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國忠:唐玄宗時期宰相,在馬嵬驛之變中被殺

楊國忠:唐玄宗時期宰相,在馬嵬驛之變中被殺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國忠(?~756年7月15日),本名楊釗,唐朝外戚、宰相,自稱東漢太尉楊震後代,張易之外甥,楊貴妃族兄。 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楊國忠早年嗜酒賭博,品行不端,被親族鄙視,於是三十歲時進入西川從軍,從事屯田工作,成績優異,授新都縣尉。依附蜀地大豪鮮于仲通,遷扶風縣尉。族妹楊玉環得寵後,飛黃騰達,歷任金吾兵曹參軍、監察御史、度支員外郎兼侍御史、太府卿。李林甫去世後,擔任檢校右相兼管文部,冊封衛國公。身兼四十餘職。任相期間,兩次派兵攻打南詔,損兵折將,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與安祿山互相傾軋,水火不容,兩人的鬥爭成爲安史之亂髮生的導火索。天寶十五載(756年),跟隨唐玄宗逃往蜀郡,在馬嵬驛變中,被亂兵所殺。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楊國忠年輕時放蕩無行,嗜酒好賭,受到親族的鄙視,三十歲時前往西川從軍。他從事屯田工作,成績優異,被授爲新都縣尉。任期滿後,楊國忠更加貧困,只得依附蜀地大豪鮮于仲通,後又擔任扶風縣尉。

天寶四年(745年),楊國忠的從妹楊玉環被冊爲貴妃,她的三位姐姐也日益受寵。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與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讓鮮于仲通前往長安,欲結交楊家,以爲援助。鮮于仲通卻推薦楊國忠。章仇兼瓊見楊國忠身材高大,便徵辟其爲推官,讓他到長安進貢,並饋贈價值百萬的蜀地財貨。

到長安後,楊釗把土特產一一分給楊氏諸姐妹並說這是章仇兼瓊所贈。於是,楊氏姐妹就經常在玄宗面前替楊釗和章仇兼瓊美言,並將楊釗引見給玄宗,玄宗任他爲金吾兵曹參軍。從此,楊釗便可以隨供奉官隨便出入禁中。

楊國忠:唐玄宗時期宰相,在馬嵬驛之變中被殺

深得帝寵

楊釗在長安立腳之後,便憑藉貴妃和楊氏諸姐妹得寵的條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則千方百計巴結權臣。

不久,楊釗便擔任了監察御史,很快又遷升爲度支員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便身兼15餘職,成爲朝廷的重臣。

天寶七載(748年),玄宗賜楊釗紫金魚袋,兼太府卿,因貴妃的緣故,從此,他越來越受到唐玄宗的寵幸。

天寶九載(750年)十月,楊釗因爲圖讖上有“金刀”二字,請求改名,以示忠誠,玄宗賜名“國忠”。隨着地位的升遷,楊國忠在生活上也變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貴妃遊幸華清宮,楊氏諸姐妹總是先在楊國忠家彙集,競相比賽裝飾車馬,他們用黃金、翡翠做裝飾,用珍珠、美玉做點綴。出行時,楊國忠還持劍南節度使的旌節(皇帝授予特使的權力象徵)在前面耀武揚威。

接任宰相

楊國忠在與宰相李林甫的關係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楊國忠爲了向上爬,竭力討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爲楊國忠是皇親國戚,盡力拉攏。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時,楊國忠等人充當黨羽,並積極參與其活動。他們在京師另設立推院,屢興大獄,株連太子的黨羽數百家。由於楊國忠恃寵敢言,所以每次總是由他首先發難。楊國忠與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結愈深。

後來,李林甫與楊國忠由於新舊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產生了矛盾,主要表現爲對待王鉷的問題上。因王氏的寵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楊國忠共同嫉妒的對象。但是爲了牽制楊國忠,李林甫則極力提拔王氏;當楊國忠陷害王氏時,李林甫又竭力爲其開脫罪責。由於楊國忠做了手腳,玄宗便開始疏遠李林甫。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楊國忠,除了取悅於楊貴妃之外,主要是藉以牽制李林甫的專權。同時爲取代已經衰老了的李林甫做準備。終於在天寶十一載(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後,玄宗派命楊國忠擔任右相,兼文部尚書,判使照舊。楊國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餘職。

