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郭子儀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這是爲何?是如何做到的?

郭子儀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這是爲何?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沒有好下場,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安祿山、史思明掀起攪動天下的叛亂後,看似繁榮的大唐王朝彷彿一下子跌入谷底。當華服被揭開,大唐剩下的只有垂暮之年的虛弱,隨之而來的則是無休止的叛亂,甚至都城長安也一度淪陷。在衆叛親離、人心惶惶之際,郭子儀橫空出世,他彷彿時代的主角一般,在不被皇帝信任,同僚笑裏藏刀的情況下,如同薪火一般做到扶大廈之將傾。戎馬一生,數平叛亂,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是如何將內憂外患的大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

一、平定安史,再造有功

郭子儀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這是爲何?是如何做到的?

郭子儀的軍旅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相反的是,每當他的前途有起色時,都會又遇上不小的挫折。郭子儀早年平步青雲,在武舉中以“異等”的成績補任左衛長上,之後累遷桂州都督府長史、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九原郡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等職,就在要進一步被重用時,因爲母親的去世讓他暫離了官場。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守孝一年的郭子儀被朝廷“奪情”啓用,“以子儀爲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在一大堆職位的加持下出發平叛了。在平亂過程中,郭子儀可謂是戰功赫赫,不僅收復了靜邊軍,雲中、馬邑等城,開通東陘關,還擊敗了叛將周萬頃、高秀巖等人,“以功加御史大夫”。之後郭子儀又與李光弼聯手打敗史思明和安祿山的聯軍。正當衆人平反之際,天子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的消息傳來,李亨下詔軍隊班師,郭子儀與李光弼連忙趕往靈武,“詔以子儀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前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

就在平反工作如火如荼之際,宰相房琯的兵敗讓原本有些起色的局勢又拉向了低谷,唐軍損失大半,唐肅宗只能倚靠朔方軍爲根基。正當敵將阿史那從禮引兵而來,又是郭子儀出手並將之擊敗,平定河曲。至德二年(757),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弒殺,唐肅宗認爲這是個好機會,遣郭子儀與叛將安守忠交戰,但此戰唐軍失利,郭子儀向皇帝請罪,被降爲左僕射,但其餘職務不變。同年,郭子儀再度被起用,以天下兵馬副元帥、兵部尚書等身份隨從廣平王李俶前去收復長安,在長安被平定後,郭子儀又率軍收復東都洛陽。至此,河東、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分均已收復,大唐的天下又將重回安定,就連唐肅宗也是喜笑顏開,對郭子儀說:“國家再造,卿力也”。郭子儀因功加封司徒、代國公。

郭子儀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這是爲何?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二、屢遭讒言,再平叛亂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郭子儀就因爲宦官魚朝恩的嫉妒而被誣陷爲相州之敗的主要負責人,還被罷免兵權,但郭子儀仍以大局爲重,忠心於朝廷。唐代宗即位後,認爲自己有從龍之功的宦官程元振權欲熏天,又怕前朝老將難以制服,多次在代宗面前詆譭有功的將領,郭子儀再次被罷免副元帥之職,兵權也被奪走了。沒有怒火中燒,郭子儀將肅宗所賜的詔書全部呈給代宗,並表明自己的忠心:“陛下居高聽卑,察臣不貳,皇天后土,察臣無私”,收穫了代宗的些許信任。後來郭子儀出兵抵禦吐蕃,魚朝恩就指使人挖掘郭子儀之父的墳墓,朝中大臣都認爲郭子儀必然反叛,而郭子儀也沒有任何不滿,反而將過錯追究到自己身上:“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自然也是感動了一直仇視自己的魚朝恩。

廣德元年(763),吐蕃入侵,而程元振隱瞞不報,再加上代宗之前猜忌將領而導致長安幾乎沒有軍隊防禦,面對來勢洶洶的吐蕃軍,唐代宗倉促間不知所措,逃往陝州。眼看天子都跑了,於是乎“士民避亂,皆入山谷”,儘管郭子儀被任命爲關內副元帥,但僅憑手下二十餘騎兵也是回天乏術。不過郭子儀依然忠心耿耿,呵斥了建議“今主上東遷,社稷無主,令公身爲元帥,廢立在一言耳”的王獻忠,又主動扛起平反的大旗,衆將士都以郭子儀馬首是瞻,勠力同心抵抗吐蕃,不久又奪回了長安。朝中大臣都將過錯怪罪到了程元振身上,對其多次彈劾,程元振非常害怕,他只得依靠代宗的信任而活,勸說代宗定都洛陽。但郭子儀上表勸諫,代宗看完後龍顏大悅,同時也懊悔不已地說:“子儀用心,真社稷臣也”。在勞軍慰問時,代宗也袒露心聲:“朕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三、不世之功,全身而退

郭子儀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這是爲何?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張

吐蕃的強大又讓一部分人動了壞心思,謀劃叛亂。廣德二年(764),與郭子儀同爲平叛名將的僕固懷恩遭到宦官駱奉先的陷害而起兵反抗。本是子虛烏有之事,卻因爲猜忌而讓僕固懷恩同郭子儀站到了對立面,爲國盡忠的僕固懷恩只得選擇叛亂,並聲稱唐代宗、郭子儀已死,引誘吐蕃、回紇、党項入侵唐朝,但都被郭子儀大敗。唐代宗以郭子儀爲尚書令,郭子儀懇辭不受,代宗又命五百騎兵持戟護衛,想強令郭子儀就職,郭子儀仍然不從,反而勸諫代宗“且用兵以來,僣賞者多,至身兼數官,冒進亡恥。今兇醜略平,乃作法審官之時,宜從老臣始。”代宗大爲感動,命令史官將郭子儀辭謝的事蹟記入國史。

在代宗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後,開始大膽任用郭子儀,郭子儀也不負重託,多次平定叛亂。大曆九年(774),郭子儀朝見,君臣對奏慷慨甚歡,正當已經七十七歲高齡的郭子儀上表“乞骸骨”時,代宗沒有同意,“朕終始倚賴,未可以去位”。後來代宗駕崩,德宗繼位,郭子儀終於卸下了所有使職、副元帥,但仍中書令,進封太尉。建中二年(781),郭子儀去世,唐德宗感恩這位爲大唐戎馬一生的忠臣,不僅廢朝五日,又親臨安福門送葬,“賜諡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庭。”

郭子儀爲大唐戎馬一生,雖然多爲副元帥,但戰功頗多,平安史、破吐蕃、復二京、服叛將,可以說他是安史之亂後大唐的第一名將,“再造王室,勳高一代”。而讓郭子儀屹立不倒的除了卓絕的軍事才能外,還善處人事,面對宦官的詆譭依然以大局爲重,就連天子也被他的高風亮節折服,“國像凌煙爲第一,名鐫金石永難磨”。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