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辦了哪些帶來不利影響的錯事?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辦了哪些帶來不利影響的錯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一千多前的長安,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莊嚴肅穆的長安宮門悄悄打開了,從裏面駛出幾輛馬車,一路向南飛奔而去,車上坐的正是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唐玄宗,旁邊還有他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半年前自河北燃起的戰火馬上就要燒到長安了,玄宗不得不離開了這座原本屬於他的繁華城市向蜀中逃去,此時的他還沒想到,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的武將叛亂,單單從時間上看,安史之亂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閏月冊封河北諸藩鎮止,歷時七年零三個月,雙方能打這麼久,不僅是因爲叛軍的實力強大,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唐朝中央政府在平叛過程中犯下了一連串的錯誤,生生浪費了許多可以提前結束戰爭的機會,而由這些錯誤帶來的不利影響,一直到唐朝滅亡也沒能完全消除,下面我們跟着安史之亂的進程來看看唐王朝究竟辦了哪些錯事

聽信讒言 冤殺名將

大唐內地承平日久,數十年不識兵戈,安祿山起兵後,不少州郡聽說叛軍一到,紛紛望風而降,因此叛軍的進展極爲順利,玄宗最開始還不相信安祿山會起兵造反,認爲是有人誣陷,等他明白過來以後再調集兵力就已經有些晚了,無奈之下,只能令封常清去東都洛陽就地招募兵勇抵擋叛軍,封常清到了洛陽以後,帶領着臨時拼湊且毫無實戰經驗的隊伍與叛軍交戰,一觸即潰,叛亂爆發僅一個月後,洛陽失陷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辦了哪些帶來不利影響的錯事?

這時候玄宗調集的兵馬終於到了,這是一支由河西、隴右、朔方邊軍組成的精銳部隊,領軍將領就是大名鼎鼎的高仙芝,高仙芝本來已經率軍到了陝州,正好遇到了撤退的封常清,兩人商量之後認爲叛軍勢大,不宜正面交鋒,於是撤軍500裏,退保潼關,監軍太監邊令誠與高仙芝不睦,他借入朝之機向玄宗誣告高仙芝喪師失地,盜用軍餉,玄宗聽後不分青紅皁白,馬上讓邊令誠攜敕令返回潼關,處死了封常清與高仙芝,當時軍中皆知二將無罪:

時士卒在前,皆大呼稱枉,其聲振地

從當時的情形不難看出,叛軍剛剛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兵鋒正盛,高、封二將不進行野戰,退保潼關的策略是正確的,憑藉精銳的邊軍守住潼關完全沒有問題,可是由於玄宗的錯誤處置,不但使關軍失去了兩名極富作戰經驗的將領,也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軍隊的士氣,最關鍵的是,從此之後武將們或多或少都會對朝廷產生戒備心理,嚴重的甚至出現了君臣失和,這些都對平定叛亂產生了不利影響

但可惜的是,這僅僅是唐朝犯的第一個錯誤而已

盲目樂觀 倉促出戰

玄宗命令因中風在長安養病的哥舒翰領兵二十萬前往潼關,哥舒翰雖然身體不好,不能主持日常軍務,但是守城還是有一套的,叛軍攻擊潼關整整半年,未能前進半步,而此時其他戰線上的形勢逐漸朝着有利於官軍的形勢發展,史料記載:

二月丙戌,李光弼、郭子儀將兵東出井陘,與賊將史思明戰,大破之,進取郡縣十餘六月,李光弼、郭子儀出土門路,大破賊衆於常山郡東嘉山,河北諸郡歸降者十餘

當時唐朝中央政府無論在在威信還是人心向背上都佔有優勢,不少河北地區的州郡開始迫於形勢,不得不投降安祿山,隨着郭子儀和李光弼從幷州方向東進,官軍節節勝利,不少地方主動迎接官軍,又重新回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懷抱,當時河北地區的局勢是這樣的:

凡十七郡皆歸朝廷,兵合二十餘萬;其附祿山者,惟范陽、盧龍、密雲、漁陽、汲、鄴六郡而已

再看看安祿山的反應:

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詬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爲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

可見因潼關久戰不下,安祿山起兵不到一年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同時叛軍攻打睢陽的情況也不順利,這座扼守江淮咽喉的堅城在張巡等人的堅守下硬抗了十個月,使得江南地區的糧草物資依然可以源源不斷的向關中方向輸送,很大程度上支撐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平叛鬥爭

玄宗可能被這種逐漸好轉的形勢衝昏了頭腦,再加上楊國忠在旁邊不停的慫恿,他不顧哥舒翰的再三勸阻,強令其出關迎戰,哥舒翰不得已,與叛軍野戰於靈寶,大敗,叛軍順勢攻破潼關,直取長安,玄宗倉皇奔蜀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辦了哪些帶來不利影響的錯事? 第2張

經此一役,全國戰場的形勢發生逆轉,本來正在圍攻史思明的李光弼、郭子儀放棄河北,自井陘西歸,後到靈武與肅宗匯合,河北地區原本已經收復的州郡又被叛軍重新佔領,叛軍勢力大漲,史思明進軍河東,再加上長安陷落,皇帝出逃,整個平叛鬥爭陷入低潮

不聽良策 戰略失誤

其實安祿山在叛亂之初並沒有針對全國形勢作出一個整體的戰略規劃,只想着攻破兩京,把金銀財寶運回河北,然後走一步算一步而已,李泌曾說:

臣觀賊所獲子女金帛,皆輸之范陽,此豈有雄據四海之志邪!

