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四世三公是什麼?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兩個四世三公家族是什麼?

四世三公是什麼?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兩個四世三公家族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四世三公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四世三公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那句“門生故吏遍於天下”。這反映了東漢末年的一種政治現象,就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已經讓東漢病入膏肓。

四世三公是什麼?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兩個四世三公家族是什麼?

東漢末年的兩大四世三公家族

太平年間,治國靠文臣,而每個朝代的文臣最高領袖,所任官職又不一樣 ,在三國以前,三公一直是地位最尊崇的三個官職的合稱。

這一切的始源還是來自於周朝的太師、太傅、太保,這是最初的三公。

西漢年間,承襲秦制,雖然有三公,但是以丞相爲首,西漢的三公就是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

到了東漢,就沒有了丞相,雖然有上公之稱,但大多是虛職,實際上以太尉、司徒、司空爲最高官職,三公下設九卿,分別屬於三公管轄,所以又叫三公九卿。

東漢末年,有兩個有名的四世三公家族,那就是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

四世三公是什麼?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兩個四世三公家族是什麼? 第2張

袁術、袁紹就出身於汝南袁氏這一個大家族,袁紹的高祖袁安爲章帝時期的司徒、曾祖袁敞爲安帝時司空、祖父袁湯爲桓帝時太尉、其父袁逢爲獻帝時司空、其叔父袁隗爲獻帝時司徒,一連四代人,出了五個擔任三公的高官,所以袁紹、袁術處處以“四世三公”來稱呼自家。

事實上,除了聲名遠播的汝南袁氏之外,楊修出身的弘農楊氏也是一個四世三公家族,從楊修的高祖楊震到他的父親楊彪,這一連四代都曾在東漢官居太尉一職,可謂是每一代都能“繼承”這一三公之職。試想,如果不是東漢滅亡,以楊修的才能,繼承祖業,估計也不是難事。

三公,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國之重器的官職,卻被世家大族世代把持,這種畸形的政治現象到底是有何而產生的呢?

東漢的官僚選拔制度

東漢官僚選拔,一般來說,有自下而上的察舉,和自上而下的徵辟兩種方式。

四世三公是什麼?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兩個四世三公家族是什麼? 第3張

察舉,又叫選舉,是兩漢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以“鄉舉裏選”爲依據,常行科目有賢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經等科。

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其中的“舉孝廉”,有名的曹操,袁術出仕之時,都是通過舉孝廉來踏入官場。

本來,舉孝廉,顧名思義,就是孝順清廉的意思 ,可是事實上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早已經名存實亡,到了東漢末年已經有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可笑局面。

真正的被舉薦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世家大族,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可是其中五名早已經被當權的貴族勳戚給內定了,真正的名士入選只有一人,這還遠遠早於三國時期,就已經這樣,到了東漢末年,估計六個名額真正靠實力的一個也沒有,全部是靠關係。

徵辟制度 ,相對來說,就主要是徵辟那些已經有了名望的人,主要分爲皇帝徵辟和州郡地方徵辟兩種。

被徵辟的士人一般來說,已經有了名聲,起點會高於纔出仕的那些被舉薦的人才,比如袁紹20歲的時候曾任濮陽縣長,傳出了很大的名聲,後來眼見朝廷昏暗,在爲母親服喪3年之後,竟然補了一個爲父親服喪,在家待了6年,就是不想出仕,六年之後,朝廷徵辟他,他也拒絕出仕,隱居洛陽。

同樣拒絕徵辟的人很多,都有各自的原因,有的是看不上徵辟他的人,有點是另有目的,比如司馬懿爲了拒絕曹操徵辟,不惜裝病7年。

門生故吏與二元君主觀

諸侯討董之時,袁紹的真實官職是渤海太守,而渤海郡其實是冀州下轄的一個郡,當時的冀州牧韓馥是袁紹的頂頭上司。

討董失敗之後,諸侯混戰,袁紹圖謀冀州,韓馥本身膽小怕事,加上自己是袁氏門生,害怕汝南袁氏的聲望,因此私下讓出了冀州牧的官職,這讓當時袁紹的聲望一時無兩,僅僅靠汝南袁氏的聲望,不出一兵一卒,就奪得了一州之地。

