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英國內閣制的由來是什麼?內閣制有什麼內容與特性?

英國內閣制的由來是什麼?內閣制有什麼內容與特性?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內閣制:總攬國家行政權力的內閣在議會的基礎上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內閣首腦,組織內閣。內閣受議會監督,議會對內閣不信任時,可以倒閣。在這種制度下,國家元首名義上代表國家,但是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與內閣制不同的有總統制和君主制。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英國內閣制的由來是什麼?內閣制有什麼內容與特性?

起源

內閣制起源於18世紀初的英國,由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以後爲許多國家採用。內閣制的內閣是以議會爲基礎產生的。

內容

嚴格來說,『內閣制』(parliamentalism)應稱之爲『國會制』或『議會內閣制』。議會內閣制是以議會(國會)爲權力核心,行政系統受議會的節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政府(內閣)則對議會負責。

而且不同於總統制的制衡(check and balances)理念,議會內閣制的基本原則是責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不但個別之閣員需對議會負責,內閣整體亦需對議會負責。

內閣首相通常由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首相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組織內閣。國家元首對內對外名義上代表國家,但並無實際行政權力,由內閣代表國家元首對議會全權負責。元首頒佈法律、法令和發佈文告時,都必須由首相或有關閣員副署。

內閣接受議會的監督,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如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其閣員必須集體辭職,或由內閣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舉行議會大選。如新議會如果仍對內閣表示不信任,內閣則必須集體辭職,由國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組織新政府。

首相(或總理)是內閣政府首腦,主持內閣會議,總攬政務,擁有任免內閣成員和所有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重大方針政策。由於各國的情況不同,憲法賦予首相(或總理)的權力大小也不盡相同。

特性

一、行政、立法(指立法創議權,提出的法案要經過內閣審議、表決)合一,而非明顯之三權分立,而且無總統制式的制衡機制。

二、國家元首與行政首長分由兩人擔任。因爲歷史傳統與個別制度差異,其名稱並不固定。國家元首有的稱之爲國王,有的稱爲總統,也有的稱爲大公(如盧森堡)或親王(如列支敦士登)。至於行政首長則多稱之爲首相或總理。

英國內閣制的由來是什麼?內閣制有什麼內容與特性? 第2張

三、行政首長的產生是建立在議會的同意之上,並對議會負責。行政首長及閣員通常可兼任議員,(但有些國家規定不得兼任),並得因議會的不信任而去職。因此閣揆的任期較不固定。

四、元首發布命令時,需經行政首長或有關閣員副署(countersigning或countersignature),以明權責,其責任則由副署者承擔。無副署者,則元首之政令不生效力。因此元首的角色實系“統而不治”(reign but not govern)。

五、國家元首平常主要承擔儀式性任務。但是當國家發生緊急危難,得超越黨派,任命新的行政首長,或宣佈行使緊急權力,保護國家渡過危難。因此國家元首雖然不經常行使權力,卻仍擁有象徵性權力(symbolic power)或保留之權力(reserved power)。

六、行政首長系由間接方式產生。通常系由人民選舉國會議員,再由國會議員選舉產生行政首長。至於國家元首產生方式,則多系以君主繼承(立憲君主國家),或間接選舉(共和體制國家)方式產生,但亦有采取直接選舉者。

七、議會通常有“倒閣權”,內閣通常也有“國會解散權”,但亦有特例。此二權限使議會內閣制下的議員黨性較強,黨紀亦較易維持,因爲如果執政黨議員對內閣決策不表贊同,導致“倒閣”,議員即需重新面對大選。

若在野黨議員不支持本黨之決策,轉而支持執政黨,則無異將使本黨失去執政機會,同時也可能因選民背棄而遭致落選。基於此,議會內閣制通常有較強之黨紀及較完善之政黨組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