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神龍政變爆發前後,朝堂上有着怎樣的變化?政變的本質是什麼?

神龍政變爆發前後,朝堂上有着怎樣的變化?政變的本質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神龍政變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公元705年2月20日),秋官侍郎·同平章事張柬之、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桓彥範、左羽林將軍敬暉、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馬事袁恕己五人爲主謀發動政變,他們策反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武將爲同謀。在這些人的協助下,張柬之等人帶着皇太子李顯攻破玄武門進入大內,隨後來到了武則天所居住的迎仙宮,兵變的士兵在集仙殿斬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最後包圍武則天臥寢的長生殿。

武則天聞聽風聲起來觀看怎麼回事,她看到太子李顯率領兵變的大臣和士兵進入長生殿,在羣臣的逼迫下武則天選擇不說話退到牀上休息,默認李顯登基稱帝,自己退位。隨後兵變者捕殺張易之的同族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收捕張易之的黨羽宰相韋成慶、房融等人。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給太子李顯,正月二十五日李顯繼位成爲皇帝,是爲唐中宗。二月四日,唐中宗廢除大周國號,重新建立大唐王朝,至此武則天時代結束。

神龍革命是唐代一件比較重要的事件,不過在很多人的認知裏,都把這場政變看做是一場爲了恢復大唐王朝社稷而採取的行動,很多人都認爲張柬之等五人屬於志存社稷的忠義之士,但是卻忽視當時的歷史大環境,要知道在很多時候只憑借一腔熱血是無法解決問題,更多的是執行符合多數人利益的行爲才能夠破解難題,所以我打算換一個角度帶着大家看看這場政變的前後。

神龍政變爆發前後,朝堂上有着怎樣的變化?政變的本質是什麼?

神龍革命發生的起因:武則天的統治難題

中國封建王朝傳承製度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就遇到了終極難題——誰將是武周帝國的繼承人?如果放在中世紀的歐洲這個問題是不存在,因爲歐洲王室是父子相承或者母女相承。但是武周帝國是一箇中國傳統集權帝國,這個帝國需要一個繼承者,而且這個繼承者必須和武則天有血緣關係,在武則天之前根本沒有先例可以比對,這使得武則天一直處於猶豫之中。當時能夠成爲武則天繼承者的候選人有兩類,一類是武則天的侄子們,其中聲望較高的是武承嗣;另外一類是武則天的兒子,包括廬陵王李顯和皇嗣李旦。

我們看一下武則天的兒子情況,武則天當時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三子李顯,他在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時被廢黜爲廬陵王,流放到均州、房州等地。李顯被流放時一度恐懼想要自殺,只是被妻子韋氏勸告之後才安於現狀;另一個是四子李旦,武則天稱帝之後把四子李旦降爲皇嗣,改姓名爲武輪,雖然李旦的待遇按照皇太子的規格實行,但李旦終究只是皇嗣。而且武則天還把李旦幽禁在深宮,此後更是殺死李旦的妃子劉氏和竇氏,腰斬兩名拜見李旦的官員,還禁止官員朝見李旦,使得李旦困守宮禁之中。

武則天不顧母子親情、殘酷得對待的緣故就在於她要穩固自己的權勢,因爲武則天顛覆了唐朝的江山,殺死諸多支持唐王朝的士族和唐朝宗室,這使得很多人希望推翻武則天的統治。所以李顯和李旦作爲唐王朝的象徵必須嚴密監視和強力控制,防止有人擁戴李顯或者李旦復辟唐朝,推翻自己的統治。

在武則天處理自己的兒子後,以武則天侄子武承嗣爲首的武氏子弟認爲時機成熟,開始奪嫡行動。武承嗣此人身份特殊,首先他是武則天長兄武元爽之子;其次他承襲了武則天父親武士彠的周國公爵位,封爵王;最後擔任文昌左相兼同鳳閣鸞臺三品即首席宰相。作爲武氏子弟中位高權重的典型代表,武承嗣故意指使洛陽人王慶之帶着數百人上表請立自己爲太子,最終武則天不許,武承嗣憂憤而死。武承嗣去世後,武三思和武攸寧雖然也想染指太子之位,但他們的威望和身份無法和武承嗣相比,自然和太子之位無緣。

