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七雄並立的戰國,爲何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七雄並立的戰國,爲何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戰國四公子的故事。

自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權威日益衰微,禮樂征伐本是“自天子出”,而後一步一步地演變成爲了“自諸侯出”,作爲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只能龜縮在周王畿,保持着最後的一絲威嚴。

在失去了“周禮”的約束後,各個諸侯國之間大打出手,戰爭彷彿成爲了那個時期的常態,進入了戰國時期之後,天下漸漸形成了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個強國並立的局面。

在這一基礎之上,涌現出了四位以養士聞名天下的政治家,後人將其並稱爲“戰國四公子”。

七雄並立的戰國,爲何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分別評價“戰國四公子”:

“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之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衆,邯鄲幾亡。”

“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製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爲能行之。”

“(孟嘗君)好客喜士,士歸於薛,爲齊扞楚魏。”

戰國四公子,是我們瞭解戰國中後期歷史必然繞不開的人物,不過,我們今天的#歷史小問題#不是去討論“戰國四公子”的爲人處世,而是要來看看,爲什麼是七雄並立的戰國,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七雄並立的戰國,爲何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第2張

在討論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戰國四公子”出自於哪幾個國家——春申君,楚國重臣;孟嘗君,齊國宗室;信陵君,魏國宗室;平原君,趙國宗室。

那麼,也就是說,爲什麼在七雄之中剩下的秦、燕、韓三個國家沒有出現如同“四公子”這般的風雲人物呢?

首先,請大家看一看出現了“戰國四公子”的齊、魏、楚、趙都是怎樣的國家呢?

魏國,自魏文侯進行“李悝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強盛,躋身中原強國之列,而後西敗秦、東敗齊、南敗楚,打得列國賓服,成爲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個天下霸主。

楚國,自楚悼王進行“吳起變法”之後,一改春秋末期以來的疲弱之勢,而後經楚肅王的休養生息,楚宣王、楚威王父子的勵精圖治,楚國在魏國日趨沒落的絕佳時期裏趁勢崛起,成爲了當時的一流強國,力抗秦齊而不落下風。

齊國,作爲新興政權,齊國(田齊)在三晉內訌之時得以喘息,而後齊威王君臣掀起“鄒忌變法”,齊國國力大增,先後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創當時的天下霸主——魏國,而後更是取而代之成爲了新的天下霸主。

趙國,自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之後,趙氏日趨強盛,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把持晉國朝政,而後更是與魏氏、韓氏先後聯手驅逐中行氏、範氏,剿滅智氏,完成了分晉之事。此後更是一度成爲了三晉之中最強的存在,而後雖在魏文侯發起的“三晉一家”聯盟中國力大損,不過又有趙肅侯力戰各國,威震天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重振雄風,躋身強國之列。

七雄並立的戰國,爲何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 第3張

而韓、燕兩國呢?

韓國雖有“申不害變法”,但是卻也僅僅只能做到“諸侯不來侵伐”,而且“申不害變法”的後續影響更是使得韓國國勢日頹。

在太史公口中“約八九百歲”的燕國呢,一直固守着王道傳統,幾度險些亡國,而後雖有燕昭王勵精圖治,更是靠着合縱聯盟,幾乎滅亡了齊國,可終究還是底子太薄,霸業不過是曇花一現。

如此一來,就不難看出,“戰國四公子”,這是強國的遊戲,韓、燕兩個常年打醬油的國家自然沒有份。

說到這裏,或許就會有同學想問:秦國總不弱吧,爲什麼秦國又沒有出現這樣的風雲人物呢?

的確,秦國有資本玩這個強者的“遊戲”,秦國的有些宗室、名臣,也確確實實比戰國四公子中絕大多數人要強,但是死,同學,你是不是忘記了“戰國四公子”產生的原因了?

“戰國四公子”這一羣體出現的時間是在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蒸蒸日上,銳意東出崤函,逐鹿中原的時候,他們的出現,就是爲了輔佐君王,抵抗“虎狼之秦”的進攻。

如此一來,秦國又怎麼會出現如“戰國四公子”一般的風雲人物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