所以叛軍的老巢范陽纔是全局的重點

肅宗在靈武登基後,郭子儀、李光弼領軍來歸,朔方、河西、隴右、安西四地邊軍也陸續趕來,唐軍聲勢復振,此時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殺害,安慶緒在洛陽繼位,而安祿山的一些舊部們對他卻並買賬,特別是據守范陽老巢的史思明,實力不在安慶緒之下,安慶緒也拿他沒辦法,只能許其高官厚祿加以籠絡

李泌對此時的全國戰局洞如觀火,他向肅宗建議說:

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兩京春氣已深,賊收其餘衆,遁歸巢穴,關東地熱,官軍必困而思歸,不可留也。賊休兵秣馬,伺官軍之去,必復南來,然則征戰之勢未有涯也。不若先用之於寒鄉,除其巢穴,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

大意就是我軍大多來自苦寒之地,如果攻打兩京,那麼叛軍就會退回老巢,那時候關東氣溫上升,我們的士兵一定會想着回家,我們一撤,叛軍再打來那就成了拉鋸戰,不知何時能打完,應該趁現在馬上攻打河北,斷其歸路,方可斬草除根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辦了哪些帶來不利影響的錯事? 第3張

不得不說,李泌確實有真知灼見,眼光毒辣且一語中的,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施,那麼實力最爲強悍的范陽叛軍會被首先消滅,剩下的叛軍會被牢牢的鎖死在河北至關中之間的地區,兩頭受堵,失去了大本營支持的他們會被一點點消耗殆盡,唐王朝就可以達到徹底肅清河北的目的

可惜肅宗並沒有聽從李泌的建議,仍然按照長安-洛陽-河北的步驟對付叛軍,先收復兩京,再掃平河北,這個戰略上的錯誤爲日後的藩鎮割據埋下了伏筆,肅宗是一個非正常即位的皇帝,即使後來玄宗昭告天下,承認了他的合法地位,但是從肅宗後來的所作所爲中不難看出,權力合法性的問題一直縈繞在他心頭揮之不去,再加上這期間還發生了永王李磷舉兵叛亂的事情,所以證明自己是唯一合法繼承人才是肅宗此刻考慮的頭等大事,兩京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先收復兩京有助於提高肅宗的聲望,增強自己的合法性,對穩固皇位極爲有利,所以肅宗纔會拒絕李泌的建議,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重用宦官 徒勞無功

唐軍數次反撲的行動進行的不太順利,肅宗只好求助於回紇,在回紇的幫助下,官軍先後收復的兩京,范陽的史思明也將降表遞到了長安,彷彿天下很快就會平定,大唐的輝煌馬上就會重現,現在唯一沒做的事情就是收拾安慶緒了,於是肅宗令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大節度使,集結步騎二十餘萬圍攻安慶緒所在的鄴城

可是肅宗並沒有任命武將作爲最高指揮官,只是發明了一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的新職務,讓宦官魚朝恩擔任此職並指揮九路大軍,一個不知兵的宦官統軍打仗,鄴城之戰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官軍將鄴城圍住後,安慶緒自知大事不好,以退位讓賢的條件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發兵十三萬南下,先鋒駐於滏陽,觀望鄴城局勢,魚朝恩自恃兵力強大,不以爲意,意圖先破鄴城再退史思明,在魚公公的英明指揮下,陸續參與圍攻鄴城的六十萬官軍打了三個月,最後掘漳河水灌城,也沒把鄴城拿下來,在旁邊看夠了熱鬧的史思明摸清了官軍底細,列陣於鄴城之北,準備與官軍決戰

決戰剛開始沒多久,戰場上就颳起了大風,一時間飛沙走石,咫尺莫辨,叛軍向北潰逃,官軍向南潰逃,至此,耗費了巨量錢糧卻一無所獲的鄴城之戰草草收場,不久,史思明殺死安慶緒,自立爲帝,河北復叛,五個月後,史思明自范陽分三路大軍南下,洛陽再次失陷

而此時掌管朔方軍的李光弼汲取了高仙芝的教訓,他爲了以免授人以柄,沒有撤得太遠,而是在河陽城(今河南孟州西)抵禦叛軍,史思明狂攻四個月也沒打下來,正在史思明心灰意冷的時候,魚公公的神助攻又來了:

觀軍容使魚朝恩屢言賊可滅之狀,朝旨令光弼速收東都。光弼屢表:"賊鋒尚銳,請候時而動,不可輕進。"…由是中使督戰,光弼不獲已,進軍列陣於北邙山下。賊悉精銳來戰,光弼敗績,軍資器械併爲賊所有