四世三公是什麼?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兩個四世三公家族是什麼? 第4張

韓馥的“袁氏門生”,其實就與當時的選官制度有關,薦主與被薦人在政治上發生君臣關係,在私人感情上發生父子關係,被推薦的人如果對薦主不表現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負義,將爲士人所不齒。大官們歷年薦舉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團。這就是“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由來。

不僅膽小懦弱的韓馥是袁氏門生,大名鼎鼎的董卓也曾經是袁氏故吏,熹平年間,董卓被司徒袁隗徵爲掾吏,後出任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這是其政治生涯上的一個轉折點。

所以他對袁氏其實還是比較照顧的,當他掌控朝政之後,很多大事都與太傅袁隗商議,要不是袁紹在外面聯盟討董,他也不至於殺了袁隗與袁基一族。

所謂二元君主觀,封建時代,皇帝自然是所有人的君主,加上當時特殊的舉薦制度,舉主也算是被舉薦者的效忠對象,因此有人稱之爲“二元君主觀”。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後漢書·袁紹傳》

四世三公家族的誕生,罪不在選官制度

三皇五帝時期,天下爲公,能者居之,所以有了“禪讓制”;夏商周時期,上至國君,下至普通官員,都是世襲制,又叫“世卿世祿制”;秦朝爲了橫掃八荒,一統六合,建立了軍功授爵制度,但是主要適用於戰爭期間;兩漢的察舉和徵辟,在初期也爲帝國選拔了不少優秀人才;至於之後的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在開創初期其實也都是非常先進的,適合當時社會發展。

四世三公是什麼?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兩個四世三公家族是什麼? 第5張

只不過,最終因爲掌權者的私心,選官制度沒有得到貫徹執行,才讓權利始終掌握在少數人手上,很多有才之士上進無門。

就兩漢而言,士人才能被稱之爲“人”,任何官員選拔也好,政治鬥爭也好,都是在這個圈子內的,普通百姓,只不過是“草芥”而已,曹老闆動不動就屠城,可是也有“唯纔是舉”的美名。

不說無論什麼制度,百姓都沒有上進之門,就說那時候的百姓連字都不認識,怎麼去當官?文書都看不懂,還不是被那些文書小吏所肆意矇騙?

所以說,世家大族壟斷官場,其實並不是選官制度的問題,而是人的私心作祟,無論什麼制度,執行者不能貫徹執行,都是如同虛設。

世家把持朝政之後

四世三公只是世家把持朝政的一個縮影,從當權者,也就是皇帝而言,自然是想改變這個局面的,有名無實的漢獻帝不說,桓帝、靈帝時期,其實也是有過多次舉措,比如兩次黨錮之禍,比如賣官。

兩次黨錮之禍,不用多講,雖然宦官集團看似勝利,士人集團短暫受壓,但是卻動了士族的利益,因此纔有了東漢滅亡之禍。

四世三公是什麼?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兩個四世三公家族是什麼? 第6張

同樣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漢靈帝賣官,想想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身爲至高無上的皇帝,官員本來就是隨便他任免,可是他竟然將官職明碼標價,到底是爲何?

範書《靈帝紀》:(光和元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李賢注引《山陽公載記》:時賣官,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其以德次應選者半之,或三分之一,於西園立庫以貯之。範書《靈帝紀》:是歲(中平四年),賣關內侯,假金印紫綬,傳世,入錢五百萬。

曹操的老爹曹嵩就買了一個太尉的官職,其實這個賣官並不是像有些人臆想的那樣,你一個平民百姓,拿出幾百萬幾千萬,就可以去買一個官。

它首先還是得走流程,也就是選官,選上了官職,再去交錢,才能上任,這纔是賣官的真相,他的對象本來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候選官員。

而靈帝賣官爲了啥,從一個將錢存入“西園”,可以聯想到西園八校尉,那是漢靈帝組建的一支軍隊,用以分薄大將軍何進的兵權的。

而何進身爲外戚之首,又是士族所擁護,用來跟宦官打擂臺的。

可想而知,無論是賣官也好,黨錮也罷,其實都是皇帝早已意識到了士族集團的做大,不甘於朝堂被他們壟斷,所做的最後抗爭而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