禍亂朝政

楊國忠執政期間,兩次發動了徵南詔的戰爭,由於楊國忠使用無能的將領徵南詔,以及士兵深入南詔水土不服遭遇瘴癘,而先後失敗。

楊國忠:唐玄宗時期宰相,在馬嵬驛之變中被殺 第2張

天寶十載( 751年),鮮于仲通率軍攻打南詔,遭遇失敗。南詔投靠吐蕃。寫史的人因爲極端厭惡楊國忠而誇大了唐朝的損失。鮮于仲通徵南詔時只用了劍南的軍隊,還沒有從外敵調兵。根據《資治通鑑》《新唐書》記載,在徵南詔之前,唐朝在劍南只有三萬軍隊。而且還要留兵駐守。鮮于仲通用的軍隊遠少於3萬人,損失也遠少於3萬人。卻被寫史的人誇大成了損失六萬人。

鮮于仲通失敗之後,楊國忠下令從兩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徵南詔。人們聽說雲南多瘴癘、在交戰之前就會因爲瘴癘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沒人願意應募。楊國忠就派御史捕人強制送到軍所。早在徵南詔之前,唐朝的精銳部隊、精兵猛將早就集中在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這些地方,而劍南沒有唐朝精銳部隊,兩京及河南北無武備,幾乎沒有軍隊。在鮮于仲通失敗之後,楊國忠從兩京及河南北征募的是一些缺乏戰鬥力的平民組成軍隊,由李宓率領去徵南詔。

李宓率領唐軍徵南詔,到達南詔首都太和城外。南詔閉壁不戰。李宓軍隊糧盡,士兵水土不服,士兵因爲瘴癘與飢餓而死的達到了十分之七八,李宓率軍返回途中被南詔追擊,李宓率領的軍隊全軍覆沒。此戰唐朝的損失也被嚴重誇大。李宓徵南詔只有一次。高適《李雲南徵蠻詩》記載李宓在徵南詔之後返回了長安,“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但是寫史的人因爲極端厭惡楊國忠而誇大了唐朝的損失,把李宓寫成了死在南詔,並且嚴重誇大了唐朝損失的人數,將損失人數誇大爲七萬、十萬等多種說法。甚至把鮮于仲通與李宓的損失加起來並且誇大到接近二十萬人,但是實際唐朝損失人數遠少於此數。

楊國忠專權誤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動輒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用兵,不僅使成千上萬的無辜士卒暴屍邊境,而且給少數民族地區造成了災難,唐軍深入南詔,並且給南詔造成很大破壞,雲南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被唐兵破壞。

楊國忠爲了籠絡人心,發展自己的勢力,讓文部選官不論賢不賢,年頭多的就留下來,按照資歷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慣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書,選官應交給侍郎以下的官員辦理,規定的手續十分嚴格,須經三注三唱,反覆進行,從春至夏才能完成。楊國忠卻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裏,預先定好名單,然後把左相陳希烈及給事中、諸司長官都叫到尚書都堂,讀—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當全部結束之後,楊國忠便當着大家的面說:“左相和給事中都在座,就算經過門下省了。”於是,選官大權就這樣由楊國忠一人壟斷。從此門下省不再複查選官,侍郎僅僅負責試判,致使選官質量下降。

楊國忠:唐玄宗時期宰相,在馬嵬驛之變中被殺 第3張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楊國忠迎合和滿足了一些人的權欲,因而頗得衆譽。爲此,楊國忠的親信京兆尹鮮于仲通、中書舍人竇華,侍御史鄭昂等授意選人,請求玄宗給楊國忠在省門立碑,歌頌其選官有“功”。玄宗讓鮮于仲通起草碑文,並親自修改了幾個字。鮮于仲通爲了向楊國忠獻媚,便把這幾個字用黃金填上。

