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後代卻被曹丕滅了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後代卻被曹丕滅了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7.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史長河中,王粲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七哀詩·其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

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

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

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爲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這首詩是王粲所作,它的創作背景,是王粲常常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此詩就是寫邊地荒寒、人民深受戰爭之苦的詩作。這樣一位“軍旅詩人”,最終他也倒在在軍旅之中。而讓王粲去世的罪魁禍首,正是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畢其一生,王粲在藝術上注重鍛字煉字,風格清麗,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後人將他和曹植相比,合稱“曹王”。

在歷史上,這位東漢末年舉足輕重的文學家,他跟曹丕的關係也很好。王粲去世前有兩個兒子,但卻在建安二十三年被曹丕雙雙殺害,以致於王粲無後。王粲的“發家史”是什麼樣的,他的後代爲何面臨如此結局?今天的文章,帶您一探究竟。

王粲字仲宣,是山陽高平人。王粲是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王龔、祖父王暢都官至東漢三公。王粲的父親是王謙,是大將軍何進的長史。何進當時考慮到王謙是三公之後,想要和他產生政治婚姻。但王謙因爲種種原因拒絕了和何進家族聯姻,後來王謙因病辭職,在家中去世。

王粲與蔡邕

不久後,董卓進京禍亂朝綱,廢掉少帝挾持獻帝西遷,王粲也在跟隨獻帝西遷的大部隊中。在遷徙的過程中蔡邕無意間發現了王粲這塊奇才,我們都知道,蔡邕當時才學顯著,在朝中地位很高,他的家門口都能堆滿拜訪他的賓客的馬車,他的家中更是賓客滿席。在蔡邕認識王粲後,有一次蔡邕在家和賓客聊天,聽說王粲在門外等候,蔡邕高興地甚至不顧穿反鞋子趕緊迎接王粲。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後代卻被曹丕滅了

王粲入席後,因其年齡不大又受到蔡邕如此重視,在座之人無不震驚。蔡邕指出,王粲是王公(王暢)的孫子,他天賦異稟,自己也不如他有才。我要把我的藏書和文章,全部交付給他。

此事後,王粲立刻名聲大噪。

依附劉表

王粲十七歲的時候,就被司徒府徵辟,甚至天子曾封他爲黃門侍郎。在當時的環境下,因長安紛亂,王粲並沒有就職,而是選擇離開京城往南依附劉表。我們都知道,劉表入主荊州後不久,就恩威並著,招誘有方。還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可謂學者的天堂。王粲前去投靠劉表,是一個正常的人口流動行爲。

當劉表見到王粲後,居然有些以貌取人,因爲看似王粲的體貌不嘉且看似體弱,劉表並不是非常注重王粲。劉表去世後劉琮繼位,在曹操大兵壓境之時,王粲主動勸說劉琮投降曹操。最終劉琮在重壓之下,投降了曹操,荊州部分地區落入曹操之手。而劉表劉琮麾下的一衆官員,也被曹操收編。

制度決策者

王粲投降曹操後,馬上就被曹操徵辟爲丞相掾,賜爵關內侯。有一次曹操張羅酒席,王粲端着酒發表賀詞。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後代卻被曹丕滅了 第2張

王粲表示,當年袁紹在河北起家,仗着人數多想要吞併天下。但袁紹不能任用賢良,因此賢人都離他而去。劉表佔據荊楚,隔岸觀火,以爲可以相仿周文王能夠慢慢壓倒商朝。其實來到荊州避難的人,都是天下的豪傑。劉表不會任用他們,因此在危急之時沒有人願意輔佐劉表。

王粲指出,曹公您平定冀州,立刻下車體恤士兵,招攬人才,憑藉他們爭霸天下。在平定荊州後,您能夠招納賢才並敬重有加,這使天下歸心,人人都想投靠到您的帳下。現如今您正可謂文武並用,英雄也都願意爲您盡力。

