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袁安:東漢名臣,其後代繁榮興盛,爲漢末四世三公的大族

袁安:東漢名臣,其後代繁榮興盛,爲漢末四世三公的大族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7.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袁安(?-92年4月9日 ),字邵公(一作召公),東漢名臣。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安自少承襲家學,研習《孟氏易》。初任汝陽縣功曹,後以孝廉獲舉,升爲陰平縣長、任城縣令。他御下極嚴,能使官民畏愛。漢明帝時,屢遷爲楚郡太守、河南尹,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京畿十餘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後歷任太僕、司空、司徒等職。漢和帝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兄弟掌權,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爲,爲竇太后忌恨。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爲此問題,他免冠上朝力爭達十餘次。永元四年(92年),袁安逝世。袁安的後代(汝南袁氏)繁榮興盛,與弘農楊氏併爲東漢“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

人物生平

受人畏愛

袁安的祖父袁良,學習《孟氏易》,在漢平帝時以明經被舉薦,後官至成武縣令。袁安年輕時繼承祖父的學問,爲人很莊重、有威信,被州里人敬重。最初擔任縣裏的功曹,有一次,袁安帶着檄文到州從事那裏辦公,從事託袁安捎封信給縣令,袁安說:“您是爲公事,自有郵驛替您傳送;如果是私事,就不應找我功曹。”便辭謝不肯接信,從事有些害怕,就沒有拜託他。後來,袁安被舉薦爲孝廉,先後擔任陰平縣長和任城縣令。他所任職的地方,官吏百姓都既畏敬又愛戴他。

袁安:東漢名臣,其後代繁榮興盛,爲漢末四世三公的大族

治理楚獄

永平十二年(70年),楚王劉英謀反案交給楚郡覈實。次年,三府(太尉、司空、司徒)推薦袁安辦理此案,認爲他能處理複雜的案件,明帝任命袁安爲楚郡太守。當時受劉英供辭牽連被關押的有幾千人,明帝大發脾氣,而辦案人急於定案,嚴刑威逼不少人招供,誤判死罪的很多。袁安到郡裏後,先不進衙門,而到監獄去,審理那些無沒有明顯證據的,逐一上報,讓他們出獄。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頭力爭,認爲但凡是附和劉英的,按法律都與劉英同罪,袁安不同意。他說:“如果不合律例,我負全責,不連累你們。”於是分別一一上報。明帝感動之下覺悟,當即同意袁安的請求,因此被釋放出獄的人有四百多家。

名重朝廷

永平十四年(72年),袁安被徵召任河南尹。袁安任河南尹時,政令非常嚴明,但他從來沒有因賄賂罪來審訊人。他常常說:“但凡做官的人,高一些就希望擔任宰相,下低一些也希望能擔任州牧太守,在聖明之世禁錮人才,這是我不忍心去作的事。”聽到這話的人,都很感動,並勉勵自己要廉潔奉公。袁安在職十年,京師雒陽的政紀很整飭,他的名聲深得朝廷看重。

建初八年(83年),袁安升任太僕。

議論朝政

元和二年(85年),武威太守孟雲上書說:“北匈奴已與我們和親,可是南匈奴又去搶劫他們,北單于說大漢欺騙他們,想進犯邊疆。臣認爲應該將俘虜發還北匈奴,藉此來安慰他們。”章帝下詔召集百官到朝廷商議,公卿們都認爲夷狄狡詐,貪心不足,得到俘虜以後,還會妄自誇大,不能開這個例。袁安卻說:“北匈奴派使者進貢請求和親,還把被擄去的人歸還大漢,這說明他們害怕大漢聲威,而不是先違背條約。孟雲以大臣的身份守衛邊疆,不應對夷狄不講信用。讓俘虜回去,足以表明中國對他們的寬大,而使邊境百姓得到安寧,這真是太好了。”司徒桓虞也改變主意聽從袁安,太尉鄭弘、司空第五倫等人都恨袁安。鄭弘還大聲激怒桓虞說:“但凡是主張釋放俘虜的,都是對陛下不忠。”桓虞當場叱責他。第五倫和大鴻臚韋彪都惱怒得臉上變了顏色,司隸校尉把所有情況奏明章帝,袁安等都把印綬交給章帝請罪。章帝下詔道:“議政時間很長,說明各人看法不同。朝廷大事應該多聽議論,計策靠大家商定。說話時態度中正和稅,符合禮節,固然很好;但遇事不敢吱聲,絕對不是朝廷的福氣,你們有何過錯值得引咎自責的呢?還是把帽子戴上,鞋子穿上吧!”最後章帝還是聽從了袁安的建議。

