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充國:西漢的最後一位大軍事家

趙充國:西漢的最後一位大軍事家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漢的最後一位大軍事家趙充國,老當益壯的典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西漢時期,衛青和霍去病這“帝國雙壁”完成了使命,相繼離去之後,大漢王朝對匈奴的優勢就不再那麼懸殊,甚至到了李廣利的時候,已經是處於下風。

儘管漢武帝后期意識到,仗是不能再打了,開始與民休養生息,而匈奴經過幾十年的打擊,雖不說一蹶不振,但損失更爲慘重。這時候也沒有能力對漢朝構成威脅。可以說,在火拼了將近半個世紀之後,雙方都進入了難得的和平期。

但是,漢匈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因而和平是短暫的。在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雙方都恢復了力量,尤其是西漢出現了“昭宣中興”。

於是,雙方的較量又一次開始。

不過,這次西漢方面擔任棟樑的,是已經六旬有餘的趙充國。

趙充國:西漢的最後一位大軍事家

趙充國其人,爲人有勇略,爲“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堪稱是西漢的最後一位大軍事家。雖然他功成名就的時候,已經是個老頭了;可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嶄露頭角,顯現出了不凡的一面。

漢武帝時,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七百壯士突圍,被拜爲中郎,歷任車騎將軍長史、大將軍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後將軍等職。

而在漢昭帝英年早逝之後,他與霍光一起迎立漢宣帝,因此被封爲營平侯。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那他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他厲害的地方,在於這時候已經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卻建立起一番了不得的功業。

比如說,在本始年間,他擔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多騎兵,從酒泉出兵征討匈奴,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裏,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

後來,匈奴大舉發動十多萬騎兵向漢塞開來,打算侵擾漢朝邊區,到達時符奚廬山,準備入侵搶掠。

此時,匈奴人題除渠堂投降漢朝後說出這一情況,漢朝就派遣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邊境的五原、朔方、雲中、代郡、雁門、定襄、北平、上谷、漁陽等九個郡。匈奴單于聽到這個消息,領兵退去。漢即罷兵。

這自然只是小菜而已,與衛青和霍去病相比,是在不足掛齒。可真正的功業,卻是體現在他的多謀善斷之上,因而才稱之爲大軍事家。

這一點,就主要體現在他與羌人部落的鬥智鬥勇上。

趙充國:西漢的最後一位大軍事家 第2張

當時的情況是,有一個專門出難題的人叫義渠安國,他奉命出使羌族,卻自作主張地同意讓羌人渡過湟水,結果導致羌人反叛。可偏偏有賢明之稱的漢宣帝,在這件事上屢屢犯錯。竟然又讓義渠安國出使諸羌,瞭解其動向。

本來,趙充國擬定的計劃是採取分化離間的方式,瓦解反叛聯盟;可義渠安國一去,就立刻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不管有沒有罪,一概以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並且還調兵鎮壓先零之民,殺了一千多人。

於是,本來不想反的,這次一股腦都反了,不但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還將義渠安國打得大敗,損失慘重。

到最後,收拾殘局的只能是趙充國,而此時,他已經年逾七十。也在這時,他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百聞不如一見。

老將出馬,果然非同凡響,他到了前線,認爲當務之急並不是組織軍事進攻,而是從內容逐漸瓦解羌人並不牢固的同盟關係。憑藉這樣的策略,最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化解了這場戰爭。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他與漢宣帝之間相互說服。

雖然趙充國的策略是瓦解敵方同盟關係,但支持他這種策略的人並不多。在長安的朝堂之上,主戰派就建議漢宣帝在七月份水草好的時候發動進攻。漢宣帝也傾向於這種做法,就將建議傳達給了趙充國。

可趙充國非常反對這樣的做法,上書直截了當地指出不可行之處。漢宣帝也不知爲什麼,在這件事上又犯糊塗,較上了勁,就任命了兩位將軍前去督促趙充國出戰。

而爲了說服趙充國,甚至還搬出了天象大法,說如今五星出東方,是大吉的預兆,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戰者一定會凱旋,要是不出站那就會凶多吉少。

趙充國:西漢的最後一位大軍事家 第3張

趙充國這時候名將本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任你怎麼說,我就是按照原先的策略來進行;而且更有趣的是,他還反過來不斷地勸漢宣帝接受自己的策略,可以說是苦口婆心。

就這樣來來回回,最後支持趙充國的人越來越多,而在這種策略的指導下,最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可惜的是,漢宣帝之後的皇帝是一個不如一個,統治也變得越來越腐敗,趙充國這樣的軍事家就成爲了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