神龍政變爆發前後,朝堂上有着怎樣的變化?政變的本質是什麼? 第2張

其實武則天不想立侄子爲繼承人,也有武則天的考慮:

武則天和文水武氏之間的仇恨十分深,這使得武則天十分討厭自己的兄長,故而也不是很喜歡自己的侄子,只是爲了控制朝政不得已而用之,所以武則天根本不可能立武氏子弟爲繼承人。武則天之母楊氏爲武士彠的後妻,在武士彠去世之後,武則天母子受到兄長武元慶、武元爽以及堂兄弟武惟良、武懷運等人欺辱,這段經歷對於武則天來說刻骨銘心。武則天成爲皇后之後報復自己的兄弟,其中武元慶和武元爽被流放致死,此後她又誣陷武惟良兄弟將他們殺死,並把他們的姓改爲“蝮”氏。而且把武士彠的周國公封爵交由外甥賀蘭敏之繼承,楊氏去世甚至不肯歸葬於文水武氏的埋骨之地,可以看見武則天對於文水武氏的痛恨。武則天雖然打壓自己的兒子,但是母子之情畢竟勝過姑侄之情,最爲重要的是武則天爲身後之事考慮。正如李昭德和狄仁傑在武則天面前不斷提及親子之情和利害關係,其實狄仁傑和李昭德不一定是在爲李唐皇室考慮,因爲從李唐王室的角度出發完全說服不了武則天,反而是從武則天的自身出發可以說服武則天,因爲武則天畢竟要顧及身後之事,古代皇帝去世後需要祭祀和血食,如果武承嗣繼位皇帝,他會給逼死自己父親的仇人武則天祭祀嗎?反而是李顯或者李旦繼位一定會好好照顧武則天,無論武則天對他們做過什麼,武則天始終是他們的母親,按照禮法,他們必須對自己的母親守孝。武承嗣的權利極大,一旦給予武承嗣繼承權,武承嗣極有可能搶班奪權,重演玄武門之變。武則天在登基之後大肆啓用武氏子弟,以武承嗣爲例子,武承嗣擔任文昌左相兼同鳳閣鸞臺三品,已經是首席丞相,掌握尚書省的行政大權,李昭德曾經密奏武則天說武承嗣權力太大,會威脅到武則天。此後李昭德就談到一個重要的事實:侄之於姑,其親何如子之於父?子猶有篡弒其父者,況侄乎!這句話暗地裏就是問武則天一旦武承嗣獲得太子之位,他要奪取皇位就不會有太多顧忌。政治上的考量擊中了武則天的心,所以武則天后來不讓武承嗣和武攸寧久在相位,擔任宰相一段時間立刻罷免。武則天在聖曆元年(698年)三月祕密召回廬陵王李顯,之後冊立李顯爲皇太子,並讓李顯改姓爲武,以此表明自己的決心。但是冊立李顯也就意味着天下始終要回歸李唐王朝,武氏始終只是外戚家族,所以李唐王室一定會奪取政權,這就爲後來的神龍政變埋下了隱患。

神龍革命的基礎:李武兩家對於二張兄弟的痛恨。

武則天雖然解決了繼承人問題,但是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的矛盾依舊存在。爲了調和兩個家族的矛盾,武則天先是召集李顯、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寧在明堂相繼立誓昭告天地,同時讓李氏和武氏聯姻。武則天想以此化解兩個家族的矛盾,鞏固武氏家族的地位。武則天的一系列動作使得武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的關係暫時緩和了下來,但是另一個原因也迫使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保持和諧的關係,那就是二張兄弟的崛起。

