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起居注》哪個朝代纔出現的?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起居注》哪個朝代纔出現的?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起居注》是中國古代一種專門記載帝王言行舉止的冊籍。周朝的“左史記動,右史記言”爲其肇端。

《起居注》之名稱正式出現於漢代。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漢明帝有《明帝起居注》。三國時,魏設掌起居注著作郎,是爲置專官之始。隋代設起居舍人;唐代設起居郎(舍人);宋代設立起居院;遼金代設立起居舍人院、記注院;元代以給事中兼修《起居注》;清康熙時,設立起居注館,由“經筵日講官”(以翰林、詹事等兼充)專職編修《起居注》。

《起居注》哪個朝代纔出現的?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古時候,凡皇帝的衣食起居、御門聽政、朝會宴饗、祭祀典禮、謁陵、校獵、巡狩等,皆有起居注官左右侍班或隨扈侍從據實記錄。正所謂“朝朝橐筆侍御牀”“記載聖治金匱藏”“侍臣橐筆皆鵷鳳”。

《起居注》有着嚴格的編撰方式和記注體例。《大清會典》載:“凡記注,先載起居,次諭旨,次題奉,次官員引見。”並有全載、節略之定例。凡記之制,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字數也不盡相同,或四五字,或千餘言,一律用墨筆繕寫。由侍值者共同校閱,署名於後。逐日記載,逐月編撰成冊。“記時政損益,季終授之於國史。”書法不隱,不掩惡不虛美。倘有擅寫者,則革職嚴辦。

見於《隋書》記載的《起居注》冊籍有44部、1189卷。因朝代更迭、兵燹,歷代的《起居注》散失居多,保存較爲完整的有唐初記室參軍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3卷以及《萬曆起居注》和清代的《起居注》。目前,清代《起居注》之現存起於康熙七年(1668)九月至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中有缺佚,計12000餘冊。分別珍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灣故宮博物院。其中,《康熙起居注》982冊,漢文本493冊,滿文本489冊。《起居注》多被用來編撰《實錄》《聖訓》和史書等,其價值豐贍珍貴。

記注官員屬天子近臣,身涉機要,職任重大,故歷朝膺選者必爲品端學粹、博涉文史之人。諸如: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令狐德棻,著名詩人賀知章曾任起居舍人(郎);清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陳廷敬、朱珪、錢大昕、翁同龢也有起居注日講官之履歷。記注官員人數以清代最衆,多達20餘人。其時,每日值侍的起居注官,一般爲滿、漢各一人,偶有增減,使用滿、蒙、漢3種文字記注。

歷史上,《起居注》衍生的故事時有發生、五花八門。北宋時期,宋仁宗趙禎命王安石編修《起居注》。王安石極不情願,10餘次上呈辭狀,甚至鑽進廁所裏不出來,以躲避朝廷派來的傳旨官員。宋神宗趙頊(xū)欲召蘇軾編修《起居注》,王安石對趙頊說:東坡(蘇軾)不是“可獎之人”,終因作梗而事未果。北宋年間,黃庭堅參與編撰《神宗實錄》,並被擢升爲起居舍人。他據實記載宋神宗言行,毫不隱晦善惡。宋神宗大爲不快,將他貶爲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明史·后妃傳》載,萬曆九年(1581),明神宗朱翊鈞與慈寧宮王氏宮女私幸,致使宮女懷孕。太后得知此事後,詢問朱翊鈞始末。朱翊鈞先是矢口否認,百般抵賴,太后遂命調取《起居注》詳查,由此確定宮女所懷身孕爲帝王血脈、純正龍種。鐵證如山,朱翊鈞啞口無言。之後,這位宮女一步登天,被冊封爲“恭妃”,並生下皇長子朱常洛。時達10餘年的“國本之爭”就此拉開帷幕。

《起居注》爲內廷核心祕籍,閱看範圍極其有限。名義上,皇帝本人是不得索閱的。因此,客觀上具有一定的約束帝王言行之作用。

《起居注》爲“帝王之實錄,將來之炯戒”,彰善癉惡,以樹風聲。史官非但記事,亦爲監戒也。據《大唐新語》載:貞觀年間,褚遂良任起居郎。某日,唐太宗李世民問褚遂良:愛卿執掌的《起居注》都記載了什麼事情?我身爲君主,可否瀏覽?褚遂良答:如今的起居注官,與古時候的左史右史所司相同,專記君主之言之事及其善惡。以此作爲前車之鑑,警示君主循法行事。至於皇帝自己欲看《起居注》,尚無前例,實屬不當。李世民又問:如果我有不良言行,你一定記載嗎?褚遂良答:爲臣之責就是忠實地記錄君主的言行。因此,君主的言行我都會如實記錄在案的。黃門侍郎劉洎接過話題說:皇帝有過失,如同日食與月食一樣,人們皆能看到。即使遂良不予記錄,天下之人也記着呢!

據《唐書》《資治通鑑》載:李世民欲觀《起居注》,朱子奢雲:如此一來,便會開啓後世史官的災難。史官爲了保全生命而懼死,記錄就會失真。悠悠千年,就聽不到褒貶皇上的真話了。

唐文宗李昂也對《起居注》充滿好奇心,意欲一睹,起居舍人魏謩(mó)直言拒絕。李昂說:以前我可是看過啊!魏謩答:那是史官失職。假如皇上親看《起居注》,史官履職時便有所避諱,所記所載怎麼能讓後人信服呢!李昂只好作罷。

《起居注》哪個朝代纔出現的?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第2張

古代,開明之主非常重視史實記注的真實性。李世民閱看修訂中的《國史》,當看到對玄武門事變的描述含糊其辭、多有微隱時,他對房玄齡說:當秉筆直書,不要藏着掖着,浮詞一概刪削。魏徵上奏說:君主身居至尊之位,無所顧忌,國史能夠起到懲惡勸善之效。倘若史書不實,如何讓後世爲鑑呢?!陛下如今詔令史官修正實錄,非常符合至公之道。

歷史上,錚錚鐵骨、秉筆直書的史官名垂青史,令人敬仰。據《左傳》載:董狐不畏權貴,大筆直書“趙盾弒其君”。孔子稱讚:書法不隱,古之良史。《左傳》又載:齊國太史記注“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對此,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贊之:“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唐太宗、唐文宗曾屢次試圖親觀起居注,皆被諫止。同樣據《春明夢餘錄》載:一日,宋神宗趙頊在回宮後說了一些怪話,生怕史官得知後記上一筆,亟令左右:莫使起居聞之,聞則書矣。

其實,封建帝王的言行舉止並非一紙文字就可以完全約束得了的。《起居注》中歌功隱惡、曲意迴護之處亦不乏其例。“政聲人去後,無字句處看。”其功其過,歷史自有公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