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筆者認爲,王翦的軍事能力可能沒有白起、李牧突出,但是穩啊,出奇的穩。那就講講王翦的穩,論出奇制勝,王翦不如白起,論陣地戰,王翦不如李牧,論防守戰,王翦不如廉頗,但是他比這三人更能理解戰爭,也更理解政治。戰爭具有強烈的目的性,王翦的戰術一向以穩步推進爲主,以國力打國力,再尋機一舉攻滅。即便上碰到強硬的敵人,也能穩如泰山,諸如秦趙之戰中,王翦對陣李牧,李牧堅壁清野,固守營壘,王翦與其對峙一年之久,兩軍對峙時間久了,比的就不是統帥的能力,將趙國完全拖入戰爭泥濘,最大程度的消耗趙國國力,雖然也損耗了秦國不小的國力,但是能打贏這場拿下趙國,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王翦也是功高蓋主,爲何最後卻能得到善終呢?

王翦在等一個機會,一個可以通過政治手段逼退李牧的機會。眼看着趙國國力日漸衰敗,秦國國力也略有不支的時候,機會終於來了。趙國朝堂之上,趙王及部分官員對李牧產生了猜忌,而這,被密切觀察趙國情況的王翦捕捉到了,他認爲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向秦王支招離間計,翻看以往案例,白起長平之戰大破趙軍用的也是離間計,只是有所不同的是,王翦穩,儘可能的減少自身的損失,以達到最大的利益化——在最小代價消滅敵軍的同時拖垮敵軍國力,而白起是達到最大的戰略意義——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就不同情況之下的秦趙之戰而言,二者所作判斷都爲當時最佳方案。大部分結果都在王翦的預料之中,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大概只有李牧被殺這件事吧,而這,也側面提醒了王翦,將終究是將,伴君如扮虎,說不準啥時候也成了君王刀下之魂了,再者,秦國已有先例白起,王翦不得不更加慎重起來。

王翦也是功高蓋主,爲何最後卻能得到善終呢? 第2張

王翦所在的王家與蒙恬所在的蒙家一樣,都是世代輔助秦王的。世家嘛,多多少少會侵佔一些君王的權益,因而嬴政急需優秀的少壯派將領站出來抗衡甚至是取代世家在軍隊中的影響地位。秦王謀劃攻楚大計,王翦認爲需要六十萬人馬,少壯派李信認爲需要二十萬人馬,這正合嬴政的心中所想,於是令李信率二十萬秦軍伐楚。王翦揣摩了白起、李牧兩個鮮明的例子,也認真的站在嬴政的角度考慮了一下時勢,若李信打勝了,那軍隊只怕輪不着自己來統領了,若李信僵持不下,只怕以後的天平也會慢慢向少壯派倒去,若李信敗了,自己在朝堂上很難獨善其身,畢竟都是秦人。思考之後,王翦決定離開權力中心,以圖保全自身。不得不說,這是個很聰明的決定,由此可見王翦的情商之高。

因昌平君叛秦,最終李信大敗,秦王請求王翦率六十萬人馬伐楚。當時,六十萬軍隊幾乎是秦國所有軍隊了,於是王翦在出征途中先後幾次向秦王索要了大片的土地和宅子,很多人會想,這不是找死麼,換做其他時代任何一個君主帝王,王翦死定了,但他面對的是始皇帝嬴政,只有安安心心的把家安置在咸陽,自己貪財,纔不會得到嬴政的猜忌。嬴政也知道了王翦的意思,要的都給,同時也對王翦更加放心。王翦與楚軍項燕對峙一年,又是相同的戰術,比拼國力,也不怕你偷襲,兩國國力都開始急劇消耗,相較於秦國,楚國肯定是耗不贏的,政治總是凌駕于軍隊之上,楚國令項燕尋機決戰,項燕深知一動必敗,但迫於政治壓力,還是整軍東進尋求戰記。屬於王翦的機會又一次來了,王翦趁項燕開拔之際發動進攻,一戰大破楚軍,自此,楚國再無抗衡之力。

王翦軍功顯著,大戰打完之後的王翦迅速遠離權力中心,給少壯派一個臺階下,此舉正符合嬴政對他的心中要求,於是王翦以卓越的軍事眼光及獨特的政治情商成爲戰國四大名將唯一善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