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記載 > 演義趣聞 > 歷史上漢唐皇帝飲食多元化和反季節化

歷史上漢唐皇帝飲食多元化和反季節化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史學家認爲,漢唐是封建社會中最能代表中國的兩個朝代,因爲兩朝不僅經濟繁榮,思想開放,文化發展迅速;而且與外界的交融不斷增強,科技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而後者在漢唐皇帝的飲食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歷史上漢唐皇帝飲食多元化和反季節化

網絡配圖

漢唐兩代皇帝飲食的最大共同點,恐怕就是多元化了。漢朝之前,皇帝的食物種類極其有限,僅僅侷限於中國原產的一些果蔬和肉類。但是漢唐兩個朝代經濟空前繁榮,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較高,加之朝廷對外開放的政策,使得本國與外界的聯繫日益密切。不斷引進的外來食物使皇帝餐桌上的選擇越來越豐富。

漢武帝時期,張騫受朝廷派遣,奉命出使西域。他在順利完成“鑿空”之旅的同時,還帶回了很多西域的食物,比如:胡瓜(即黃瓜,南方又叫青瓜)、胡桃(即核桃)、胡荽(又名香菜、芫荽,是一種香草,可做調料)、胡麻(即芝麻)、胡蘿蔔、石榴。這使得漢武帝的用膳選擇豐富許多。相傳當年漢武帝尤其喜歡胡荽的異香,很多菜餚都要加上些許胡荽才能合他的胃口。

唐朝時期,中國的對外交流更加頻繁,原產印度的菠菜等作物傳入中原,又成爲皇帝的一大喜好。同時,胡漢的交流更爲密切,很多胡人的烹飪方法傳入御膳房,於是皇帝的餐桌上又多了“胡餅”等新式食物,深得皇帝喜愛。

除了多元化,漢朝皇帝的飲食還有另外一大特點,那就是季節的限制被降到最低,即皇帝可以享用到“反季節”的食物。在古代,科技水平比較低,沒有空調電扇,即使是達官顯貴,在夏天也會熱得汗流浹背,扇子都失去了作用,吃飯的時候人們也都熱得沒精神,食慾不振。

但是漢朝皇帝卻可以較小地受到季節的限制,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侍奉皇帝用膳的宦官仍能千方百計地找到冰塊,放在皇帝用膳的宮殿,爲皇帝消暑;同時又能夠將一些食物進行冰鎮,使皇帝在夏天能夠“堅冰常奠,寒饌代敘”。

歷史上漢唐皇帝飲食多元化和反季節化 第2張

網絡配圖

此外,漢朝還形成了較爲完整的食物管理系統,專門管理皇帝的日常飲食。負責皇帝飲食的官員有太官、湯官和導官,他們分別“主膳食”、“主餅餌”和“主擇米”。掌管皇帝飲食的整個管理系統總人數竟達數萬人之多。所以漢朝皇帝的飲食排場,從中可略知一二了。

同時,唐朝的皇帝飲食也極盡奢華之風。平日裏皇帝的飲食自不必說,唐朝還興起了大臣宴請皇帝之風。當然,食物的安全問題是放在首位的,宴請之前,下人們的“試吃”是必不可少的。比較有名的一次宴請是韋巨源晉升丞相後,爲答謝皇帝而爲唐中宗舉辦的“燒尾宴”。

所謂“燒尾宴”,是指一些人進入仕途,或者得到提拔後所舉行的宴會,用以答謝支持和培養自己的人。這個名字還有些來歷。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通了龍門,每當三月江水融化之時,成羣的鯉魚就會到這裏來躍龍門,期望化身成龍。每當有一條鯉魚躍上龍門,便有云師雨伯在天空中出現,用天火燒鯉之尾,鯉魚便會頓時化成神龍飛上天去。

因爲鯉魚只有被天火燒掉尾巴後才能化身成龍,所以“燒尾”一詞就有了一個人飛黃騰達之意,燒尾宴就成了仕途得意之人宴請賓客的特殊名詞。當年韋巨源晉升丞相之後,爲了報答唐中宗的厚愛,當然也爲了籠絡人心,特地爲唐中宗設置了燒尾宴,其奢華程度,令後人瞠目。

歷史上漢唐皇帝飲食多元化和反季節化 第3張

網絡配圖

燒尾宴上,單是有記載的,就有五十八道菜,涉及了熊、鹿、狸、蝦、蟹、田雞等南北方各種珍奇之物。每道菜的製作工序都相當繁瑣,據說當時一道僅僅用於觀賞的菜“素蒸音聲部”,就需要用蒸麪和素面捏製七十個蓬萊歌舞女子,而且女子面部表情生動,動作兩兩不一,耗費人力之大令人咋舌。其他菜餚更不必細說了。

所以唐朝在社會發展的同時,皇帝的飲食逐漸奢華起來,靡靡之音的亡國跡象,在中後期日益凸現出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