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記載 > 宮廷野史 > 武則天長子李弘是怎麼死的?李弘的墓在哪

武則天長子李弘是怎麼死的?李弘的墓在哪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弘是怎麼死的?李弘的墓在哪

偃師市緱氏鎮有一座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唐恭陵,俗稱太子冢,又叫孝敬皇帝陵。這個陵的主人,是武則天的長子李弘。

公元675年四月,身爲太子的李弘隨幸洛陽,暴薨於合璧宮。24歲的他究竟是死於母親的陰謀,還是死於自身的肺病?這是一樁千年疑案,很難說清楚。

不管怎麼樣,武則天最終以“天子之禮”葬了這個兒子,把他永遠留在了洛陽。

 衆望所歸的太子

公元652年,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取名李弘。這是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愛情結晶,兩人對這個孩子萬分鍾愛,李治從此對武則天更加言聽計從。

公元655年十月,武則天仗着高宗的寵愛,扳倒了王皇后和蕭淑妃,被冊立爲皇后。次年正月,高宗廢掉了原太子李忠,將李弘立爲太子。爲鞏固武則天母子的地位,立太子的時候,高宗還大張聲勢,讓玄奘法師在慈恩寺設了五千僧齋,滿朝文武都來上香。

要說,李弘也真是個值得培養的好苗子。他除了身體孱弱時常生病外,別的方面簡直無懈可擊,比如孝敬父母、體恤民情等,得到朝野一致好評。

史載李弘小時候曾向郭瑜學習《左傳》,讀到楚世子羋(mǐ,姓)商臣弒君的故事時,不禁掩書而嘆:“這樣的事,我做臣子的都不忍聽聞,還是讓我讀別的書吧!”於是,他改讀《禮記》。郭瑜把這件事告訴了武則天和李治,兩人對李弘的仁孝深表讚許,這件事也很快傳遍宮廷

其實,從李弘降生之初,武則天和李治就開始把他往接班人的方向培養。就拿他的名字來說,這可不是隨便取的,其中大有來歷:南北朝時,戰亂頻仍,社會動盪,百姓朝不保夕,惶惶不安。因此,民間一直流傳着“終世之說”,即末日來臨說,餘風一直延續到初唐。道教適時放出了“老君當治,李弘應出”的讖語,意思是太上老君將轉世爲人主,化名李弘,拯救衆生。在這個時候,武則天和李治給兒子取這個名字,用意十分清楚,就是要“應讖意”。可見從一開始,他們就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厚望。

武則天長子李弘是怎麼死的?李弘的墓在哪

隨着李弘漸漸長大,高宗李治開始讓他熟悉朝政,逐步進入權力中心。從公元663年起,他就常讓太子觀察諸司奏事,並對一些小事進行決斷處置,每當自己生病或與皇后武則天外出時,就留下太子監國處理政事。

李弘心地善良,體質不好,做事卻很有主見,常常“持正諫諍”。比如公元672年,因夏季旱災引起饑荒,到冬天時,關中百姓多有餓死。李弘巡視時看到兵卒的糧食裏摻雜着榆樹皮和草籽,大爲憐憫,立即吩咐打開自己的倉庫,把裏面的糧食拿出來給兵卒們吃,同時上奏高宗,請求將近畿閒地分給饑民耕種,以幫他們渡過難關。

高宗對太子的做法感到很欣慰。他覺得20歲出頭的李弘做事穩重,監國時從不出差錯,且能“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將來一定能成爲一代賢君。

撲朔迷離的死亡

然而,李弘的命運沒有按照高宗預設的那樣走下去。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他隨父母巡幸洛陽,在今新安縣漢函谷關附近的合璧宮暴薨,年僅24歲。

關於李弘的死,歷來衆說紛紜。有說他是被母親武則天毒死的,有說他是自己病死的,史書也難給出統一的答案。“合璧宮命案”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李弘是最清楚真相的人,卻早已在黃泉下無奈地緘了口。

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持“毒死說”的史書,主要有《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新唐書》中記載,太子李弘“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遇鴆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明確說李弘是被毒死的。

《資治通鑑》中更明確地說:“(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爲天后鴆之也。”不過,司馬光本人對這個結論也不敢打保票,只好又補充說:“按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云時人以爲天后鴆之,疑以傳疑。”意思是武則天毒死兒子這件事,都是“時人”在傳來傳去,究竟是不是真的,其實他也沒完全搞明白。