在697年,太平公主把年少美貌的張昌宗推薦武則天,武則天對張昌宗十分滿意,此後張昌宗又把自己的哥哥張易之拉進宮廷,從此二張兄弟深得寵信,權冠朝野。連武承嗣、武三思這些貴族公卿都對盡力討好,比如稱呼張易之爲五郎,張昌宗爲六郎。“郎”在唐朝是門生家奴對於主人的稱呼,由此可見這些人的獻媚姿態,也可以看到二張兄弟的權勢之大。

神龍政變爆發前後,朝堂上有着怎樣的變化?政變的本質是什麼? 第3張

在698年,武則天設立控鶴監,以張易之爲府監,控鶴監後來改名爲奉宸府,張易之爲府令,裏面有閻朝隱、薛稷、員半千擔任供奉,而後武則天讓張昌宗帶着李嶠、張說、宋之問、富家謨、徐彥伯等二十六人撰述《三教珠英》。很多人認爲奉宸府是享樂機構,而在實際上奉宸府是一個行政機構,其主要目的是切割宰相的權力,建立一個聽命於武則天的親信文人政治羣體,便於控制價朝廷。張易之、張昌宗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黨羽,比如吉頊、宋之問、李嶠,此外朝堂之中又有崔融、房融,由此形成了一個頗具勢力的政治力量。

二張兄弟得勢期間,發生了武則天殺死孫子李重潤的事件。李重潤是唐高宗親手冊立的皇太孫,在公元700年被冊立爲王,他的七妹永泰郡主嫁給武承嗣嫡子武延基爲妻,在公元701年,李重潤和武延基夫婦在談論當權的二張兄弟時不慎走漏消息,武則天下令殺死三人。武則天的這一舉動徹底損害了李氏和武氏的感情和利益,因爲武延基是武氏家族的嫡長子,李重潤是李氏家族的嫡長子,武則天僅僅因爲他們議論情夫就處死他們,如何不讓人感到恐懼?

太平公主和李旦、李顯在公元702年做了一次測試,他們上表請求武則天封張昌宗爲王,武則天雖然不允許,但仍然封張昌宗爲鄴國公,武則天的處置使得李武倆族人更加疑懼,此後武則天病重,深居內宮不與大臣見面,而唯一能夠聯通內外的是二張兄弟,在這期間爆發了二張兄弟對付宰相魏元忠的政治鬥爭,二張兄弟本意是打壓跟自己有私怨的宰相魏元忠,卻牽涉到了太平公主的愛臣高戩,而魏元忠是太子李顯的,二張兄弟在無意間又把太子和太平公主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這場鬥爭雖然以武則天庇護二張兄弟而宣告勝利,但是太子和太平公主潛藏在內心的疑懼誰人能知?

而此後的參加神龍政變的官員都出自李氏和武氏家族:

李氏家族及其臣子:太子右庶子崔玄暐、相王府司馬袁恕己、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相王府長史姚崇、成王李千里、太子女婿楊慎交。武氏家族:武三思、武重規、武攸宜等人在當時掌握長安和洛陽兩個京師的禁軍,他們控制的禁軍默許了這次政變。李重潤和武延基夫婦的死、以及之後發生的案件都迫使李氏和武氏形成一個共同體反對二張兄弟,尤其是武則天晚年對於二張兄弟的庇護,使得李氏和武氏子弟異常恐懼,最終他們選擇支持張柬之五人的政變殺死二張兄弟,維護自己的利益。

神龍政變爆發前後,朝堂上有着怎樣的變化?政變的本質是什麼? 第4張

神龍革命的實質:並非恢復李唐王室的政變

雖然在史書上把神龍革命被塑造爲重新恢復唐朝的政變,然而從實際上觀察並非如此,正如上文所說在武則天晚期,二張兄弟的胡作非爲已經極大損害了李武兩家的利益,尤其是李重潤之死使得李武兩家對於二張兄弟十分厭惡。

