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後宮人物 > 孝莊:大清朝輔佐兒子孫子登上皇位的和親皇后

孝莊:大清朝輔佐兒子孫子登上皇位的和親皇后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初滿蒙聯姻,是一項既定的國策。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後宮,僅科爾沁貝勒寨桑一家,有封號的就有三位——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的姑媽)、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的姐姐)及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文皇后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就是因爲生下兒子,她在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時被封爲永福官莊妃。在皇太極生前,孝莊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後宮統攝一切的是孝端文皇后,而受到皇太極專寵的則是她的姐姐宸妃海蘭珠。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大喜。洪承疇是明朝很有影響的封疆大員,收服他對於瓦解明朝統治具有非常的意義。皇太極下令把洪承疇押到盛京,派漢臣范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延頸承刀,始終不屈”,爲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莊看到這種狀況之後,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她裝扮成一個侍女,身上藏了一壺人蔘汁,來到洪承疇的居處,溫顏婉語,“以壺承其脣”,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蔘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的旗下。孝莊文皇后自幼喜歡讀史書,聰明多智,處事果斷。在皇太極執政時,她就“贊助內政,越既有年”。崇德八年(1643年),清軍大戰鬆錦告捷後,國勢大張。皇太極躊躇滿志,正策劃下一步戰略,可惜天不隨人願,突發腦溢血,暴死於清寧宮。帝王暴卒,向來容易引起政治動亂。由於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因而宗室貴族中有不少人在覬覦着皇位。於是,滿洲貴族內部圍繞帝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鬥,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

孝莊:大清朝輔佐兒子孫子登上皇位的和親皇后

努爾哈赤生前就曾規定,他的繼承人必須由滿洲貴族公議,從八大議政貝勒中推選,八大貝勒“同心謀國”,其中以軍功昭著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及侄子阿敏輪月執政,朝賀時兄弟四人並排南面坐——這是一種原始軍事民主制的殘餘。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打破了這個框框,皇帝南面獨坐,獨操大權。唯其如此,皇帝的稱號對於躋身於最高權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們來說,更加具有誘惑力。

在皇太極諸子當中,肅親王豪格是長子,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很強。其他皇子,當時年齡都不大,既沒有顯赫戰功,也沒有突出地位。因此,豪格繼承皇位的把握比較大。但是,多爾袞和其弟多鐸,因戰功卓著,被封爲睿親王和豫親王,其兄阿濟格被封爲英親王。他們這一支極具勢力。資歷最老的大貝勒代善,因年老體弱,已沒有繼位之奢望。因此,當時最具競爭力的是豪格和多爾袞。在此危急關頭,孝莊文皇后憑着她的聰明才智,努力協調各方關係,積極爭取代善的支持,拿出了折中方案,迫使多爾袞做出讓步,最終使她的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

孝莊:大清朝輔佐兒子孫子登上皇位的和親皇后 第2張

爲了鞏固自己和福臨的地位,抑制多爾袞的野心,孝莊文皇后按照滿族父死妻其後母、兄死妻其嫂的婚俗,主動下嫁多爾袞。關於太后下嫁攝政王一事,史學界尚有爭議。太后下嫁有的小說家試圖從愛情角度解釋這樁婚姻,這恐怕有點理想主義。多爾袞生活放縱,拘豪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鮮國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這是官書明載的事情。太后下嫁,迫於時勢,沒什麼愛情可言,實際上,儘管孝莊退讓一而再,再而三,最後屈身下嫁,多爾袞對皇位的覬覦絲毫沒消退。有一次他還對人說:“若以我爲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

福臨即位後,諸臣多次提出給皇帝延師典學,多爾袞都置之不理,有意讓福臨荒於教育,做一個傻皇帝,致使福臨十四歲親政時,不識漢字,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爾袞對孝莊兒子如此,所謂“愛情”云云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多爾袞對皇位早已垂涎,爲什麼關鍵時刻主動放棄?缺乏與豪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許是多爾袞從大局出發,爲避免內亂而作退讓。但促成這一舉動的,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孝莊的幕後活動。作爲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孝莊無疑是明白內亂會造成什麼危害的,一要使雙方的對立緩和,只有異中求同,二使雙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滿足——既要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爾袞的權力慾望不致落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扶立幼主;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誰來佔踞天子寶座?孝莊施展手腕。籠絡多爾袞,使多爾表採納了她的方案,把她兒子福臨抱上了御座。權力鬥爭剛告一段落,孝莊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滿蒙聯姻和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既定國策。大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爲股肱的力量。爲了確保這種關係代代相傳,也爲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莊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爲皇后,順治皇帝執政當年,就大禮成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這種胸懷,他更多以自己個人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係。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爲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這些並不是什麼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后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儘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順治十年(165)八月,孝莊見兒子實在沒有迴轉餘地,只好同意,皇后降爲靜妃,改居側宮。爲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莊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爲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裏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反而如癡如醉地戀上了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董鄂氏隸屬滿洲正白旗,父親鄂碩,任內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董鄂氏不但通詩文,而且性格溫順,儀表端莊,舉止言語,很有鳳採。順治十年應秀女之選(清制:滿族女子到應聘之年必須造冊上報內務府,三年一選以充實後宮或指配皇弟皇子)許配給皇太極末子博穆博果爾。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董鄂氏出入宮苑侍候后妃,與福臨相識並墜入情網。孝莊察覺了這一危險苗子,立即採取措施,宣佈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同時趕緊給兒子完婚,博爾濟錦氏成爲第二任皇后。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爲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爲和碩襄親王,以示憂寵。後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這事被福臨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此事發生在順治十三年(1656)七月。

孝莊:大清朝輔佐兒子孫子登上皇位的和親皇后 第3張

宮中發生了這種事情,傳揚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莊悄悄地處理了這件事:博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二十七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人宮中,封爲賢妃,一個月後,又按兒子的意願,晉封她爲皇貴妃。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后,不過福臨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認爲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選,因此準備二次廢后。假如福臨再度廢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宮主子之位,勢必影響滿蒙關係,傾動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孝莊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制。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對於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並無絲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后身上,連太后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對於這一切,孝莊都忍受了。寬容理解是她的原則。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係維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經驗和堅毅的性格,清帝國的基業纔不致因後宮的傾動而發生動搖。

孝莊這種苦心,福臨與皇后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達人情的董鄂氏能夠體諒孝莊的苦衷,她主動周旋於皇后與皇帝之間,緩和調節雙方矛盾,有時起到孝莊所難以達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莊有什麼事總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麼話總是找這個兒媳婦說,以至於到後來,婆婆對兒媳幾乎到了不能離開的地步。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產下一子,四個月後不幸夭折,喪子的悲傷使她鬱郁成疾,宮廷矛盾的精神重負使她原來有病的身體更加虛損贏弱。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擊,精神頹落,懨懨無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