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明朝政體是怎麼變化的?由宰相制向內閣制演變

明朝政體是怎麼變化的?由宰相制向內閣制演變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明朝政體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把明朝和歐洲當時發生的事情放在一起,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明朝大概是從十四世紀開始,到十七世紀中葉,從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大概二百七十六年的時間,恰好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英國人民把國王裝進了籠子,用權力法案和大憲章等一系列重要的歷史文獻,把他們的國王限制起來,不可以隨心所欲做事情了,後來,開始了工業革命和啓蒙運動,一直到今天。

我們在文藝復興的時間,不是人民把皇帝裝進籠子,而是皇帝把人民裝進了籠子,從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始,他就把中國人民牢牢裝進了一個籠子裏面。這個籠子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個是從政治制度,第二個方面可以從思想、精神層面來看,還有就是經濟制度。

朱元璋廢除了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後,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做了一件當時震撼全國的事情,他把叫胡惟庸宰相殺掉了。這個胡惟庸,在洪武十三年春節剛過完了沒幾天,就被朱元璋下令抓了起來,經過很短暫的一個審判過程,就以奸黨案的罪名殺掉。

明朝政體是怎麼變化的?由宰相制向內閣制演變

還有一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發生的藍玉一案,這兩次大規模清洗,牽連進去被殺死的人可能有五到十萬人。當時,一度把官員殺得幾乎找不到人辦公了,就從監獄裏把一些人放出來,讓他們戴着手銬和腳鏈到中央各級部門工作。

朱元璋殺掉胡惟庸宰相之後,正式下令,廢除了中國已經實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而且,在他的皇銘祖訓中,特別明確地規定:如果後代有人敢再建議重新設立宰相的話,就要治之重罪。所以從大明洪武十三年開始,中國就沒有宰相了。

沒有宰相之後,就意味着皇帝作爲國家元首,同時要執行行政首腦的工作,這樣就產生了兩種後果:一是使得整個國家權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二是皇帝的工作量變得空前巨大。

嘉靖時期形成了內閣制度:有人做過統計,朱元璋一天不吃不睡要處理的國家大事有四百餘件,每天需要閱讀的文字可能是二十萬左右。從史料記載方面看,朱元璋確實無限熱愛這種枯燥的行政工作,他每天大概早上五點鐘左右起來,一直到晚上天黑以後,才結束一天的工作。

明朝剛剛建立時有六部,廢除了宰相後,還有一個督察院,大概是負責監察工作的。有一個通政司,負責把中央各部門和全國各地來的報告歸納整理完後,錄下一個副本存檔,把正本送給皇帝,皇帝做完批示後,拿回來再錄成副本,把正本發到各部門和各地執行,大體的工作程序是這樣的。

明朝政體是怎麼變化的?由宰相制向內閣制演變 第2張

朱元璋一度在農村地區找了四個據說很有學問的老先生,請到皇宮裏面來做他的顧問,把這四個人任命爲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這些人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就是讀四書五經長大的。

後來,朱元璋開始設立一些大學士或翰林學士,來幫助他處理事務,這些人級別都很低,大概只有五、六品的樣子。學問很好、爲人正派、老實。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明代之前是沒有內閣這回事的,因爲朱元璋把宰相廢除了之後,不得不使用一些學士來幫助他處理行政工作。一代一代演變到了嘉靖皇帝時,內閣制度才正式有模有樣:有名稱,有辦公地點,有下屬人員;內閣所有大學士的級別,從原來的五品或六品提升到了二品,甚至一品,比所有的五府六部官員們級別都高,所以,到了嘉靖時期才最後形成了內閣制度。

“票擬”與“批紅”構成運轉兩輪:內閣首府大學士不是宰相,所以,我們不能把嚴嵩稱之爲宰相,但內閣首席大學士的實際權力變得非常大。因爲內閣就是幫助皇帝處理各地和中央各部門的文書報告,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上處理意見,就是所謂“票擬”,建議皇帝這件事應該怎麼處理。文書報告太多了,皇帝看不過來,他就會按照內閣“票擬”,用紅筆在上面批字,說“行”或者怎麼樣,批完的字叫做“批紅”。所以,當時處理國家行政、軍國大事就是兩個程序:一個是票擬,一個是批紅。其實,大學士沒有用人權、行政權,但他有替皇帝寫指令、起草中央文件的權利,又有推薦人的權利,這樣幾個權力加在一起之後,有時甚至比真正的宰相還要大。

明朝政體是怎麼變化的?由宰相制向內閣制演變 第3張

朱元璋制定制度的時候忽略了一點,他的後代,會不會像他那樣精力旺盛地無限熱愛行政事務。到了宣德皇帝的時候,已經對這種繁重的行政事務沒有濃厚興趣了。宣德皇帝有非常高超的文化修養,藝術天才可能在另外一個天才皇帝宋徽宗之上。因爲他太熱衷於個人愛好,每天只在內閣送上來的報告中看六七本,然後讓他的太監批,之後就去逗蟋蟀。“批紅”的權限轉移到太監的手裏。

從此以後,屬於皇帝的兩大權力,擬旨的權力轉移到了內閣,批紅的權力轉移到了太監手裏。後來,明朝皇宮裏太監一共有二十四個司局,以司禮監爲首席,司禮監當時最高的官員是正四品,大概相當於今天副部長的級別。

爲什麼明朝會有那麼多可怕的大太監出現,把天下玩弄得日月無光,把大臣們治得痛苦萬狀,就是因爲手裏有這個權力。

整個明朝的政治生活,就在這兩個輪子之上運轉。於是,當皇帝們出現了好的少,壞的多時,就一定意味着老百姓要遭罪,文武百官要遭罪了,這個朝代一定會是七扭八歪的時代。仔細看明朝歷史,就會發現,在這近三百年的歷史當中,所有的歷史文化名人,沒有一個人是活得堂堂正正,很舒展、揚眉吐氣的。

科舉八股文禁錮了頭腦:明朝除了政治權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裏之外,精神上把中國人民也裝進了籠子裏。四書五經、孔孟之道,被整個貫徹到了科舉考試當中。

明朝政體是怎麼變化的?由宰相制向內閣制演變 第4張

科舉考試曾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東西。從隋朝開始,到了武則天時代,因爲她想當女皇,把當時的豪門世族勢力削弱得非常厲害,武則天把這些人幹掉之後,就大量從民間讀書人中選拔官員,科舉制度開始大面積推廣。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建立了一個堅定的基本國策,就是亦文亦武,偃武修文。

用今天的術語講,叫科教興國,大力扶持科學教育文化事業,所以,整個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文化事業最輝煌燦爛的時代,一系列輝煌燦爛的名字比任何時代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