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清朝時期爲什麼要推行戰爭蠲免?有哪些益處?

清朝時期爲什麼要推行戰爭蠲免?有哪些益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4.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爭蠲免,即對戰場所在地區或者供應戰爭之需的鄰近省區進行租稅、罰款等免除。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康熙三十七年十月,康熙皇帝三次東巡,宣佈免奉天當年米豆。次年正月,康熙皇帝在南巡中目睹沿途民生已比不上十年以前,認爲是地方官吏恤養不力所致,因而令“截留漕糧,寬免積欠”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康熙皇帝四次南巡,宣佈蠲免蹕路所經及兼收各屬去年逋賦。同年十月,康熙皇帝西巡,下令免除山西、陝西、甘肅的逋賦。大體說來,巡幸蠲免涉及的範圍較小,基本上限於康熙皇帝到過的地方;次數相對也少,有時純粹是主觀意志的結果。

推行戰爭蠲免

康煕朝有影響的戰爭是從三藩之亂開始的,因而戰爭蠲免也主要是從平定三藩之亂後開始推行。但是,就在三藩之亂期間,康熙皇帝爲了爭取三藩控制區人民的擁護,已開始戰爭蠲免。康熙十六年二月,康熙皇帝下令免除福建當年和賦。不久,其他鄰近三藩盤踞地的省份也先後接到了蠲免欠錢糧的詔書。只有江西,康熙皇帝怒其“從逆”,“所在背叛,忠義全無”,“以致寇氛益熾,兵力多分,遲延平定之期”,直到康熙十八年,二月才下達蠲免令:“其(康熙)十六年以前舊欠錢糧,着盡行蠲免”。

顯然,這對安撫百姓、擾亂叛軍兵心有很大作用;爲儘快消滅敵人莫定了基礎。三藩之亂平定以後,爲了減輕戰爭波及地區人民的痛苦,穩定社會秩序,康熙皇帝又不失時機地蠲免當地錢糧。康熙二十五年九月,康熙皇帝指出:湖廣、湖南、福建、四川貴州地方,“昔年爲賊竊據,民遭苦累。今雖獲有寧宇更直培養,以厚民生,”下令將四川貴州兩省所有康熙二十六年應徵地丁各項錢糧“俱着蠲免”,二十五年未完錢糧“亦着悉與豁除”;湖廣、湖南、福建三省所有康熙二十六年下半年、二十七年上半年地丁各項錢糧,以及二十五年未完錢糧,“盡行豁免”。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下沼,免其康熙二十ー年至二十三年民間欠錢糧。

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以陝西百姓於“用兵之際,轉輸饋餉”,令免其當年未完錢報及次年應徵地丁各項錢糧。此後,戰場轉到西北,清軍與以噶爾丹爲首的分裂勢力進行鬥爭。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首次親征噶爾丹取得了昭莫多戰役的勝利。戰後,康熙皇帝以數年來宣化所屬地方“牧養軍馬,供億甚繁,深勞民力”,下令免其明年額賦;這年十二月,康熙皇帝又宣佈,陝西、甘肅兩省的沿邊州、縣、衛、所在朝廷大軍討伐噶爾丹的征途中“供億繁多,間閻勞苦”,免其明年地丁銀米。次年二月,康熙皇帝第三次親征噶爾丹,下令免除大軍經過的岢嵐、保德、河曲等州縣的當年額賦;十月,又以山西在幾年的征伐戰爭中有“行賚居送之勞”,免其來年額賦。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康熙皇帝下令,免除山西去年逋賦。大規模普遍蠲免,在平定三藩之後着手進行。康熙二十年九月,康熙皇帝對大學士等說:“自用兵以來,百姓供應煩苦。朕以前常說,等天下太平時即寬免錢糧。如今三藩已經珍滅,你照們就與戶部一起把天下錢糧出納總數統計出來,奏報給朕。”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期間,瞭解到民間疾苦,“深爲軫念”。由經過地方情形,他推知其他省份也不會有多大差異。三月,回京後,他指示大學士等與戶部討論免直隸各省第二年的錢糧事宜。

清朝時期爲什麼要推行戰爭蠲免?有哪些益處?

