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魏舒有何作爲?魏舒方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歷史上的魏舒有何作爲?魏舒方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車戰是以一乘戰車和其附屬的徒步的士兵爲一個基本作戰單位,在中國古代商周時期曾經是兩軍戰鬥的主要戰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到了戰國時期,雖然還有文獻以“萬乘之國”形容秦國等,戰車也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但總體已經變革爲以步兵爲主,戰爭方式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麼,從車戰到步戰的巨大革新,到底是如何出現的呢?本文就談一談魏舒開啓的春秋軍事變革。

車戰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

1979年,在河南周口市淮陽區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考古專家發現“淮陽平糧臺城址”,這是一座擁有完整陶質排水管道的上古古城,學者判斷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在這座遺址中,專家還發現了車轍痕跡,距今至少4200年,說明當時已有車子。

兵車始於何時,如今已經無法考證,但有學者推斷,夏代已開始使用戰車進行小規模車戰。《呂氏春秋·簡選篇》記載:“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商湯滅夏時,使用的就是兵車,說明至少夏朝晚期已經出現兵車。

歷史上的魏舒有何作爲?魏舒方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到了商周時期,兵車越來越豐富,編制也越來越成熟。武王伐商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說明當時作戰方式是以兵車爲核心,配以一定數量的甲士和步卒。根據周代史料記載,每一輛普通戰車上正常編制爲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長,稱“車左”(又名甲首);右方甲士執戈矛,並有爲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名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與普通戰車不同,主將的兵車,乘法比較特殊,主將居中,御者居左。根據《司馬法》記載,春秋時期一輛戰車3人,配備7名車下甲士和15名步卒,共計25人,因此根據當時一些著名戰爭中的兵車數量,大致能推算出參戰兵力的總數。

不過,兵車本身車體笨重,駕馭困難,尤其在狹小不平的地帶劣勢明顯。而且,春秋之前往往都是堂堂正正的野外作戰,但到春秋晚期變成了要塞戰、攻城戰,於是曾經野戰主力的兵車,越來越不適應形勢,越來越無用武之地了。

車戰變革:魚麗之陣爲之續航

西周晚期,狄戎南下入侵,攻破了鎬京,殺死了周幽王,之後狄戎長期困擾着中原各國。公元前714年,居住在鄭國北方的山戎(上圖,山戎遺址分佈圖),趁中原諸侯混戰之際南下攻鄭,當時“春秋小霸”鄭莊公(下圖,劇照)率軍抵禦山戎入侵,戰爭地點在河北的北部。

所謂山戎(又稱北戎),狄戎的一個分支,活動地區在今河北省北部,生活在燕山一帶,史書記載,山戎以“射獵禽獸爲生”,“隨畜牧而轉移”,以林中狩獵和放牧爲主的遊牧民族,非常彪悍可怕。《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唐虞以上有戎、獫狁、葷粥,居山戎巨手圖騰於北蠻。”也就是說,在唐堯、虞舜的上古時代,在中國北方地區,可能就已有山戎一族,歷史非常悠久。

山戎以步兵爲主,機動靈活。鄭國兵車衆多,但受制於崎嶇的地形,鄭軍靈活度明顯比不上山戎的。其實,一旦道路稍不平坦,以當時簡陋木輪的兵車,也很容易損壞,因此當時隊伍裏都會帶很多後勤人員,尤其是造車的木匠之類,隨時修理車輛。於是,鄭莊公擔心山戎迂迴突襲自己,說“他們是步兵,我們用戰車,擔心他們迂迴襲擊我們”,公子突針對山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下相救”的弱點建議,以一部兵力佯敗誘敵,將鄭軍主力分作三部,埋伏于山戎軍追擊必經道路附近,最終鄭莊公擊敗了山戎,史稱“鄭抗北戎之戰”。

雖然這一戰打贏,但在於山戎的近戰中,兵車礙於地形很難充分發揮,這給鄭莊公刺激很大。不久之後,鄭莊公改進了戰車與配套步兵的排列方式,創造了“魚麗之陣”。

歷史上的魏舒有何作爲?魏舒方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2張

《左傳·桓公五年》記載:鄭莊公以“曼伯爲右拒,祭仲足爲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爲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儒葛。”簡而言之,就是將步兵環繞戰車進行疏散配置的一種陣法,儘量發揮步兵的作用,以戰車衝陣,步兵環繞戰車疏散隊形,彌補戰車的縫隙,有效地殺傷敵人。最終,在儒葛之戰中,鄭莊公打敗周天子的聯軍,並一箭射穿周天子的肩膀。

