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功高震主的王翦,爲何最後能夠善終呢?

功高震主的王翦,爲何最後能夠善終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爲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

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激烈較量,爲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不過,對於戰國時期的名將,不少因爲功高震主這一原因,所以沒有獲得結局。比如五國伐齊之戰中,樂毅因爲立下了赫赫戰功,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所以被迫離開燕國,投奔了趙國。在樂毅之後,田單成功恢復齊國。可是,立下奇功的田單,也因爲猜忌而離開齊國,投奔趙國。而就趙國名將李牧,功高震主之後,又因爲秦國的反間計,最終被趙王遷斬殺。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功高震主,爲何白起被逼自盡,王翦卻能夠善終呢?

功高震主的王翦,爲何最後能夠善終呢?

首先,功高震主,漢語成語,意思是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對此,《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在西漢初期,功高震主的韓信,就沒有獲得善終的結局。但是,在韓信之前,白起、王翦這兩位功高震主的武將,則是一個被逼自殺,另一個功成身退。對此,在筆者看來,作爲秦國赫赫有名的武將,白起和王翦的結局之所以截然不同,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一方面,對於功高震主的武將來說,如何打消君主的猜疑,成爲其最終能夠什麼樣結局的關鍵。其中,就王翦來說,顯然明白如何打消秦王嬴政這位君主的猜疑。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嬴政召集羣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爲“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爲“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爲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楚將項燕以四十萬楚軍應對二十萬秦軍。王翦因此稱病辭朝,迴歸故里。不久之後,年輕氣盛的李信,果然在楚國的戰場吃到了敗仗。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秦王嬴政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答應加兵請求,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啓程。

對此,在筆者看來,秦王嬴政之所以一開始沒有答應王翦的請求,是因爲60萬大軍已經是秦國的所有精銳力量。作爲一位君主,秦王嬴政自然不放心將這些大軍交給一位武將。換而言之,如果這位武將造反的話,秦王嬴政連反制的力量都沒有了。因此,儘管李信吃到了敗仗,不過,王翦明白,秦王嬴政還是對自己心存疑慮的。於是,王翦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衆”、“以請田宅爲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分了。不過,王翦的部下,顯然沒有王翦這麼高超的情商。

功高震主的王翦,爲何最後能夠善終呢? 第2張

對此,王翦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纔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一年後,王翦出其不意,一戰就擊敗了楚國大軍,並在之後成功消滅了楚國。而在之前,王翦已經率軍消滅了趙國、燕國等諸侯國。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消滅楚國之後,王翦的威望和戰功,已經足以撼動秦王嬴政了。在此背景下,王翦選擇了急流勇退,也即將兵權交給了秦王嬴政,自己則告老還鄉。而這,自然是令秦王嬴政滿意的答案。對此,秦王嬴政不僅沒有爲難王翦,反而繼續重用他的兒子王賁。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王翦貪戀權位的話,不僅他難以善終,王翦的後人很可能都會走向沒落。但是,現在王翦急流勇退,反而讓王氏一族繼續獲得秦朝的重用。比如王翦、王賁之後,王離繼續爲秦朝效力,成爲秦朝後期的一位名將。

另一方面,對於戰功赫赫的白起,卻沒有王翦這樣的智慧和情商。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在秦國的威望和戰功,同樣威脅到秦昭襄王這位君主的地位了。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決定發動邯鄲之戰,準備一舉消滅趙國。在此背景下,秦昭襄王準備讓白起指揮趙軍。但是,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最後,公元前257年,秦國在邯鄲之戰吃到了敗仗。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白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啓程。三個月後,秦昭襄王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爲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同樣得知秦軍兵敗的消息,王翦沒有洋洋得意,而白起則在話裏表達了諷刺秦王的意思,也即秦昭襄王不聽自己的計謀,這才吃到了敗仗。而這,自然讓秦昭襄王面子上掛不住了。

同時,對於心高氣傲的白起,還和秦國宰相范雎結下了仇怨,這促使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煽風點火,最終導致秦昭襄王殺了白起。一定程度上,在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白起顯然逐漸心高氣傲起來了,也即認爲自己在秦國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口出狂言,最終自取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在白起之後,還有不少功高震主的武將,也犯了類似的錯誤。比如鄧艾在消滅蜀漢後,也變得驕傲起來,因爲口出狂言,所以被鍾會等人抓住了把柄,最終也付出了性命的代價。對此,你怎麼看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