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宋英宗並非曹太后親生,韓琦如何在中間調節兩宮矛盾?

宋英宗並非曹太后親生,韓琦如何在中間調節兩宮矛盾?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英宗是宋仁宗堂兄的兒子,因爲宋仁宗無子,才繼承大統。所以宋英宗並非曹太后親生,因而更容易產生矛盾,韓琦作爲宰相,如何調節兩宮矛盾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英宗並非曹太后親生,韓琦如何在中間調節兩宮矛盾?

北宋仁宗經常生病,宰相韓琦就勸他早立皇嗣以固根本。但仁宗因自己三個兒子早亡,再立太子就不是親生的了,所以一直猶豫。

韓琦以"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繫"勸仁宗,說如不早定接班人,以後容易因爭皇位而引起禍亂。在韓琦的推薦下,仁宗就立了堂兄的兒子趙曙爲皇太子。

沒多久,仁宗果然去世了。在韓琦等人的擁立下,趙曙登基爲帝,即後來的宋英宗。同時又推曹太后垂簾聽政,以使朝政能有個平穩的過渡期。

誰知沒多久,宋英宗就患了瘋病,經常對左右臣下暴怒辱罵,甚至扙棍交加。不僅對臣下舉措乖常,而且對曹太后也由疑生怨,兩宮的關係非常緊張。

一次韓琦入宮奏事時,曹太后忽然嗚咽流淚,訴說英宗許多不敬之事。韓琦聽後十分愕然,對曹大後說:"皇躬不豫,所以言行有些失常。等他病好後,必然不會如此了。後爲母,帝爲子,今子有病了,做母親的不能容忍一些嗎?"

韓琦認爲兩宮生怨,不利國家,因此勸了曹太后,又去勸宋英宗。見了英宗,剛問了安,英宗就向他埋怨:"太后待朕,末免寡恩。"

韓琦本來就是說和兩宮的,聽到這話,就趁勢勸慰道:"古來聖帝名王,也不算少,爲何獨稱舜爲大孝?難道其餘的都不孝嗎?因爲父母慈愛而子孝,本是常態,不足稱道。只有父母不慈,子仍盡孝,才能名揚千古。天下豈有不是的父母?對照起來,恐怕陛下做得還不夠吧?"

英宗聽後,不覺動容。韓琦看英宗有所觸動,且病已好轉,就請翰林侍講學士劉敞給仁宗講《史記》。

宋英宗並非曹太后親生,韓琦如何在中間調節兩宮矛盾? 第2張

當講到堯爲什麼要將天下禪讓給舜時,就進一步解釋道:"舜自幼苦寒,沒什麼背景,堯爲何將大位禪授虞舜,而不給自己兒子丹朱?他就是看上了舜的大孝啊!舜繼大位後,天下歸心,萬民悅服,這並非舜有什麼特殊才能,只因他能孝親友弟,德播遠近,所以萬民才謳歌朝覲,不召自來呢!"

一席話,說的英宗幡然醒悟,點頭道:“朕知錯了。”

從此,英宗就按時進宮問候曹太后的起居安康,並檢討說自己病時昏亂,唐突慈躬,望太后恕罪。

曹太后聽後欣慰地說:"病時小錯,不足爲罪。我皇兒四歲入宮,我日夜呵護,撫養成人,正爲今日能承繼大位,難道現在我會再有異心嗎?”

英宗不禁泣下,拜倒在地說:"聖母隆恩,如天罔極,今後兒若再忤慈命,是無以爲人了,還怎能治國呢?"

曹太后一聽,也淚流滿面,連忙親手扶起英宗,說:"我不過暫時聽政,國家大事還是有大臣主持的,今我兒身體已復原,我也應及時歸政了。"

此後,母子和好如初,嫌疑盡釋。

封建社會裏,兩宮不和,往往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不是皇帝被廢,就是太后被囚,甚至出現更血腥的場面,歷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北魏馮太后與獻文帝、清朝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等等。

韓琦作爲宰相,在這件事上處理得很得體,他知道皇帝年紀已大,而太后仍然垂簾聽政,兩宮必然會生產生矛盾。再加上身邊太監、宮妃等人的挑撥,這個怨氣和誤會就會越來越大。如任其發展,最後就會不可調和了,所以才及時出手解決。

但他又不是簡單地採取批評的辦法,也不指出那一方有理,那一方有錯,而是以舜的典故,旁敲側擊,潛移默化地去教育人,最終達到了使雙方感悟的效果。

韓琦爲相十年,輔佐三朝,爲北宋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死後被譽爲“兩朝顧命定策元勳",的確是實至名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