大臣們經過討論,彙報說:各省在同一年蠲免,恐怕會造成國家財政拮据,因而請求輪流蠲免。康熙皇帝表示同意,尋令先免直隸全省八府去年未完地丁錢糧六十餘萬及當年額賦三分之一約五十餘萬,二者相加,計一百一十萬兩。以後康熙皇帝又先後免河南、湖北、直隸、江南、山東、湖南、福建、四川、貴州、陝西等省。輪流免進展迅速,三年之內,“布惠一週”。此例一出,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規模姆免。

賑濟災荒

康熙三十年十月,康熙皇帝提出來年盡根,令大臣們討論。大臣們認爲,盡漕糧,勢必要使漕船停運,這樣就使搭乘漕船的其他物資也不能往來交流,造成“百貨價值亦將騰貴”的副作用。因而大臣們建議,將漕糧照省分府,逐年輪流蠲免。康煕皇帝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疏忽,表示同意大臣們的意見,下令除河南第二年漕糧已頒渝免徵以外,湖廣、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山東各省,着自康熙三十一年始,以次各蠲免一年。康熙三十二年八月,康熙皇帝下令免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邊地四省第二年應徵地丁銀米。至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皇帝又於五月、十月分兩批蠲免全國各省四十三年以前欠,共銀三百八十九萬餘兩,糧十一萬一千八百餘石。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康熙皇帝以江南、浙江災,令免康熙四十七年兩省通省人丁徵銀共六十九萬七千餘兩,免徵同年江蘇、浙江、安徽重災州縣田畝銀三百九十三萬餘兩,糧四十八萬八千石。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康皇帝再次作出重大決定,令從康熙五十年起,三年之內分批普免天下錢糧。土式皇民康煕前期、中期對天下錢糧的蠲免,次數多,總量大。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據有關官員統計,自康熙元年以來所免天下錢糧數目,共計九千萬兩有奇,而康熙四十二年以來的三年間竟達ー千六百餘萬兩。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十ー月,有關官員又一次作出統計,得出康熙元年以來所免錢糧共一億兩有餘。數額之大,亙古未見!賑濟災荒,也就是用財物來救濟發生災荒地區的百姓。

清朝時期爲什麼要推行戰爭蠲免?有哪些益處? 第2張

如果說蠲免災荒是減免對百姓的徵取的話,那麼賑濟災荒則是對災民的直接給予,兩者都是爲了幫助災民戰勝災荒,維持生產和生活。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對於賑濟災荒一直十分重視。在賑濟災荒的實踐中,他也留下了不少美談佳話。康熙皇帝要求地方官們要及時報告災荒。他指出:“救荒之道,以速爲貴。倘賑濟稍緩,遲誤時日,則流離死傷者必多。雖有賑貸,亦無濟矣。”因此,對於地方督撫,康熙皇帝要求他們遇災即報,以便賑濟。他不止一次地告誠各地督撫:“地方遭受了災荒,應該立即題報,使朕得以預籌救賑之策。”他還專門作出規定:凡報災遲延者都要加以懲罰。

例如,康熙三十六年甘肅自西和至隴西等州縣皆遭受嚴重災害,農業歉收,百姓流離失所。作爲甘肅巡撫的喀拜對此無動於衷,無視朝廷多次發佈的報災令“竟不題報”。這年七月,康熙皇帝巡行塞外,得知當地災情嚴重,十分氣憤,立即下令辦賑,並將甘肅巡撫喀拜史部議處,而後又下令將喀拜革職。康熙四十八年八月,安徽巡撫劉光美報鳳陽府受災,已與督臣邵穆布開始救恤。康煕皇帝接報後,突然想起當年上江州縣春災,劉光美隱匿不報;百姓疾病者甚多,劉光美亦匿不奏聞,下令將其交有關方面察議。

