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記載 > 演義趣聞 >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變革救國重啓丞相制度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變革救國重啓丞相制度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居正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權傾朝野。在做內閣首輔10年期間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出名的改革措施當屬考成法。

萬曆初年,登上首輔之位的張居正正是按照這個路子走。先抓權,再改革。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變革救國重啓丞相制度

網絡配圖

他燒的第一把火,對大明,是顛覆性的。

執掌內閣的張居正,做出了一個重大舉動,這個舉動比他後來的改革更有轟動效應。甚至是讓大明變天之舉。

什麼舉動?

相爺回來了。也就是說,在大明消失200年之久的丞相又回來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事得從頭說起。我們知道,丞相制度在中國有着1600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的22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建立之初,中國就有丞相了。秦始皇的法家智囊李斯是中國第一個丞相,而中國最後一個丞相卻出現在明朝,他就是朱元璋的刀筆吏胡惟庸。朱元璋在查辦左相胡惟庸、將胡惟庸案擴大爲胡黨案的同時,幹了一件史無前例的驚天大事,宣佈廢除在中國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這一改不要緊,他的皇權更集中了,中國政治體制卻出現了大倒退。之前中國傳統政治雖是君主專制的,但皇權之外,總歸有丞相分權。相權對皇權也有一定的制衡。諸如唐代,三省分職制。一箇中書省,一個門下省,一個尚書省。到了明,朱元璋先學的是元朝體制,保留一箇中書省,到了胡黨案時,全廢去,一個省都沒了。明代政府,經過這樣改變,一切大權就集中到皇帝。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變革救國重啓丞相制度 第2張

網絡配圖

然而,朱元璋把胡惟庸同丞相制度連根拔掉後,也給自己出了大難題——皇權沒了相權威脅,但同時也失去了“職業經理人”,一切都得皇帝親力親爲,縱然老闆精力充沛,但“渾身是鐵打”能打多少釘兒?

好在朱元璋這個人,精力還算旺盛,他孜孜不倦,一直幹到古稀之年七十歲才壽終正寢。但他的子孫可扛不住了,他們沒有朱元璋那樣的過剩精力,有功夫他們寧可吃花酒、做做木匠活。他們可不想當勞模、過勞死。

終於,搶班奪權的四兒掀了老父的鍋蓋。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做出重大決定,成立內閣制,設首輔大臣,一個皇權的“新影子機構”就此誕生。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變革救國重啓丞相制度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然,大家也不必誤會,或如史學愛好者一般,將朱棣此舉視爲“開創民主”的“偉大創舉”。實際上,朱棣並不比老爹開明,他開創的內閣制,和現在世界通行的首相內閣制南轅北轍,不是虛君而是虛相產物,所謂內閣只是界定爲皇家祕書機構,所謂首輔即內閣大學士,雖然也經常被俗稱“宰輔”或者“宰相”,但實際權力卻比原來丞相小得多,首輔的官級只有五品,遠在一二品尚書之下,後來一些首輔是兼任尚書,地位才得以提升的,而他們的地位不是因爲首輔,而是因爲尚書提高的,自始至終,首輔的官級停於五品。也就相當祕書長角色。說白了,他們不是跟領導分權的,而是跟領導分活的。政治大權還是在皇帝,不在大學士。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