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翦功高蓋主,爲什麼還深得秦王信任並得以善終呢?

王翦功高蓋主,爲什麼還深得秦王信任並得以善終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李牧、廉頗和王翦,這四人中廉頗遠走他國,白起與李牧被冤殺,唯一善始善終的只有王翦。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翦不僅成爲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兩大豪門極力爭搶的始祖,王翦自然不是泛泛之輩。 無論能力和政治頭腦都是堪稱戰國第一。司馬遷在《史記》評價王翦:“王翦爲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爲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孫王離爲項羽所虜! ”意思是王翦之孫王離被項羽俘虜,這是王翦罪有應得。司馬遷這話有些刻薄了,司馬遷實際的意思是說王翦 他作爲一個臣子是非常不夠格。

司馬遷在對比王翦和白起這個兩個秦國戰神的時候,說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明顯地看出,白起優於王翦,尤其批評王翦對秦始皇一味迎合,未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致使秦二世而亡。但秦國二世而亡真的怨不到王翦身上。白起,號稱“人屠”血戰長平,坑殺了趙國降卒四十餘萬,白起縱橫馳騁所向披靡,天下無雙。但在政治和官場之上,白起顯然就是小白了,過於幼稚,這不是白起擅長的戰場。得罪了君王。被逼自殺。白起顯然不知道。看似無害的官場比腥風血雨的戰場更加危險。而王翦和兒子王賁在戰場的功績不弱於白起,這爺倆滅了東方六國中的五個,尤其是滅楚之功。更是傾天之功。不僅如此,王翦在政治上還善始善終,家族繁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司馬遷對王翦的“貶低”更多的應該是嫉妒,對比自身更是羨慕。

王翦功高蓋主,爲什麼還深得秦王信任並得以善終呢?

王翦生卒年不詳。大概率死於秦始皇晚期,或者說是秦二世早期,這位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名將,在軍方和官場具有有足夠的資歷和功績。應該是可以影響到國家政局的,但歷史幾乎沒有王翦晚年的任何記載,這隻能說王翦隱退了。不再幹預朝局。而司馬遷希望王翦規勸秦始皇多行德政,改變政治走向,實在是想當然。司馬遷不想想你規勸漢武帝最終他的結局如何,秦王朝二世而亡與王翦實在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作爲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將,政治頭腦冷靜的軍方大佬。王翦作爲軍方武將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干預政務,當他看到君王錯誤的政治決策和治國方針時,他能做的就是俯首帖耳,言聽計從。要麼就是告病退出權力紛爭的朝堂,要麼就是安心做一把帝王手中最鋒利的屠刀,只管帶兵征戰。不干預政事。而引導君王施行仁政。說白了,這不是他的工作。

王翦作爲秦軍武將第一武將,有何功績於秦國呢,公元前236年王翦爲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下趙鄴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3年,桓齮揮軍越太行山,佔領赤麗、宜安兩邑,進攻趙國腹地。趙王調名將李牧帶兵抵禦王翦。李牧採取防守策略,避其鋒芒,用圍魏救趙之計,奪取了秦軍大營,再在敵軍回師路上設伏。此戰全殲秦軍十餘萬,主將桓齮畏罪逃燕,史稱肥之戰。公元前232年,王翦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二次與李牧相對。王翦自率主力由上黨郡出井陘,企圖將趙攔腰截斷。李牧採取南守北攻的戰略,讓司馬尚沿長城固守,他親率主力北上,大敗北路秦軍於番吾,接着揮師南下與司馬尚合軍逼退王翦。

公元前229年,秦國乘趙國大飢之機從兩個方向對趙國發動進攻。王翦率上地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兵,分由南北夾擊邯鄲。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仍採用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與趙軍相持一年無果。公元前228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佔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破邯鄲,俘虜趙王遷。公子嘉逃亡代郡。

王翦功高蓋主,爲什麼還深得秦王信任並得以善終呢? 第2張

有人說,王翦和李牧的對決其實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趙王錯殺李牧,王翦絕非李牧的對手,但實際上。只要王翦和李牧耗着不敗,拖住李牧,就是第二個長平之戰,完全可以熬死李牧,再說進攻趙國又不是 王翦一路大軍,南路軍早晚能破邯鄲。再說相持一年李牧也沒有找到擊敗王翦的辦法,而秦軍通過北軍相持粘住李牧,南軍猛攻邯鄲,在戰略上一點機會也不給對方,而最後王翦選擇利用趙王對李牧的猜疑用政治陰謀解決李牧和趙軍。這隻能說趙王的昏庸無能。王翦這樣的敵人,很恐怖。後期滅楚之戰,王翦依然是那麼無懈可擊,用陽謀耗死楚軍,王翦的恐怖之處在於,只要他處於優勢方,他會不露破綻地慢慢磨死你。