元和三年(86年)五月,袁安接替告老致仕的第五倫擔任司空。章和元年(87年)六月,袁安又代替桓虞擔任司徒。

袁安:東漢名臣,其後代繁榮興盛,爲漢末四世三公的大族 第2張

不畏權貴

章和二年(88年)二月,漢和帝劉肇即位,因和帝年幼,便由竇太后臨朝聽政。太后的兄長車騎將軍竇憲上疏請求北擊匈奴,袁安與太尉宋由、司空任隗以及九卿一起到朝廷上書勸阻,認爲匈奴沒有進犯邊塞,無故出兵遠征,耗費國家錢財,邀功於萬里之外,這不是應有的國策。衆人連上幾封書都被扣住沒有上報。宋由有些害怕,不敢聯連名上書了,而那些卿相也漸漸不吱聲了。只有袁安與任隗仍堅持正道,毫不退讓,甚至摘掉帽子到朝廷力爭十次以上。竇太后還是不聽,大家都替袁安捏了一把汗,但袁安還是鎮定自如。

竇憲已經出兵,他的弟弟衛尉竇篤、執金吾竇景各仗自己的權勢,公然在京師放縱其爪牙攔路搶劫財物。竇景又擅自派人乘驛馬散發檄文到邊境各郡,調集騎兵突擊隊和射手有本領的,命令漁陽、雁門、上谷三郡各派官吏將他們送到竇景住地。有關官員害怕,沒敢說半個不字。袁安就彈劾竇景擅自調集邊防軍,驚擾官吏百姓,府尹不待符信而聽從竇景安排,應該殺頭示衆。又上奏彈劾司隸校尉鄭據、河南尹蔡嵩討好依附貴戚,沒有堅持正義,請求將他們罷免,並依法治罪。這些奏摺都被扣住沒有上報。而竇憲、竇景更加專橫,在各名都大邑佈置他們的親信,都向官吏百姓徵收賦稅,收取賄賂,其餘州郡也都望風仿效。袁安與任隗一道檢舉那些二千石府尹,以及與之牽連降級罷官的有四十多人,竇氏黨羽懷恨在心。但袁安、任隗一向品行高尚,竇氏也沒有辦法加害他們。

當時竇憲又出兵駐武威。永元元年(89年),北單于被耿夔所攻破遠逃,塞北一時間無人管轄,匈奴餘部不知歸誰統領。竇憲每天誇耀自己的功績,想用恩惠與北匈奴餘部搞好關係,於是上書請求立投降的左鹿蠡王阿佟爲北單于,設中郎將領護,像過去立南單于那樣。和帝將此事交給公卿討論,太尉宋由、太常丁鴻、光祿勳耿秉等十人同意。袁安與任隗上奏認爲“光武帝招守南匈奴,並不是讓他永遠安居內地,而是一個權宜之計,是出於想讓他們去抵抗北匈奴的緣故。如今北方已經安定,應該讓南單于回到北邊去,一起領導投降的羣衆,不必再立阿佟來增加國家的負擔。”宗正劉方、大司農尹睦贊同袁安的意見。事情上奏,沒有及時決定。袁安害怕竇憲一意孤行,於是單獨上密封奏章認爲立阿佟失信於南單于,會進而失信於其他的外族。而且會使烏桓、鮮卑懷恨在心。而如果再立阿佟的話,那支出的費用必須加倍,就會讓國庫空虛,而不是處理國家大計的好辦法。”和帝下詔讓羣臣討論。袁安又與竇憲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竇憲仗恃自己的權勢,言詞驕傲,揭人之短,甚至惡言罵袁安,提出光武帝誅殺大司徒韓歆、戴涉的例子來威逼袁安,袁安始終寸步不讓。最後竇憲還是立了匈奴降將右鹿蠡王於除健做了單于,他不久就反叛了,正像袁安預計的那樣。

袁安:東漢名臣,其後代繁榮興盛,爲漢末四世三公的大族 第3張

病逝敗前

永元三年(91年)正月,和帝加元服,竇太后命袁安爲賓,賜他束帛、乘馬。

袁安認爲天子幼弱,外戚當權,每次上朝,和公卿談到國家大事,沒有不痛哭流涕的。從天子到大臣都依仗他。永元四年(92年)三月十四日(4月19日),袁安去世,羣臣都感到非常痛惜。數月後,竇氏垮臺,和帝開始親政,回想以前議論國事的正反兩派的情況,於是拜袁安的兒子袁賞爲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