可以說,“魚麗之陣”兼顧了機動性、防禦性與殺傷性,是鄭莊公對以往車戰的一次續航改進。然而,在一些狹窄崎嶇之地,“魚麗之陣”還是無法解決兵車的缺點,於是春秋晚期的晉國魏舒開啓了一項重要軍事改革。

魏舒方陣:開啓中國步戰時代

春秋晚期,北方山戎多次劫掠晉國,於是晉國決定攻打山戎。公元前541年,晉國派魏氏家族家主、六卿之一的上軍佐魏舒(又稱魏獻子),與上軍將荀吳率軍進攻無終(山戎國名)及和其他一些狄戎,雙方在大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相遇。

山戎以步兵爲主,晉軍以兵車爲主,但大原位於太行山區,山巒重疊,道路崎嶇,地形險狹,環境明顯更利於山戎作戰方式。如果晉軍以傳統方式作戰,即便戰勝山戎,估計也會損失慘重。魏舒分析了敵我情況,認爲“彼徒我車,所遇又厄,以什共車必克。困諸厄,又克。請皆卒,自我始”,大意是山戎步兵我軍車兵,在山地作戰,兵車機動困難,我軍難以取勝,建議“請皆卒”,車兵都從戰車上下來,不開車了,大家都當步兵。其中,或是因爲思想固化,或是不願丟掉貴族面子,荀吳的寵臣不肯舍車就步,魏舒當場把他斬首示衆。

魏舒的具體做法是“毀車以爲行,五乘爲三伍”,毀車是放棄車輛,下車結爲步兵方陣。每一輛兵車上有3人,5乘就是15人,將這15人編成3個5人隊,就是“五乘爲三伍”。之後,將新編的若干5人隊與原有輕裝步兵合編,作爲戰鬥的基本單位,使原來以兩、伍、專、參、偏爲編組的戰車陣形,變成以前鋒、後衛、左翼、右翼、前拒爲編組的互相配合的步戰陣形。(下圖,魏舒方陣示意圖)

於是,晉軍在和山戎開戰之前,放棄了傳統車戰作戰方式,破天荒地以步兵方陣迎戰山戎,魏舒認爲“困諸厄又克”,採用步兵克服了地形問題。擅長步戰的戎狄軍隊,恥笑晉軍的失常之舉,但魏舒利用敵軍的驕傲和麻痹,趁對方不備,便揮軍出其不意地衝向敵人,在崎嶇山路上機動快速的作戰方式,讓山戎措手不及,最終魏舒大敗敵兵,取得了“大原之戰”的勝利。

歷史上的魏舒有何作爲?魏舒方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3張

需要說明的是,魏舒雖然臨時變陣,首次進行純步兵作戰,但晉國經過上百年征戰,早就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而且,晉軍素質非常高,典故“好整以暇”說的就是晉軍,更是嚴格執行春秋時期的“士不教、不得徵”(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徵召參戰)原則,想想上個世紀還有拉壯丁的現象,對比一下春秋時期對士兵的要求,後世對兵事的嚴謹態度退化的簡直讓人無語。另外,每一輛戰車配備的22人步兵,以前是以戰車爲中心,但實際上也有一定的步兵方陣經驗,只不過如今將3個車兵也改爲步兵,因此在常年征戰的經驗與晉軍高素質的情況下,魏舒臨時變陣並不是考前抱佛腳。

經過鄭國、齊國、晉國、燕國的多次打擊之後,山戎徹底沒落,到了春秋末期被消滅掉,後來就不見史書記載。

大原之戰的勝利,《左傳》總結的原因是“崇卒也”,就是崇尚步兵。關於魏舒方陣的歷史意義,毋庸置疑,它春秋軍事史上的重大變革,標誌着中國戰爭方式從“車戰”向“步戰”的主流作戰方式的根本轉變,是車、步轉變的劃時代的標幟,之後步兵逐漸成爲戰爭頭號兵種。

由於魏舒率先認識到步兵優於車兵,加之魏國山地衆多,於是魏氏步兵很快天下聞名,戰國初期的重步兵“魏武卒”更是雄霸天下,讓魏國成爲戰國第一霸主。不過,在魏舒100多年後,同樣是與狄戎作戰,趙國一位君主認識到了胡服騎射的威力,於是一場軍事變革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