邙山戰敗,官軍士氣大沮,再退至陝州,李光弼好不容易取得的優勢又被浪費了,幸虧天不亡唐,史思明在攻佔河陽之後一個月就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因內訌沒能再進一步,官軍得到了喘息之機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辦了哪些帶來不利影響的錯事? 第4張

安史之亂爆發後,後世的唐朝皇帝吸取了玄宗過於信賴武將,節度使權力過大的教訓,他們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由皇帝身邊的宦官來掌控軍隊,這樣一來,確實限制的武將的權力,但也出現了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使武將的軍事才能無法完全發揮出來,鄴城之戰,官軍佔盡優勢卻未建寸功,沒能更進一步肅清河北地區的叛軍,從此以後,唐朝中央政府再也無力組織起規模如此龐大的軍隊前去平叛,邙山一戰,肅宗聽信宦官讒言,以致喪師失地,幾乎與玄宗犯下的錯誤一模一樣,不能不說這些都是宦官掌軍帶來的負面後果

這種做法帶來的另一個副作用則更爲嚴重,由於連續幾任皇帝的信任和放縱,宦官得以慢慢掌握了唐王朝最重要的禁軍-神策軍,到了後來甚至可以憑藉手中軍權廢立皇帝,晚唐幾乎每個皇帝登基的背後都有宦官的影子,堂堂天可汗子孫的命運竟被一羣閹人捏在手裏,唐太宗要是知道了說不定能氣醒過來

所託非人 藩鎮林立

史思明被殺後,玄宗、肅宗也陸續病死,史朝義趁機遊說回紇登裏可汗,使其領兵十萬南下,攻打關中,劫掠府庫,唐廷得知後大爲恐慌,由於僕固懷恩是登裏可汗岳父,所以繼位的代宗派他前去與登裏可汗議和

僕固懷恩,鐵勒部人,祖上在薛仁貴大破九姓鐵勒後降唐,世代爲唐廷效力,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期間表現神勇,屢立大功,家族中有四十六人死於國難,還將親生女兒嫁到回紇和親,可謂是滿門忠烈,他也因功被封爲大寧郡王,天下兵馬副元帥,成爲安史之亂後期唐朝中央政府倚仗的頭號戰將

與回紇成功議和後,回紇軍隊調轉槍頭,反過來配合官軍攻打史朝義,史朝義在洛陽慘敗於唐回聯軍,然後一路向北,企圖逃回范陽老巢,僕固懷恩派其子僕固瑒率軍追殺,僅用半年時間就掃蕩了河北,史朝義部下獻范陽投降,史朝義兵敗身死,歷時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看到這裏朋友們肯定會產生疑問,當年六十萬官軍打個鄴城都那麼費勁,僕固懷恩憑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平定河北,既然河北已定,爲什麼後來又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呢?

我們可以在史書的記載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屬幽州節度使李懷仙送降款,瑒頓兵於其境,遣懷仙分兵追躡於是鄴郡節度使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於陳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恆陽節度使張忠志以恆、趙、深、定、易五州降於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居無何,僕固懷恩皆令復位

對於願意表示歸順的安史舊部,手握重權的僕固懷恩採取了兩種方式,要麼軍隊止步不前,要麼令其復位,也就是說,僕固懷恩有意保存安史舊部的實力,沒有派軍隊攻打他們的地盤,在追殺史朝義的過程中,如田承嗣,開始還幫史朝義抵擋過官軍,連吃幾次敗仗後看史朝義氣數已盡,乾脆獻出史朝義的家屬投降,如李懷仙,本是史朝義封的燕京留守,見史朝義奔范陽,"誘而擒之,斬首來獻",只要是不抵抗的,僕固懷恩都既往不咎,沒有動用武力,唐王朝也再一次失去了徹底肅清河北割據勢力的大好機會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辦了哪些帶來不利影響的錯事? 第5張

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面從此初見雛形,而始作俑者就是僕固懷恩,他以保存河北藩鎮實力的條件達到了快速掃平河北的目的,僕固懷恩這麼做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他私心作祟,想早日把這不世之功記在自己的賬上,二是他自參加平定叛亂以來,親眼目睹了李光弼、郭子儀等忠心耿耿的將領是怎麼被皇帝猜忌,又是怎麼被宦官限權的,他內掌朔方軍權,外結河北諸藩, 就是爲了不想步前人的後塵,甚至像高仙芝一樣被朝廷冤殺,無論僕固懷恩後來的結果如何,他今日種的因,已結下藩鎮割據的果,而承擔這個果的,是後世的歷代皇帝和他們治下無數無辜的百姓

總結:

正是因爲唐朝幾代皇帝的猜疑和短視,導致安史之亂未能徹底平定,留下了日後藩鎮割據的種子,正因如此,安史之亂才被稱爲是中國封建社會乃至中華文明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中華文明兼容幷蓄,充滿了自信與包容,是擴張性的,安史之亂後,中華文明變得逐漸內斂,中華民族的性格也跟着內向起來,可以說,安史之亂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