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古文名著 >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上》共四十六章,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爲。二十五章講好人壞人之分,無非看他追求義還是追求利。二十六章主張追求中道是對的,但不能拘執於一點。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節

【原文】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爲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爲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1也。”

孟子曰:“楊子取爲我2,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3利天下,爲之。子莫4執中。執中爲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爲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曰:“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爲心害,則不及人不爲憂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5。”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孟子說:“雞一叫就起牀,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一類人物;雞一叫就起牀,孜孜不倦求利的人,是跖一類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區別何在,不用到別處去找,它就在‘利’和‘善’的中間。”

孟子說:“楊子採取‘爲自己’的主張,拔一根汗毛而有利於天下,都不肯幹。墨子主張兼愛,從摸禿頭頂開始,一直摸到腳後跟,〔弄得全身上下沒有一根毛,〕只要對天下有利,一切都幹。子莫就主張中道。主張中道其實差不多對了。但是主張中道如果不知權變,便是拘執於一點。爲什麼厭惡拘執於一點呢?因爲它有損於仁義之道,只是舉其一點不及其餘了。”

孟子說:“肚子餓的人什麼食物都覺得好吃,乾渴的人任何飲料都覺得甘甜。這樣是不能品嚐到飲料食品的正常滋味的,因爲飢渴損害了他的味覺。難道只有口舌肚腹有飢渴的損害嗎?人心也有這種損害。如果人們能夠〔經常培養心志,〕不使人心遭受口舌肚腹那樣的飢渴,那比不上別人優秀的憂慮就會沒有了。”

孟子說:“柳下惠不因爲有大官做便改變他的操守。”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利與善之間:利和善的中間;這是比喻的說法,在利和善的中間地帶,即面臨着對利和善的抉擇。《孟子譯註》說:“間,音諫(jian)。《論語·先進篇》雲:‘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朱熹《集註》以‘異’字解之;異,不同也。”按,朱說不妥。“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和“利與善之間”兩“間”字所處的語法位置完全不同,不能以此例彼。《孟子》成書年代的語言中,“N+N+之間”是個常見結構,不煩枚舉。“利”“善”因爲都是抽象名詞,所以用了個連詞“與”來連接。類似的如:“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2)楊子取爲我:楊子,楊朱;取,採取(……的主張)。

(3)摩頂放踵:趙岐《注》:“摩禿其頂,下至於踵。”放,音fǎng,同《梁惠王下》“放於琅邪”的“放”。

(4)子莫:有學者認爲是《說苑·修文》的顓孫子莫。

(5)介:耿介,有操守,不趨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