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傳統文化 > 唐代的飲食習俗是如何變化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唐代的飲食習俗是如何變化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盛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都光彩照人,生活習俗也是在此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其中較爲顯著的一個習俗變遷便是飲食的合餐,也就是大家開始坐在一桌一起吃飯,而不再是以往的“一人一桌一份”的分開吃飯。

一、唐代以前飲食習慣

1、提倡分食習慣

我國的分食制起源悠久,遠在周朝時期,人們就是席地而坐,將食物放在俎案上,每個人分食自己的那一份。除此之外,周代的分食還體現在男女不同席進食。

我國古代的飲食在禮的規範下,超越了其自身滿足人類身體機能的原始意義,被賦予了更高級的內涵,成爲彰顯統治者地位,體現社會等級,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載體。

唐代的飲食習俗是如何變化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飲食種類不斷豐富,飲食器具的不斷髮展,使得飲食也成爲了統治階級維護自己地位、劃分等級尊卑的重要手段。通過規定不同地位的人的食物內容和餐具製作等,在飲食問題上劃分出嚴格的等級秩序。

分食正好可以滿族“劃分等級、彰顯身份”的目的。分餐可以避免“平起平坐”。這就規定了參與者不得不遵守這樣的一種禮制的制約。

2、分食合食的並存

魏晉南北朝依舊是沿襲漢朝的分食制。此時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和南方的漢族交流融合,把他們的飲食習慣傳入了漢族的日常生活中,被借鑑和使用。使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習慣呈現出一種漸變多元的特點。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時期合食制度開始出現,但仍舊是以分食製爲主流進食方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方式的轉變不僅僅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也和許多因素有關。現實生活中新型坐具的使用,餐具的改進,烹飪技術的發展,甚至此時的家庭倫理,社會心理等因素都可能使飲食方式發生變化。同時,飲食方式的變化也折射出這一時期社會變化情況,並與社會變化相呼應。

唐代的飲食習俗是如何變化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第2張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發,政權更迭,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飄搖之中。與社會現狀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這一時期飲食的快速發展。

同時皇權的衰弱也使此時人們的飲食不再像前朝一樣嚴格恪守等級秩序,士族階層的飲食極爲奢華甚至超越皇室。這一時期所出現的士族打破飲食禮儀,在飲食上僭越皇室的現象,是此時期皇權衰落的產物,飲食成爲了士族與皇權分庭抗禮的一種反映。

與此同時,朝代更迭頻繁,人們的忠君思想在顛沛流離中日漸削弱,遠離政治,更多強調自我的追求與享受,將目光投放到日常飲食之中。食物在此時成爲了一種精神的寄託,情感的宣泄。

二、唐代飲食方式的變化

1、合食習慣的迅速發展

高桌大椅的出現爲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轉變提供了契機,唐中期時合食制已經取代分食製成爲了主流的進食方式。人們開始圍坐一桌共同進食。不過此時的合食與我們現在同盤共器津液交流的合食仍存在一些細微差別,人們圍坐在一張桌子前,主要的菜餚食品仍舊是一人一份,只有餅類、粥、羹等湯類食品才放在一個大盛器中,供大家自取。

《唐代野宴圖》中可以看到九個人圍坐在桌子周圍,其中每三人共坐一長凳,桌子上擺滿了各種食物,每人面前一份食物,桌前還擺放有一份湯品,內置一個勺子,應是爲了方便每個人自取盛湯。

唐代的飲食習俗是如何變化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第3張

畫中人雖然坐在椅子上,但與我們現今的坐姿大不相同,桌子正後方三人爲盤腿坐在長椅上,兩側的人則是分爲雙腿盤坐與盤單腿,另一腿垂地兩種形態。

這可能是由於傳統的席地而坐習慣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更改的,也正因如此,唐代的長凳大多比較寬,以此適應人們的坐姿需求。

2、合食習慣發展的原因

在飲食方式變革過程中,飲食坐具,承食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飲食內容和飲食器具的變革幾乎是同時開始、相向而行。更確切的說是飲食坐具、桌具先發生改變,進而呼喚新的飲食方式的出現。

我國最早的坐具是席,人們跪在席上,席前面放案,案上是每個人的食物。到魏晉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他們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用具也隨之影響中原民衆。

胡牀和今天的馬紮很像,它的坐的面距離地面是有距離的,這促使人們從跪姿向坐姿慢慢演化。到唐朝的時候,不僅僅是胡牀,其他的坐具也得到了發展,各種桌椅板凳逐漸在社會上普及和流行。

