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揭祕:飲食文化爲何在漢朝得到了高度發展?

揭祕:飲食文化爲何在漢朝得到了高度發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作爲漢文化的正統發源王朝,蘊含着十分特殊的文化魅力,而這份文化魅力直到如今,依然根植於每一位華夏兒女的骨髓中。中國兩千多年的君權專制制度中,漢朝無疑是存在最長久的朝代,國運長達407年之久,歷經29位皇帝,不論是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還是到漢獻帝劉協退位結束了東漢的統治,整個時期孵化出了專屬漢民族的文化根基。

漢服、漢字、漢學、漢禮等,都是以“漢”爲核心的民族文化,自此中國才真正意義上有了專屬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統。這份漢文化的傳承也是華夏兒女對於漢文化的認同感。不過,其雖然是從根本上提升了民族思想,但其實對於百姓而言更看重的還是漢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美食文化和服飾文化。身上衣、口中食,纔是天下黎明蒼生關心的大事。

一、美食的產生地

美食的誕生不在培養食材的土壤中,而是在烹飪的竈臺上。廚房是一個家庭中必不可少的蘊藏美食的理想聖地,不可或缺的身份,以及專門開闢一家房屋出來留做美食專用地的行爲,漢朝是第一個如此關注吃食的朝代。可以負責任地說,漢朝的廚房就是如今廚房的雛形。

漢朝廚房雖說沒有現在廚房中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烹飪器材,但竈臺、碗櫃等物卻是一應俱全,這還僅僅是尋常百姓家的廚房,一些規模較大的酒肆、餐館,其廚房設施和如今的比沒什麼兩樣。漢代廚房的建制比較簡單,對於家中有套院的百姓來說,廚房一般會建築在前院;當然對於大戶人家而言,或者是家中房屋是樓房的人家,廚房則會單獨設置在底層。

從出土的多個漢代房屋模型來看,漢代不僅有專門的廚房,廚房面積還不小。很多人有此疑問,僅僅只有竈臺、碗櫃的漢代廚房內爲何要設置如此大呢?專家給出了答案,除去做飯,漢代廚房承載的還有收納的功能,也就是家中的儲藏室。雖說功能不如現在的單一,但終究還是讓廚房有了專屬於自己的地方。

揭祕:飲食文化爲何在漢朝得到了高度發展?

專門的地方生產美食,算得上是人類歷史文明上的一個飛躍。而這也能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百姓生活水平是比較高的,飲食文化也是相對繁榮。對於美食的憧憬,以及將憧憬變爲現實,這不僅需要人們的意識從本質上得到提升,也需要國家爲百姓創建一個文明進步的氛圍。與飽暖思淫慾的道理相同,只有先吃飽,才能再吃好。

二、專門負責膳食的少府,宮廷膳食的起源

少府,漢代宮廷內設立的專門負責皇室成員膳食的部門。部門內部還根據不同食物的類型,分設不同的負責機構,有負責“膳食”的人,有負責“擇米”的導官專司,有全面負責“餅餌”的湯官。在這少府內,大家各司其職,專心只爲抓好抓緊抓牢皇室成員的胃。從這裏就足以看出,漢代食物的飛躍性發展,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食物管理系統以及種類較多的食材。

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既然漢代能夠有區別於前人的廚房存在,能夠形成自己獨有的一套美食文化,那麼必然他的食材種類,以及烹飪技巧也是十分有講究的。漢朝,到底有哪些讓人驚歎的食材呢?

看一個國家的食材豐厚程度,絕對不能只侷限於當季果蔬,而應聚焦在“反季”食物上。漢代都城長安屬於北方城市,獨有的地理因素讓這裏並不那麼盛產新鮮果蔬,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這份生鮮就成爲了漢代北方食客中那一抹最珍貴的綠。

當然,對於普通食客而言,想要在冬日吃到一份難得的生鮮着實不易,但當這位食客變爲了天下最爲尊貴的皇帝,顯然這份生鮮就是再不容易獲得,也必須成爲皇帝餐桌上頓頓皆有的食材了。根據史料記載,在北方的冬日,皇帝可以吃到鮮嫩的蔥、韭黃等蔬菜。

雖說權利代表一切,但皇帝總不可能無中生有,逆天改命,改變天下氣候吧。因此,後世人就對此提出了疑問,皇帝吃到的蔥、韭黃,難道是蔬菜上的“南菜北調”?“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又一寫照?

