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歷史上的八股文到底是什麼樣的?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歷史上的八股文到底是什麼樣的?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八股文誕生於明朝,並就此開始被“發揚光大”,其誕生之初,其實只是作爲科舉考試的輔助手段來使用的,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卻最終喧賓奪主,成爲了檢驗學子水平的主要標準。由於科舉是古代入仕的主要途徑,因此八股文最大的危害便是敗壞吏治,進而危害了整個社會的發展,科學發展自然也受其所害。

八股文的出現和發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隨即於洪武元年(1368年)開始舉辦科舉考試,明初的科舉雖然對制度、問題都有明確要求,但對於寫法卻並無明文規定,或偶或散並無成規,這一時期對考生的限制還不是很嚴格。

歷史上的八股文到底是什麼樣的?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時間來到明憲宗成化年間,在王鰲、謝遷、章懋等人的提倡下,八股文逐漸形成了講究格律、步驟的問題,並逐漸開始形成嚴格的程式。

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科舉考試開始正式從考“經義”變成了考八股文,並要求考生必須嚴格按照八股的方式寫作,要求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與其,且對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也都要求相對成文,甚至對文章字數也有嚴格限制,不再允許學生違背經注和自由發揮。

那麼什麼是八股文呢?八股文其實指的就是文章的八個部分,分別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其實,八股文作爲一種寫作方式,其最初的目的只是爲了方便考官對比學生文筆和學識,是作爲科舉的一種輔助手段出現的。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八股文開始逐漸成爲科舉考試的唯一內容,而考官評比優劣,首先看的便是文章是否寫的漂亮,至於內容倒成了其次,真可謂本末倒置。

明朝滅亡,但八股文卻並未就此消失,清朝從順治三年(1646年)開始恢復科舉考試,依然沿用明朝的八股文,直到康熙年間短暫廢止,但旋即又被恢復,此後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纔開始停止在科舉考試中使用八股。

科舉作爲古代選仕的最主要手段,八股文的危害自然直接體現在了敗壞吏治方面。八股文雖然對學子的寫作功底要求很高,寫出來的文章也的確很是賞心悅目,但要知道科舉是用來挑選治國理政官員的,而不是用來挑選作家的,文章寫的漂亮難道就能治理好國家嗎?

歷史上的八股文到底是什麼樣的?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2張

八股文的首要缺點就是華而不實,由於考官們主要看的便是文章寫的漂亮與否,因此考生們便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如何才能將文章寫的更好看,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內容是否充實,文章倒是好看了,但卻往往空洞無比,可以說是將科舉考試變成了文字遊戲。再加上題目僅限於“經義”,完全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導致科舉制度逐漸變得僵化,已經失去了選仕的實際作用。

八股文的直接危害就是敗壞吏治,在八股文大行其道的情況下,爲了能夠告終,讀書人便開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再關心政治、社會、民生等實際問題,而是窮盡一生經歷去研究八股文的寫法。使用這種方式選拔出來的官員,吟詩作對、引經據典那絕對是一把好手,可要說到治國理政,那隻能聽天由命了,當朝廷當中全部充斥着這種文人,國家又怎麼能治理的好,又怎麼可能快速發展。

一旦整個吏治敗壞,那麼危害將是全方位的,社會、經濟、民生、科技、文化等等方面,無疑不遭受嚴重製約。尤其是在清朝中後期,當世界進入發展快車道的情況下,朝中坐着這些整天誇誇其談、吟詩作對的大老爺,思想僵化、目光短淺的他們,由怎麼帶領整個國家與世界接軌,國家又怎麼可能跟得上世界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