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建安七子”之首:揭祕王粲傳奇的一生

“建安七子”之首:揭祕王粲傳奇的一生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曹操除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家、軍事家外,還是一位文學家,曹操與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有名的文學家,合稱“三曹”。

在曹操身邊,除了有戰將千員外,還有一幫文人,他們的文章寫的也很好,由於當時的漢獻帝年號是建安,因此,這幫人裏最優秀的七個人合起來稱爲“建安七子”,分別是:王粲、孔融、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在這七人裏,王粲[càn]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少年時即有才名,爲當時的大學者蔡邕所賞識。

王粲不僅名列七子,還與曹植並稱“曹王”。樑朝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讚譽王粲爲“七子之冠冕”。

“建安七子”之首:揭祕王粲傳奇的一生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出身於名門望族,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兩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何進覺得王謙是名門之後,而自己的出身比較低,所以想和王謙聯姻來提高自己的門第,但王謙很有骨氣,不和外戚聯姻,沒有同意。

初平二年(191年),漢獻帝被董卓控制,遷都到了長安,王粲也隨同前往。並在長安認識了當時的著名學者蔡邕,蔡邕見到王粲一交談,就覺得他是一個奇才。

蔡邕是當時天下公認的大學問家,到他家裏拜訪的客人非常多,常常都能把街道堵塞了。

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急忙跑出去迎接,慌忙之下把鞋子都穿反了。別的客人們都以爲來了一位重要的人物。

結果等蔡邕把王粲迎進來後,才發現是一個很年輕的少年,身材還矮小,在場的客人都非常很吃驚。

蔡邕解釋說:“此王公(祖父王暢)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三國志·卷二十一》)

初平四年(193年),17歲的王粲受司徒徵辟,皇帝也下詔書徵他爲黃門侍郎。但王粲認爲長安局勢混亂,所以都沒有赴任。

不久,王粲跑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荊州牧劉表。沒想到劉表見他貌不驚人,年少體弱,又不拘小節,所以也沒重用他。

“建安七子”之首:揭祕王粲傳奇的一生 第2張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逝,王粲就勸說劉表的次子劉琮向曹操投降。荊州平定後,曹操任命王粲爲丞相的助手,並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王粲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並有過目不忘之才,別人向他提問,沒有他答不上來的。

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裏記載的兩件小事,就能證明王粲確實是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一個石碑,他們就站在那兒朗讀起來。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王粲說可以,友人當即叫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一字不差。

還有一次,王粲看別人下圍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盤上的佈局,王粲就按照記憶恢復了原來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認爲他是胡謅的,於是又擺出一個棋局,然後拿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再擺一次,結果又是完全沒有擺錯。

王粲擅長寫文章,拿起筆來往往一揮而就,寫好後也從來不用修改,當時的人們都以爲他是預先寫好的。但是,讓他們儘管反覆精心構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王粲。

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有詩、賦、論、議近六十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王粲作品風格清麗,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王粲跟隨曹操一起去攻打東吳。次年春,王粲在行軍途中和“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俱死於瘟疫,王粲去世時年僅41歲。

王粲去世後,好友曹丕當時還是世子,他親率衆文士爲王粲送葬。爲了體現對王粲的懷念之情,曹丕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爲他送行吧!”於是,現場響起一片驢鳴之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驢鳴送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