在李信伐楚失敗之後,在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楚國徵調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在平輿與秦軍決戰。王翦採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鬆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王翦抓住戰機,挑選精兵在前,實施追擊,在蘄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多座城邑。公元前223,王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佔領越國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爲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公元前227年,王翦率軍大舉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軍。公元前226年,王翦率軍攻破燕都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公元前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滅殘趙和燕,擄燕王喜和代王嘉,次年滅齊,擄齊王建。

王翦功高蓋世,卻深得秦王信任得以善終,得益於他圓滑老辣的政治智慧。 可以說,白起的死給王翦的印象和教訓太深刻了,白起是得罪了權臣范雎,但毫無疑問,真正要他命的是秦王。血淋淋的現實讓王翦知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並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存在的,最是無情帝王家。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冰冷好現實。王翦最害怕的不是外敵,而是權臣,不能得罪他們。而且還應該結下善緣,留個情分。對於秦始皇,王翦的行爲更是體現出了他的政治頭腦。在滅楚的問題上,李信向秦始皇表態“20萬即可滅了楚國”,而王翦認爲卻得60萬,秦始皇把王翦給擼了,派出李信和蒙恬對戰楚國。結果是秦國大敗。而後就是王翦率60萬大軍伐楚,但在行軍的路上不斷地向秦始皇要良田美宅。跟沒見過錢一樣,究其原因,其實是爲了提醒秦始皇自己胸無大志。多要良田美宅,正是爲了消除嬴政的顧慮和擔憂。要知道這事以前可是沒有範例,王翦可是第一個這麼做的,後世郭子儀可是學他。可見王翦的頭腦有多清醒。滅楚以後,王翦也就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史記》中說: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

王翦功高蓋主,爲什麼還深得秦王信任並得以善終呢? 第3張

實際上王翦對秦始皇很瞭解,二人也算是自幼相識,王翦對秦始皇有平叛之功、奪權之助。秦始皇是13歲登基的,在七年之後、弟弟長安君成蛟造反自立,王翦不費一兵一卒,平定成蛟叛亂。再往後就是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的面首,自詡爲秦始皇“假父”嫪毐造反,(史稱“蘄年宮之變”)。又是王翦統領的三萬精銳平定叛亂。從此以後,秦始皇開啓了統一大業。王翦和王賁父子就是這份偉業的開路先鋒。歷史上關於王翦指揮作戰的具體描寫很少,所以王翦沒有白起那麼鮮活,這實際上恰恰體現了王翦的能力,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王翦作戰最大的特點就是穩。他用兵謹慎,未思進先思退,先爲不可勝,很難落入對方陷阱,隨後尋找對手破綻,一有機會就把對手一波帶走,用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用反間計害死趙國主帥李牧,更是技高一籌。而王翦從從秦始皇對待其母趙姬,扶他上位呂不韋,弟弟成蛟的行爲。讓王翦深刻地意識到秦始皇殘忍。一個真正的臣子,應該明白,自己到底應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什麼東西不能碰,什麼東西是皇帝的逆鱗。

王翦明白,武將參政乃是大忌,文官反他可以,自己還可以留下一個寬宏大度之名,而武將不行,帝王無可避免地會考慮到將領手中掌握的軍隊所產生的影響。考慮到武將的背後是誰,代表他自己還是別人,無論採納建議與否,對於秦始皇來說,都會留下難以解開的糾纏。任何對權力有着敏感掌控慾望的帝王,都會感受到無法名狀的威脅,而讓皇帝感受到威脅,只有兩個下場,記恨,或者死亡。王翦爲人做事滴水不漏,讓人踏實,且沉穩大氣,斷然不會給秦始皇留下干政的印象, 王翦始終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位置 古往今來,有多少名將,死於君王猜忌,而王翦卻憑藉透徹瞭然的爲臣之道。白起始終在警戒着王翦。 王翦功高蓋世,卻深得秦王信任得以善終。

王翦在秦國統一天下後急流勇退,並沒有繼續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而是選擇退出爾虞我詐的權力紛爭之中。作爲武將不逾越武將本分職權的王翦封妻廕子,捲入朝堂內鬥的武安君白起冤死。王翦這樣一位軍事與政治兼修、勇猛與韜略俱備、謀國與謀身皆精的神級存在,後人恐怕還是太低估了。後世的郭子儀堪稱王翦第二。王翦是爲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最佳體現人物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