合食習俗的出現和演化過程中,新式的坐具的作用不可小覷。它們促使人們的進餐姿勢由比較低的跪姿向較高的坐姿變化,從而使得人們可以觸及更遠的位置的食物,於是就不用每人面前單獨擺放好食物。高足坐具也推動了相配套的“桌子”的發展,桌子的高度增加,面積增大,也使得人們不得不慢慢選擇聚在一起吃飯。

由此可見,新式的高足坐具與桌具對分食向合食的轉變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不過這種轉變也經歷了比較漫長的時間,最終的合食制的確定其實已經到了宋朝。

唐朝時期,社會經濟大繁榮,城市經濟和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社會流動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享受性的消費出現,許多人都會在節假日或者空閒時間去食肆酒樓“下館子”,從而使得食肆酒樓遍地開花,大量出現。

唐代的飲食習俗是如何變化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第4張

酒樓與食肆是一種以盈利性爲目的的公共場所,若是按照分餐制準備桌椅和飯食,成本會大大增加。考慮到成本問題,因此在相對有限的空間裏多人圍坐使用一套桌椅成爲最好的選擇,側面爲合食制的流行提供了助力。

3、上層飲食禮制的加強

飲食禮制的最初確定是爲了彰顯統治者的地位,維護統治,唐朝以前多有體現,統治者通過法律,政令強制人們遵守這一禮儀。

唐朝時期,飲食禮制在上層社會的宴飲中仍舊存在,並被上層社會羣體所推崇。與此同時,上層社會的飲食禮制逐漸簡化下移,被民間吸收接納,逐漸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飲食禮俗。

唐朝時期,正規的國家宴飲中,還是以分食製爲主要形式。宴席的禮制規定仍舊較爲嚴格。無論是在座次安排還是大臣的食物分配上,都有着嚴格的規定,無一不體現着嚴格的等級差別。

人們仍舊重視座次和席位安排。因此每當宮中有重大宴飲活動時,光祿寺要提前一天針對羣官客使的等次安排坐席,皇帝作爲九五至尊,御座自然是在殿的正中,在兩側依據官員的品級高低以及與皇帝關係的親疏遠近依次分配座位。

飲食禮制在上層社會的不斷強化是對以往飲食禮制的延續,同時也是封建集權強化的產物。唐朝對於宴飲中座次排位,用餐器具的規定,可以更好的強調尊卑等級,防止僭越。

唐代的飲食習俗是如何變化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第5張

4、下層飲食習慣受到上層影響

當飲食禮制在上層社會被推崇強調的同時,這種禮制在民間社會也迅速流傳,在不斷的磨合與相互選擇過程中,來自上層社會的禮與下層社會的俗互相滲透,最終形成了全社會約定俗成的飲食禮俗。比如在民間宴飲中,開席前出於禮貌人們會彼此謙讓,互相讓座。長幼有序排座位,男女之間也會有相應的規定予以限制。

唐朝時期,從家內走向家外的飲食方式,將大家族中的飲食習慣帶到社會,人們在從事飲食活動時,會自覺的遵守飲食禮俗,與上層社會強制性的禮制不同,這是社會長時期積澱的結果,是在平時的教化中人們自發所養成的習慣,是一種主動行爲。

由於合食制的發展,飲食禮俗在此時也發生了些許變化,男女同席的現象漸多,同時在原本方位尊卑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新的座次尊卑。同上層社會的正規宴飲以皇帝的言行舉止爲行動準則一樣,民間宴飲中也有以身份尊者的一舉一動作爲相禮的標準。

三、結語

從分食到合食,反映的是社會生活和生活習俗的變遷。由於烹飪技術水平的提高、飲食行業的快速崛起、新式高桌大椅在家庭及飯館酒肆的投入使用、爲合食制的發展提供了客觀物質條件。飲食方式的變化發展是社會變化的縮影,分食與合食爲適應不同的時代需要而產生變化。

唐朝時期的飲食習慣發生變化,這一變化與當時桌椅用具的更新和飲食行業的繁榮發展密不可分。同時,與飲食相關的禮制規定在這一時期仍舊爲官方所重視,作爲劃分身份等級的重要依據被保存並不斷細化。

隨着禮制的家族化,禮制逐漸下移到全社會。普通民衆的趨上心理將上層社會的禮與下層社會的俗完美融合,最終形成全社會約定俗成的禮俗。而合食制下飲食的社會交往功能更加凸顯,人們將飲食作爲一種社交手段藉以實現個人的功利性目的,情感性目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