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安史之亂爆發後度唐朝有何影響?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安史之亂爆發後度唐朝有何影響?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安史之亂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安史之亂,乃是因叛亂以安祿山、史思明兩人爲主而得名,又因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年間,因此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持續時間長達七年多,造成了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乃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麼,安史之亂的背景和影響都有哪些呢?

背景:唐玄宗後期朝政混亂,邊鎮節度使不斷做大

唐玄宗時期,唐朝歷經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貞觀遺風”和唐玄宗初期的“開元盛世”之後,國力正處於蒸蒸日上時期。然而,由於唐玄宗的施政錯誤,巨大的隱患卻已經就此埋下。

1、唐玄宗後期怠政嚴重。隨着開元盛世後唐朝步入巔峯,由於天下承平日久,唐玄宗李隆基就此逐漸喪失了勵精圖治之心,也沒有了曾經的節儉之風,此後唐玄宗獨寵楊貴妃,就此耽於享樂。而隨着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入主中樞,唐玄宗又無心政事,任由李林甫大權獨握,閉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朝綱混亂,各級官員貪腐嚴重。而安祿山除了憑藉演技獲得唐玄宗和楊貴妃信任之外,又通過賄賂各級官員而矇蔽中央朝廷,使得安祿山的反跡始終未能引起朝廷上下的重視。

安史之亂爆發後度唐朝有何影響?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2、邊鎮節度使不斷做大。自唐太宗以後,唐朝對外變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因而從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開始在容易遭受攻擊的北方和西北邊境構築防禦工事、駐紮軍隊,並使得節度使開始常職,而從開元五年(717年)開始,唐玄宗爲了更好的應對遊牧民族的進攻,開始恢復都督府,在邊境設置大集團軍隊,到開元十年(722年)邊疆軍隊便已經高達四十餘萬。而隨着府兵制的崩潰,各鎮節度使開始逐步推行募兵制,由此開始逐步掌握兵權。之後,爲了解決邊鎮龐大的財政支出,朝廷又實行財政改革,將邊鎮防區財務開始移交到節度使手中。而爲了防止各級官員對軍事掣肘,唐玄宗又任由節度使兼領採訪史,而掌握了官員檢察權的節度使,由此又掌握了行政權。到天寶年間時,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在手的節度使,實際上已經從單純的軍事官職,成爲了獨掌一方的軍閥,而他們負責的防區則已經是“國中之國”。

3、內部政爭導致胡將崛起。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唐初雖然也任用胡將,但卻堅持“其四夷之將,雖才略如阿史那杜爾、契苾何力,猶不專大將之任,皆以大臣爲使以制之”的原則,即嚴厲杜絕胡人將領獨掌兵權,而必須以漢族大臣予以牽制,這使得安祿山等胡人出身的將領,根本不可能獨掌大權。然而,由於唐玄宗志在削平四夷,邊鎮將領權力日益膨脹,且“功名著者往往入爲宰相”,郭元振、張嘉貞、張說、蕭嵩、李適之等人都是以邊將身份直接躋身宰相之列,而李林甫與李適之之間政爭激烈,爲了防止杜絕邊將對自己產生威脅,於是上書建議玄宗用胡人爲鎮守邊界的節度使,且不再以漢臣予以牽制,從而使得胡人將領得以獨掌大權。

皇帝耽於享樂,朝政混亂不堪,使得中央朝廷對於不斷壯大的邊鎮將領根本沒有防範,唐朝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內輕外重的不利局面,而權力不斷壯大的邊鎮將領,尤其是獨掌三大軍鎮的安祿山已經開始滋生出野心,這就爲“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巨大隱患。

影響:唐朝就此由盛轉衰,內憂外患持續加劇

“安史之亂”歷經三朝,持續時間長達七年兩個月,直到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才徹底平定,而這場規模巨大的叛亂,無疑對唐王朝的社會、經濟、軍事和統治等各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

安史之亂爆發後度唐朝有何影響?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第2張

1、社會層面:社會急劇動盪,經濟重心南移。長期的戰亂無疑使得社會遭遇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有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爲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百姓飽經戰亂、流離失所,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而正是由於北方遭遇嚴重戰亂,使得繼永嘉南渡之後又掀起了一股南遷熱潮,大量北方各階層人士開始紛紛遷往較爲穩定的南方,使得自三國以來的南方經濟得到持續迅速發展,爲此後南方經濟逐漸趕超北方打下了基礎。

2、統治層面:河北三鎮設立,藩鎮割據出現。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安史舊部卻並未被全部消滅。當時,負責追擊史朝義的僕固懷恩因與唐王朝的矛盾,爲了私結黨羽而有意將安史舊部保存了下來,並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而唐王朝爲了籠絡這些河北降將,則先後任命張忠志爲成德軍節度使,田承嗣爲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不久升節度使),李懷仙爲幽州盧龍節度使,這便是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而這些叛將雖然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卻並不服從中央,反而各握強兵數萬,租賦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據勢力,這正式拉開了藩鎮割據的大幕(當時大部分藩鎮並不割據,主要從河朔三鎮開始)。

3、經濟層面:剝削日益嚴重,農民起義不斷。由於安史之亂對唐王朝的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再加上勞動力的嚴重不足,統治階級於是開始不斷增加稅負,這導致統治階級對普通百姓的壓榨變得日益嚴重,例如由於國家掌握的戶口因戰亂而急速減少,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年間的萬餘戶驟降至兩百戶以下,但朝廷卻將負擔強加在了這些仍被朝廷掌握的戶民身上。此外,藩鎮統治下的百姓也極爲悽慘,例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爲之損屈”等等。朝廷和藩鎮的持續壓榨,最終激發了統治階級與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從唐代宗時期開始,唐朝中期的起義可以說是此起彼伏,僅代宗一朝爆發的大規模叛亂就有浙東袁晁之亂、浙西方清之亂、蘇常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邠州之亂等等。

安史之亂爆發後度唐朝有何影響?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第3張

4、軍事層面:邊患日益嚴重,大唐丟失西域。由於安史之亂,唐王朝隴右、河西、朔方一帶的重兵全部被調往內部,直接造成了邊防空虛,而吐蕃則趁此機會,數年之間連續侵佔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蘭州、廓州、河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十餘州,盡佔河西、隴右之地,更是於廣德元年(763年)一度攻陷長安。此後,西域地區雖然仍奉唐朝爲正朔,堅守西域,但卻就此與內地聯繫斷絕,西域的存亡對於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 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並最終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後徹底喪失西域安西北庭。

如上所述,安史之亂的爆發,可以說對唐朝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爲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戰之後的唐王朝就此在衰敗的路上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