九月,交部提出劉光美應照溺職例革職。康熙皇帝決定,劉光美降五級調用,調四川巡撫葉九思補安徽巡撫員缺。提倡迅速報災。目的是及時賑濟。爲此,康熙皇帝主張簡化報災手續,提高辦事效率。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對照大學士等說:“各省遭受災荒的地方,按例先由當地巡撫先行奏聞,等戶部討論之後纔開始檢査受災程度,決定蠲免和賑濟事宜。如果說直隸、山東這些靠近京師的地方還能來得及蠲賑的話,那麼那些邊遠省份經此往返奏請,時間就拖得長了,雖議蠲賑,爲時已晚。

清朝時期爲什麼要推行戰爭蠲免?有哪些益處? 第3張

因此,以後凡是受災應奏報的,地方巡撫要把受災的程度檢查好也同時報來,戶部把蠲賑的比例、額數也一起討論,聽朕裁決。有時,情況緊急,地方官還沒等到中央的指示,就先動用正項錢糧加以賑濟。按理,這是不合制度的,應受到處罰。但是,康熙皇帝卻沒有這樣做。例如,康熙十二年,甘肅現昌府所屬部分州縣遭瘟疫,牛馬病死的很多。春耕在即,急需牲畜,請旨賑災蠲免已來不及了。甘肅巡撫花善急百姓之所急,冒着違制受罰的風險,從該省上年徵解銀內撥款發給老百姓購買耕牛,從積貯屯糧中撥給籽種。

四月,花善奏報到達京師。戶部官員經過討論,認爲民間牛、驢等死亡沒有動用正項錢糧買補的先例,至於動用正項錢糧,按制必須先行題請,而花善卻任意違例。因此,戶部提出,處罰巡撫花善以及當地的布政使、道員、知府等有關官員,令賠補擅動銀谷。康熙皇帝沒有同意戶部的建議,說:“銀谷既然已經下發給百姓,當地的有關官員就不要補,也不要治罪了。”從康熙皇帝的處理中,我們發現,他是支持花善等人的,而且他也沒有下不爲例的指示,可見在賑濟災荒問題上康熙皇帝是允許地方官有主動權的。

受災嚴重積極賑災

康熙皇帝對匿災不報者和主動賑災者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於地方官員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訊號,使他們對賑災也採取了積極的態度。因而,康熙年間的賑災工作做得也很出色。康熙初年,黃河、淮河屢次決口,河水氾濫,準、揚一帶受災嚴重。準安府所屬安東(今江蘇省漣水縣)海州(今江蘇省灌雲縣)等九州縣,揚州府所屬高郵、興化等四州縣,水患頻仍,康熙八年夏秋又罹淫雨。第二年二月,康熙皇帝令戶部“檄行督撫,即發倉粟,賑濟饑民”。但是,屋漏偏遭連陰兩,淮、揚的老百姓還未從雨災中恢復過來,新的災害又接踵而至。五月下,淮、黃暴漲,湖水氾濫,老百姓的房屋、土地盡被淹沒,百里準、揚頓成一片澤國,江南江西總督麻勒吉上疏要求亟行賑濟。

清朝時期爲什麼要推行戰爭蠲免?有哪些益處? 第4張

但淮、揚所存積穀已爲上年賑濟用掉,麻勒吉題請暫正項錢糧,俟勸輸捐納補還正項。戶部經過討論,以正項錢糧不便動支爲由否定了麻勒吉的請求,提出應將鳳陽倉存貯及捐輸扣存各項銀米,交賢能官員散賑,如有不足,則勸渝通省大小官員捐輸俸餉。康熙皇帝心急如焚,下令說:“淮、揚百姓連被水災,深可憫念。着差部院廉能大臣一員,作速前往踏看。果系被災已甚,無以爲生,即會同督撫一面將正項錢糧動用賑濟。若系次災,即照部議,將各項糧米賑濟,務使民沾實惠,以副朕軫災恤民至意。”

十月,康熙皇帝想到當地老百姓室廬多被淹沒、夏麥未收、秋播難施的悽慘狀況,指出:被災之民既無耕穫,何以輸糧?如果官府再加催科,老百姓就更難以爲繼了。他令戶部等有關部門討論蠲免該地當年應徵錢糧。事後,康熙皇帝仍懸念不已。康熙十年三月,差往江南郎中禪塔海奏事來京,康熙皇帝又關切地詢問起淮揚的情況。禪塔海彙報說:淮、揚等處地方,水患未消,人民饑饉流移,前雖行賑濟,今仍無以餬口,困窮至極。康熙皇帝聽了彙報,“深切憫惻”,諭戶部說:“民爲邦本,如斯困苦,豈可不速行拯救?今應即行差官前往賑濟,或就近截留漕米,或動支何項銀兩、米給散饑民。”

