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從漢朝到唐朝,春節的習俗經歷了那些變化呢?

從漢朝到唐朝,春節的習俗經歷了那些變化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一習俗從漢朝開始,發展至唐朝逐漸完善,那麼歷史這一路走來,民間的春節習俗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從漢朝到唐朝,春節的習俗經歷了那些變化呢?

古人飲酒圖·戴敦邦繪

漢唐是由立春節慶向現代的春節大年節的過渡時期。它表現爲兩個演進過程:其一爲節慶日期由以立春爲中心,逐漸過渡到以正月初一爲中心,如《荊楚歲時記》所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所以漢唐人稱之爲元旦;其二爲單一型態的立春農事節慶逐漸過渡到複合型態的新年節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壽爲目的的飲食習俗,其主要表現就是飲椒柏酒、屠蘇酒、桃湯,吃五辛盤、膠牙餳等。

早在漢代,元旦便與飲椒柏酒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了。椒酒在先秦時曾是楚人享神的酒醴。到了漢代,“椒”又與壽神之一的北斗星神掛上了鉤。據東漢崔《四民月令》說:“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耐)老,柏是仙藥。”可見,當時人們已相信元旦飲用椒花柏葉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年裏身體健康,百疾皆除,延年益壽。

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在元旦除了飲椒柏酒外,還興起了飲屠蘇酒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中說:元旦“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淤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屠蘇是一種藥劑,南朝梁人沈約《俗說》雲:“屠蘇,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遣閭里藥一劑,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於酒尊,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蘇而已。”顯然,最早的屠蘇酒是預防時疫的一種中藥配劑,在元旦取浸過屠蘇藥劑的井水飲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後來,晉人葛洪曾用細辛、乾薑等泡製屠蘇酒,逐步演化爲用一些中藥來泡製酒,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

從漢朝到唐朝,春節的習俗經歷了那些變化呢? 第2張

吃五辛盤也是爲了健身。魏晉時將大蒜、小蒜、韭萊、蕓薹、胡荽稱爲五辛,在元旦時,人們將這五種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發五臟之氣。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癘氣。”他在《養生訣》中亦云:“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開五臟,去伏熱。”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元旦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髒氣,發散表汗,對於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吃五辛盤反映了漢唐人們把新年健康的追求寄託在元旦這一天。

五辛盤是後世春盤,春餅的雛形。唐代時,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匯爲一盤,號爲春盤,取其生髮迎春之義,在元旦至立春期間食之。如唐代《四時寶鏡》中言:“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關中記》也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隨着時間的推移,春盤、春餅,春捲的名稱相繼更新,其製作也越來越精美了。

元旦中的其它一些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表達人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嚮往。如元旦吃“膠牙餳”,這是一種飴糖,古漢語中“膠”與“固”相通,膠牙即固牙,俗傳吃了這種糖之後可以使牙齒牢固,不脫落。

大約自漢代起,元旦期間大吃大喝已成風氣。據《漢官儀》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記載,漢制規定,每年元旦,羣臣都要給皇帝朝賀,稱爲“正朝”,皇帝便大擺筵席款待羣臣,君臣飲宴歡度佳節。此後,在魏晉至唐,元旦朝賀,皇帝大宴羣臣成爲定製,如曹植《元會》詩中描寫三國魏時元旦賀宴會雲:“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爲嘉會,宴此高堂。”晉時元旦朝賀皇帝時,皇帝要給百官增祿,每人賜醪酒二升。宴會上,“冠蓋雲集,樽俎星陳。餚蒸多品,八珍代變。羽爵無算,窮樂極宴。”唐代宮廷元旦朝會不僅沿襲漢晉舊俗,而且由於天下一統,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元旦宮廷宴會自然成爲曠代之舉。元旦之日,唐朝皇帝不僅要受漢族百官朝賀,而且來自遠方少數民族和附屬國的首領和使臣也來奉禮恭賀。因此,朝堂大殿筵席紛陳,鐘鼓喧天,絲竹震耳,歌舞昇平,預祝新年國運亨通。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但對元宵節的起源,自古以來即有幾種說法,其中一個主要的說法是,漢武帝採納方士謬忌的奏請,在甘泉宮中設立“太一神祀”,從正月十五黃昏開始,通宵達旦地在燈火中祭祀“太一”天神,從此形成了這天夜裏張燈結綵的習俗。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中聚集觀燈的習俗又與之結合起來。這樣,正月十五燈火輝煌的活動,既有祭太一神的舊俗,又有燃燈禮佛的虔誠,成了一個獨具風采的傳統節日。

漢唐時,元宵節並不是吃湯元,湯元始於宋代。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在這一天主要是喝豆粥,《荊楚歲時記》說:“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

唐代時,人們在晚上觀燈之時,喜食一種粉果和焦(飠追),焦(飠追)是一種油炸的帶餡圓麪點,焦(飠追)與湯圓的外形和內餡完全一樣,所以有人認爲,焦(飠追)實爲炸元宵,不過它是用面製作的。

上述漢唐時的元宵節食俗,主要爲一些小點心,宋代以後,元宵節的飲食就日益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