楊國忠對人民的疾苦漠不關心。天寶十二載( 753年),關中地區連續發生水災和嚴重饑荒。玄宗擔心會傷害莊稼,楊國忠便叫人專拿好莊稼給玄宗看,並說:“雨水雖多並未傷害莊稼。”玄宗信以爲真、以後,扶風太守房(王官)奏報當地出現水災,楊國忠便叫御史審問他,從此再沒有人敢彙報實情。

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動叛亂的藉口是討伐楊國忠。楊國忠與安祿山都是天寶年間的新貴,同樣受着玄宗的寵愛。但是,楊國忠的發跡要比安祿山晚得多。當楊國忠尚未擔任高官要職時,安祿山早在天寶元年(742年)正月就升任平盧節度使,以後又兼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御史大夫,稍後又兼河東節度使。天寶九載(750年)又封爲東平郡王。楊國忠雖有外戚關係,但遲至天寶七載(748年)始遷給事中,兼御史中丞等職。

安祿山在朝中對老謀深算的李林甫還算懼怕,而對楊國忠則根本不放在眼裏。楊國忠接替宰相後,看到不能制服安祿山,便經常向玄宗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可玄宗認爲這是將相不和,不予理睬。楊國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奏請讓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以便排斥和牽制安祿山。

楊國忠:唐玄宗時期宰相,在馬嵬驛之變中被殺 第4張

天寶十三載(754年)春,玄宗按照楊國忠的意見召安祿山入朝,試其有無謀反之心。安祿山由於事先得到楊貴妃的通風報信,故將計就計,裝模做樣地向玄宗訴說自己的一片“赤心”,贏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讓安祿山當宰相(加同平章事),並令太常卿張垍草擬詔敕。楊國忠知此立即勸阻道:“安祿山雖有軍功,但他目不識丁,怎能當宰相。如果發下制書,恐怕四夷皆輕視朝廷。”玄宗只好作罷,任安祿山爲左僕射。

至此,安祿山與楊國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銳激烈,以至於後來一觸即發。加之楊國忠任宰相後,官吏貪瀆,政治腐敗,民怨沸騰,終於使安祿山發動了以討伐楊國忠爲名,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

兵變族誅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長安危在旦夕,玄宗決定逃往四川避難。當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時,將士們又累又餓,加之天氣炎熱,拒絕繼續前進。此時,楊國忠的政敵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和陳玄禮一致認爲,除去楊國忠的時機已成熟,並由陳玄禮出面對將士進行煽動,說這場叛亂全是由楊國忠引起的,殺了楊國忠就可止息叛亂。

這時,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驛站西門外堵住楊國忠的馬頭,向他要飯吃。激怒了的士兵們立即將他們包圍上來,大喊:“楊國忠與吐蕃謀反!”楊國忠大罵衆人想要相仿安祿山造反,士兵回答說:“國賊就是你,還說什麼別人?!”此時,禁軍騎兵張小敬上前,一箭射中了他的馬鞍。楊國忠逃進西門內,軍士們蜂擁而入,將其亂刀砍死。(一說是張小敬當場將楊國忠射死,斬首分屍)[6]。接着,楊貴妃也被縊死,楊國忠的大兒子大常卿兼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也一併被殺。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楊晞以及沈國夫人逃至陳倉(今陝西寶雞市),裴柔在竹林中讓虢國夫人用劍刺死自己。虢國夫人然後自刎,但沒有死,被縣吏押回獄中,後血凝至喉而死。

馬嵬驛之變,表面上看來是一場士兵譁變,實質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輔國、高力士等策劃的一場爭權鬥爭。太子李亨自天寶五載(746年)遭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打擊後,極爲孤立;楊國忠任宰相後,又連遭傾軋;安祿山叛亂時,玄宗本想讓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於楊國忠及其姐妹的反對而未成事實;後又棄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楊國忠勢力的控制下就更無出頭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謀,藉機除掉了楊國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