四月,戶部建議發銀六萬兩賑濟淮、揚。康皇帝認爲老百姓當前最缺乏的是米穀,給予銀子沒有用,遂令截留漕廉糧六萬石及各倉米四萬石,遣侍郎田逢吉與賢能司官二人,會同當地督撫主持賑濟。關於具體的賑濟細節,山東道御史徐越建議說: “臣以爲當前賑濟,應在各府、州、縣分設米廠。多設米廠,可使饑民避免奔赴、守候、擁擠等若。然後按人頭髮米,大體上每人每天給米一升,三日一放,則一石米可以養活一人於百日,萬石米可以養活萬人於百日。這樣,即使那裏有災民十萬,也只需要十萬石米。臣請求將部差的賢能司官每府派一員,令其與地方官一起,親自經辦賑濟事宜,至麥收後停止。”康熙皇帝很欣賞這個辦法,令田逢吉等人“速如議行”。

清朝時期爲什麼要推行戰爭蠲免?有哪些益處? 第5張

此後,淮、揚仍不斷罹災,康熙皇帝也不斷加以賑濟,同時大力治理黃河和準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師發生嚴重地震,並波及附近通州、河等州縣,房倒屋塌,旗民人等死傷甚衆。當時,平定三藩之役正在進行,災害牽動着前線每一位八旗官兵的心。康熙皇帝極爲重視,下詔求言,並大力賑濟。戶部、工部提出救濟方案:倒塌房屋無力修復者,每間房屋旗人給銀四兩,民人二兩;死亡人口不能收殮者,每名給銀二兩。康熙皇帝嫌少,令撥內帑銀十萬兩,酌量給發。另外,康熙皇帝還令賑濟通州、三河等近京州縣的災民。

由於災荒,饑民們不少流浪到了京城。到了冬天,天寒地凍,食不果腹,饑民們的處境更爲悽慘。於是,康熙皇帝下令在五城設廠賑粥。至次年三月,巡視中城御史洪之傑上疏,稱饑民自去年冬天流集京師,因五城賑粥,都已存活下來;賑濟的限期一寬再寬,到二月底爲止,如今期限已到,臣請求將賑濟未完的銀米酌給饑民,令其回鄉。但是,康熙皇帝認爲:“如今不是麥惠收季節,如果把這些饑民現在遣返回鄉,他們仍然會衣食無着,流離失所,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他下令在五城關廂外添設賑粥廠,再行賑粥兩月,等麥子成熟的時候聽其各回鄉里。

到六月康皇帝“命五城粥廠再展限三月”,並“遣太醫官三十員分治饑民疾疫”。對直隸各州縣衛所的賑濟,也因“春麥已枯”,展延至秋收。從此,每年冬天自十月開始在五城設立粥廠,煮粥賑災,成爲定例。康熙皇帝經常關照增加銀米,寬展期限,增設粥斤,修理五城棲流所諸事。康熙二十八年,直隸旱災,糧谷無收。康熙皇帝先後下令撥戶部庫銀三十五萬兩,賑濟災民。對八旗護軍兵丁特別優待,多給一倍錢糧。

結語

不能贍養的莊人口共二萬二千四百十八人,每人給米一石,寡婦、退甲護軍、撥什庫及無馬甲只給一兩錢糧者,其家口莊電人口共六萬三千七百一十九人,每人亦給米一石。次年正月,康熙皇帝考慮春耕在即又令給受災州縣衛所的貧民百姓及八旗電莊人口資助牛、種,以便及時春播,不違農時。對這次賑濟執行的情況,康熙皇帝放心不下,特地派遣侍郎索諾和、阿山、席珠、齊穡、李振裕、李光地、王維珍、徐廷璽等人分四路去檢查。當他聽說“賑過饑民萬萬,均荷天恩”時,安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