在長安四年(704年)審理二張兄弟的貪污案時,就有在大街上寫字說二張兄弟要謀反,這樣的行爲很顯然是有人在暗地裏指使,但這場貪污案最終以武則天的庇護二張兄弟結束。這無疑使得二張兄弟更爲得意,而此時二張兄弟藉着寵信是有可能動搖武則天對於子女們的態度,這使得李武兩家人要針對二張兄弟。

所以纔有了張柬之串聯大臣充當馬前卒殺死二張兄弟的政變,而張柬之不是恢復李唐王朝的志士,其主要原因有三點:

在武則天執政期間李唐王室和李唐的忠心大臣基本上被斬殺乾淨,武則天曾經兩次發動大規模清洗朝廷的酷吏政治:第一次是從文明元年(684年)到天授元年(690年)期間武則天爲了登基稱帝而進行的大屠殺;第二次是天授元年(690年)到聖曆元年(698年)期間武則天爲了鞏固帝位對反對派的大清洗。在這兩次對於朝廷大臣的清洗過程中,忠心唐朝的忠臣基本上被殺光,剩下的臣子大多對於武則天忠心耿耿,即使是狄仁傑等人也是武則天的忠實部下,更別談張柬之等人,否則他們早就死在屠刀之下。張柬之等人前去東宮迎太子李顯時,李顯卻一直推辭,李湛最後以將士以相逼,李顯這才同意前去逼宮政變,李顯爲什麼這麼反常?其實剪除二張兄弟固然是李顯的心願,但從李顯本人的角度來說,大可不必發動政變,因爲李顯已經是皇太子,而且武則天年老多病,只要武則天駕崩,李顯就可以順利登基稱帝,斬殺二張兄弟易如反掌,他何必對母親武則天動用武力得一個逼母退位的惡名,李顯只是迫使於張柬之等人的兵變形勢,只好帶着軍隊進攻皇宮。武氏家族在禁軍中的勢力雄厚,張柬之等人的兵變如果沒有武氏家族的默許,根本無法進行。首先武攸宜爲右羽林大將軍,統領禁軍前後有十年,對於禁軍的掌握很到位,武重規擔任左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擔任右金吾衛大將軍,掌握京城的金吾衛這支軍事武裝,所以沒有武氏家族的默許和支持,張柬之不可能只憑藉着自己的五百軍士和一些朝廷大臣就能夠推翻武則天,因此武氏家族最低參與了這次兵變,只是在暗中操作,並沒有站在臺面上。所以張柬之等人並不是恢復大唐的忠臣,他們當時的主要目的是殺死在政治上興風作浪的二張兄弟,而這個目的和李氏、武氏家族子弟的利益相吻合,於是神龍革命順利進行。同時張柬之也是通過政變擁護唐中宗以求獲取擁立之功,從事後他們被爲王爵也可以看得出來政治投機的巨大利益回報。

神龍政變爆發前後,朝堂上有着怎樣的變化?政變的本質是什麼? 第5張

結語

神龍革命本質上是武則天末期寵信情夫二張兄弟導致的政治危機,由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化家爲國,皇帝的家庭關係自然影響到國家政治中樞的變動。武則天作爲皇帝,她的情夫二張兄弟憑藉武則天的恩寵組成了政治勢力,一方面服務於武則天的情感生活,一方面爲武則天控制朝政。但是情夫的介入卻使得武則天的子女頗爲不滿,由此產生了情夫和兒女們的矛盾,這種矛盾最終以兵變的模式爆發,情夫被殺,武則天被逼退位結束。

不同於傳統的史書描述,神龍革命的參與者和主導者應該是李武兩家的家族成員,並非是張柬之爲首的五位大臣,只不過張柬之等人通過李武兩家的扶持和幫助最終發動兵變成功誅殺二張兄弟,也使得太子李顯逼宮成爲皇帝,李顯登基後爲了掩蓋自己逼母自立的事實,只好把張柬之推上前臺,以他們爲首功。後世爲尊者諱,自然將張柬之作爲神龍革命的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