揭祕:飲食文化爲何在漢朝得到了高度發展? 第2張

後來,專家通過查閱古籍才得出結論,原來漢朝時期就已經實現了現代社會纔有的夢想——溫室大棚。史料中記載:“覆以屋廡,晝夜蘊火,待溫而生”。大意是,在牆壁比較厚的屋子中,播種蔬菜,而後再在屋子中,放置一些火盆,再將屋子關嚴實,提升房間溫度,以此改變氣溫,讓蔬菜種子得以在溫室中存活。這完全就是簡版的溫室大棚,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不過,雖說是現代社會纔有的技術原理,但其實並沒能達到現代的高產量。通常,用這種方法種植出來的蔬菜產量都比較少,且經營的費用極其高昂,不僅要有專人看管、照顧,還要有十分珍貴的木炭作爲保溫的基礎,因此,冬日中的“這抹綠”就顯得尤其珍貴了。珍貴的結果自然是隻能皇室成員或是皇帝一人食用。

食材稀少其實僅僅只是由於季節的原因,在平時裏,漢朝時期的食物種類,從數量上看是非常豐富的,不論是主食、副食,還是水果、肉蛋、雞鴨魚等食材,這些早已民間家家戶戶常有的餐桌之物。

繁多的食材種類和大量的食材數量,加速了烹飪上的技巧發展,這就是筆者要說到的另一個漢朝飲食文化的特點——烹飪手段。

三、煎炸烹煮一應俱全

飲食文化的創立及發展,最核心的是烹飪手段,這也是食材呈現在食客面前的最好狀態。宮廷廚房絕對是天下最好的烹飪中心,這裏聚集了天下手藝最好的廚師,薈萃了全國最好的食材。漢朝宮廷廚房也不例外,其烹飪的方式讓人目不暇接,烹飪技藝放在如今也絕對是國宴的水準。

以如今人們對美食色、香、味的評判標準,以及對營養合理搭配方面追求觀念來看,漢代的宮廷廚房所創立出來的美食,都完全符合現代人的味蕾。主食方面,有米飯、稀粥以及各種餅類。

對於肉製品,漢朝人也是大下功夫,炙、煮、煎、臘、脯等技能不輸現代,不僅如此,漢朝不僅有熟食品,還有十分時尚的“生食”習俗,如醢、菹、魚生等食材,這些在當時社會中,都是人們比較喜歡的餐桌美食。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生食”這一習俗是繼承了秦朝的傳統。

當然,這是屬於宮廷的美食。雖說民間美食也不少見,但由於地位、貧富的差距,宮廷中的許多美食,還是隻爲皇帝一人服務的,或者是說爲有權有勢之人服務的。一些珍貴的食材和菜品,不少百姓幾乎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不過,雖說在吃食上因貧富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民間的吃食也不見差,主食、副食等方面與宮廷中基本一致,加上家家戶戶各式各樣的烹飪手法,還是基本能夠滿足百姓的口腹之慾。

既然說到主食和副食,這裏就不得不多提幾句。主食,漢代主食主要是以稻麥黍粟菽爲主,也就是我們統稱的“五穀”,不過,雖羅列出了五種主食,但其實由於漢朝時期農作物的快速發展,以及飲食文化的發展,“五穀”的範圍就更加寬泛了,不僅有稻麥黍粟菽,還有大豆、綠豆、黃豆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地區多以粟、黍、菽爲食,尤其是粟米更是日常口糧。《鹽鐵論》中曾有:“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之說。

南方地區則主要以“稻”爲主食,這是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決定的,相較於北方而言,氣候環境更爲優越,稻米產量就更爲可觀,尤其是生活在漢代淮河以南地區的百姓,更是家家戶戶都栽種水稻。

並且,水稻在漢朝其實是最受歡迎的主食,漢代皇室對稻米尤其的鐘愛,爲了能時常吃到,還派遣專人從南方大規模地運送至北方地區。

“五穀”尚且如此受歡迎,就更別提“六畜”了,更是頗受全國歡迎。“六畜”,主要指馬、牛、羊、雞、豬、狗,與種植水稻一樣,“六畜”同樣是家家戶戶養殖的家畜。並且爲了能夠更好的烹飪“六畜”,“炙、煮、煎、臘、脯”的烹飪方式就應運而生了。

小結:

漢朝的飲食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端,也是第一個全面且系統的飲食文化,哪怕是到現在,我們依然延續着,傳承着。不得不說,漢朝老百姓確實是比較“有口福”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