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被三國中的大事件: 孫權逼死了誰? 令東吳由盛轉衰

被三國中的大事件: 孫權逼死了誰? 令東吳由盛轉衰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演義》對於魏蜀吳對峙時期的歷史,敘述備詳。然而其中卻有一個大事件,竟被小說忽略,那便是孫權末年居然逼死首席重臣,令東吳由盛轉衰的重大歷史轉折點。

此重臣便是陸遜。

孫權在夷陵之戰大膽起用陸遜,並能讓其放手去幹,日後陸遜常鎮荊州,官至吳丞相。孫權於陸遜的關係一度成爲了一段佳話。(陸遜的功績,事實上遠不止夷陵一戰,北破曹魏、西敗蜀漢,他的戰績遠勝同時代戰將)

那麼,孫權爲什麼逼死陸遜呢?

有一種說法說陸遜功高震主,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從孫權的用人手段和氣量來看,孫權基本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從當時陸遜的影響力和權力來看,還沒有達到威脅孫權的地步。

從陸遜的爲人來看,這個人很內斂,而且很會做人,通達事理,陸遜完全不同於周瑜的奔放,這樣的一個人很難對孫權造成威脅感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陸遜是江東豪族,孫權爲了打擊陸姓大家族才逼死陸遜。這種說法似有道理,但是又似是而非。江東豪強在前期確實對孫氏沒有信心,認爲他們是外來戶,又是基層武人出身,不配統御江東。但經歷了幾十年的融合,到吳國建立,江東豪強對孫氏其實已經大爲改觀,雖然在一些問題上稍有矛盾,但總體還是和諧的。

而且從陸遜的死我們也沒有看到江東大族們有很大的波動。

被三國中的大事件: 孫權逼死了誰? 令東吳由盛轉衰

(東吳四都督,從周瑜開始,結束於陸遜)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孫權逼死陸遜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吳國儲君問題,即太子人選。陸遜等人擁戴太子,而孫權立了幼子。孫權因儲君問題大動肝火,因此牽連出吳國一起重大的政治案件“兩宮案。”陸遜就是在此案中被逼死的。

這個案件雖然關係重大,但是,陸遜絕非擁戴太子造反,更沒有尾大不掉,他僅僅是出於維護“長子繼承製”以及“太子賢能”的觀點規勸孫權,即便他有維護江東四大家族的想法,卻也遠沒有達到損害孫氏的程度。

所以,僅僅就事論事,孫權也沒有理由逼死他。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夷陵之戰可以把陸遜當做一方之督,並讓他獨鎮荊襄幾十年,最後卻因爲幾道諫書就把他逼死?

首先,是孫權的猜忌和年老噬殺。

被三國中的大事件: 孫權逼死了誰? 令東吳由盛轉衰 第2張

(最初孫權把哥哥的女兒嫁給陸遜,是爲了消弭家族之仇,鞏固根基,但最終卻成了後事之因)

早年的孫權以20之齡領江東,能夠對抗曹劉兩位英雄,表現出過人的氣魄和高超的政治才能,但是,和很多君主一樣,晚年的他糊塗了。而且儲君這個問題其實是個不小的問題,也難怪孫權會敏感。

陸遜死時63歲,那一年孫權64歲,用現在人的眼光看正是政治上黃金年齡,但那個時代完全不同,東吳各將領往往活不過40歲,陸遜和孫權其實是兩位名副其實的老人了,6年之後孫權就去世了。

而從這件事情本身看,似乎只涉及陸遜一人,但事實上卻牽扯到一排人:顧譚、顧承、姚信、吾粲等等。歸結起來,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孫權更多的是被自己的猜忌和晚年噬殺意識所操縱,如果只是政治目的,其實根本就是自毀砥柱。

其次,是對孫策勢力的顧忌。前期由於孫權年輕,孫策勢力力量十分強大,再加上內憂外患,孫權爲了維護統治不得不倚重以周瑜爲代表的孫策勢力。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周瑜、程普、黃蓋等人相繼亡故,孫策勢力在吳政權內的力量逐漸削弱,可即使如此,由張昭等人爲代表的“遺老遺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所以說孫權一生都在協調和孫策勢力的關係,這也是很明智的一種選擇。但是,孫權晚年確實容易猜忌了。面對儲君這個大問題,他看到陸遜三番五次上書保孫和,幾十年來對孫策勢的的顧及再次提上日程。

因爲陸遜是孫策的女婿,何茲全先生列舉了一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孫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纔有此舉。而陳壽,更在三國志裏把孫權與句踐相提並論,意味深遠哪!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