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阿隆·科普蘭有着哪些軼事趣聞?關於他的評價是怎樣的

阿隆·科普蘭有着哪些軼事趣聞?關於他的評價是怎樣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美國音樂泰斗”之稱的科普蘭,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個俄裔猶太人家庭。他五歲起學鋼琴,十七歲隨戈德馬克學音樂理論,但對其嚴格的傳統教學法頗爲反感,興趣偏重德彪西、斯克里亞賓、穆索爾斯基等作曲家。1920至1924年,他在巴黎師從娜迪婭·布朗熱,醉心於花都令人振奮的文化氛圍。其時賈吉列夫的俄國芭蕾舞團正在上演德彪西、拉威爾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上述作曲家對科普蘭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格羅戈》(1922-5年,1930年改寫爲《舞蹈交響曲》)都有明顯的影響。布朗熱以管風琴家身份首度訪美時,委託他創作《管風琴交響曲》(1924年),科普蘭由此確立其美國主要作曲家的地位。

阿隆·科普蘭有着哪些軼事趣聞?關於他的評價是怎樣的

在巴黎期間,他耳聞目睹歐洲各國民族音樂風起雲涌,立志發展美國本民族的風格。1926年創作的《鋼琴協奏曲》等若干早期作品,採用爵士樂節奏和美國黑人布魯斯歌曲的和聲。但作曲家自認爲“我的最佳創作之一”的《鋼琴變奏曲》(1931年)卻典型地反映了其早熟的現代抽象風格和簡潔的表達方式。作品新鮮、獨特的科普蘭風味貫穿其全部創作,遠比爵士樂更恰如其分地成爲美國新興經典音樂的標誌。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益惡化的世界經濟和政治局勢,促使科普蘭尋求更流行、更緊貼時代的風格。三部牛仔芭蕾《小夥子比利》(1938年)、《牛仔競技會》(1942年)和獲普利策獎的《阿巴拉契亞的春天》(1944年),體現了這種追求。這些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聽衆,並連同其譜寫的電影配樂(爲《女繼承人》的配樂獲1948年奧斯卡獎),成爲無數好萊塢西部片背景音樂的樣板。科普蘭的大衆風格還反映了左派政治立場或“共黨傾向”——按麥卡錫委員會的說法。1953年,該委員會一度禁止其作品的留傳,但音樂界卻一致支持科普蘭。雖然科普蘭的創作風格包含大量美國民歌的成分,但他從不照抄照搬,而是嵌入自己獨特的節奏,並且總是將民歌元素融於其與衆不同的、廣闊的音樂視野。第三交響曲(1944-6年)的終曲樂章,是他自己譜寫的著名民歌風格的聖歌《凡人號角》(1942年)擴展而成的一首幻想曲。

阿隆·科普蘭有着哪些軼事趣聞?關於他的評價是怎樣的 第2張

科普蘭從未放棄嚴肅的抽象音樂語彙,甚至還在兩部管絃樂作品《內涵》(1962年)和《內省》(1967年)中,對十二音體系作過滯後的探索,不過,其時他對美國音樂已由塑造轉爲順應。科普蘭的靈感逐漸消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停止創作。受到廣泛愛戴的科普蘭,轉而鼓勵曾在坦格伍德音樂節和哈佛大學師從於他的年輕同道,甘願被他們逐步取而代之。晚年熱衷於指揮,但1983年終因患早老性癡呆症而退休。生平最後一場音樂會,他選擇了《阿巴拉契亞的春天》,也許因爲這部作品是對震顫派(Shaker,美國基督教新教一派別,因在宗教儀式中渾身顫動而得名)歌曲《簡單的禮物》的變奏。其一生之音樂創作,當此日益錯綜複雜的時代而澤被萬千聽衆,是爲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