那麼,武則天爲什麼要毒死自己曾最疼愛的兒子呢?據說原因有兩個:一是高宗想“病退”,但許多大臣阻撓武則天攝政,如果傳位給太子,她就再也沒有機會獨攬大權了;二是李弘竟敢爲蕭淑妃兩個被幽禁的女兒求情,讓放她們出宮嫁人,當衆讓武則天下不來臺。既然他已成爲自己“騁志”的絆腳石,那麼她只能忍痛除去了。

《舊唐書》持的是“病死說”,理由也很充分:高宗李治爲太子之死撰寫了悼念文字,其中說太子“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意思是李弘剛當太子就得了肺癆(即肺結核),身體一直很差。高宗想等太子身體稍好時傳位於他,不料太子一聽,心理壓力陡然增大,竟病情加重而死。

不管怎麼說,反正24歲的太子李弘死了,這對他的父母而言,絕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兩人哀痛傷懷,決定以“天子之禮”安葬這個兒子,給他最高的待遇。於是,高宗李治下詔,諡李弘爲孝敬皇帝,葬於恭陵,開了中國歷史上太子死後追諡爲皇帝的先例,他還親自制了《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一通,立於陵側。武則天做的事情更多:她親自挑選了風水寶地,並從龍門石窟徵調工匠,突擊造陵。由於恭陵的建造工程過於浩大奢侈,修墓的工匠民夫苦不堪言,竟紛紛反抗逃亡。

武則天長子李弘是怎麼死的?李弘的墓在哪 第2張

於是,有人又問了:如果不是武則天害死兒子心中有愧,她有必要這麼做嗎?

 寂靜沉默的恭陵

前天上午,我乘車從洛陽新區出發,經洛偃快速通道轉207國道,再從唐僧寺村向北至唐玄路,40多分鐘就到了當地俗稱太子冢的唐恭陵。這裏位於偃師市緱氏鎮西約2.5公里處,地勢開闊。整個陵園面積很大,除了多植翠柏、槐樹等,還種了不少玉米,環境十分清幽。

恭陵是一個坐北朝南的大冢,高約22米,呈覆鬥形。冢的南面有長長的神道,神道兩側有石翁仲(石人)、石獸、望柱(華表)等,矗立在成片的雜草中。在這些精美的石刻藝術作品中,最吸引我的還是那通高約6米的石碑——唐高宗李治所撰的《孝敬皇帝睿德記》就刻在上面,可惜年深日久,石碑風化嚴重,表面斑駁似枯樹皮,已看不出上面的字跡,它成了一通“無字碑”。

不過,看不出字跡也無妨,猜想一下大致內容,應該還是說太子李弘如何病死,高宗如何痛惜吧。雖說父子情深,很多話怕還是不能說透,要爲別人和自己留出餘地。既然如此,當時說得再多,刻在石上也如浮塵,仍會被歲月拂去,千年之後來看,還不如保持沉默。

恭陵就是沉默的。穿過林間小道,我沿南邊的石階走上去,不一會兒就到了大冢之巔。時近中午,四周行人稀少,園中更沒什麼遊客,只有熱辣辣的太陽照在臉上,四周偶爾傳來布穀鳥清脆的叫聲,更顯寂靜。

武則天長子李弘是怎麼死的?李弘的墓在哪 第3張

據說,這座以“天子之禮”打造的陵墓,裏面的隨葬品也是帝陵的規格。奇珍異寶最怕人偷,爲此造陵時還特意設計了機關,比如流沙,讓盜墓者一旦進入便被掩埋,難以生還——從種種跡象看,武則天似乎想把世上最好的東西都送給太子李弘,如天子之尊、天下奇珍,殊不知李弘早已不在乎這些了。只是他什麼都不說,因爲這是母親掏給他看的心,而他的天性是那麼孝順。

也許你會說,李弘生前雖然只是太子,一天也沒當過皇帝,其陵墓卻堪與唐太宗在長安的昭陵相媲美,也算極盡哀榮。確實,作爲唐代一座代表性墓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恭陵規模宏大、保存完好,頗具可看性。這個地方不收門票,感興趣者儘可以前來免費參觀或憑弔,天熱的時候,人們還可以到綠樹下或大冢上消暑乘涼。

 

離開的時候,我看到就在恭陵神道的南邊,開着好幾家燒烤攤。藉着恭陵的風水和名氣,這裏的生意應該很不錯。只是這樣的人間煙火,長在深宮、體弱多病的李弘未必見識過。也難爲了他的好脾氣,就算偶爾被驚擾,他仍然保持高貴的沉默。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