沒過多久,王粲被升爲軍師祭酒(原文爲軍謀祭酒,乃陳壽爲避諱於司馬師,避諱具體規矩可參考《史諱舉例》)。曹操稱公之後建立魏國,王粲被封爲侍中。因王粲博聞強識,對答如流,尤爲被曹操看好。話說當時漢末制度禮儀廢弛很久,在魏國範圍內,曹操致力於興建制度試點,而魏國制度的謀劃者,就有王粲。

另外說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根據晉朝人所作的《摯虞決疑要注》記載,漢末之時因爲天下大亂,頂級玉佩的樣子和製作工藝逐漸被人們遺忘。在魏國開國後,因王粲認得舊玉佩的樣子,他開始主持爲貴族設計標準的玉佩,在保留傳統的同時,王粲也進行了細微改動,形成“新版玉佩”。晉朝時貴族的玉佩,仍然延續着王粲所設計的版本,一直到隋唐時期,也可以輕易找到王粲設計的玉佩形狀。

王粲的特異能力

早些年間,王粲曾經和別人一起出行,二人看到路邊有一個碑,同行人就問王粲能否背下來,王粲隨即背誦上面的所有碑文,甚至一字不差,讓同行者極爲震驚。

還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有人不小心毀掉了棋局,王粲表示自己可以“覆盤”。當時下棋的人都不信,有個人甚至用布將這個棋盤全部遮蓋起來讓王粲在新棋盤上全部“覆盤”。王粲覆盤後,一個棋子都沒有放錯。

王粲擅於算數,擅長寫文。在寫文過程中,王粲一氣呵成甚至不用二次斟酌改動。當時很多人都認爲王粲的文章都是提前準備好的。有的人要求現場也根據王粲的文章重新書寫一篇新的文章,但無論如何斟酌,都沒有王粲寫得好。

根據《典略》記載,王粲知識淵博且善於辯論應對。當時鍾繇王朗等人雖然在魏國官高爵顯,有時朝廷奏議大事,他二人也需要停筆思考或難以應答。

生榮死哀

王粲一生著作詩、賦、論、議共六十篇。然而這樣一個文學成就極高的人,卻沒有逃過上天的嫉妒。作爲軍旅詩人,王粲常年跟隨曹操出征。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南征東吳,按理說這是一次再正常不過的軍事行動,卻讓曹操永遠地失去了一個大臣,讓曹丕曹植失去詩文好友。

建安二十二年,一場大型瘟疫降臨在中華大地上。建安七子最後剩的五位全部因爲瘟疫去世,而王粲就在其中。王粲於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在曹操與孫權激戰撤兵後回城的路上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一歲。另外,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也在曹操此次軍事行動中因病去世。

曹丕曹植聽聞王粲的死訊後,非常悲痛。曹丕則親自爲王粲送葬。曹丕親自率領文人們爲王粲送葬,在這個過程中,曹丕表示王粲平時喜歡聽驢叫,讓我們一起學驢叫爲他送行吧。於是,所有人都用學驢叫的方式爲王粲送最後一程。之後,曹植爲王粲撰寫誄文寄託哀思。

王粲有兩個兒子,可惜史書中沒有留下他二人的姓名。在建安二十三年的魏諷叛亂中,因王粲的兩個兒子參與了魏諷的行爲,被連坐誅殺,至此王粲無後。有學者曾經指出,魏諷的叛亂是原荊州勢力的一次暗涌。也有人表示魏諷叛亂就是曹丕找個藉口有意爲之,與荊州派沒有任何關係。

根據記載,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到王粲的孩子被曹丕“依法”殺害,感嘆道:“如果我在(鄴城),不會讓王粲無後。”

曹丕和曹植都喜愛文學,曹丕曹植雖然是政敵,但二人和王粲的關係都分別很好。王粲交友甚廣,與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感情深厚。至今,在安徽亳州曹操運兵道中,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建安文學的展廳中有一組雕像,就是曹操與“建安六子(無孔融)”在一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