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趙匡胤率大軍親征北漢,爲何到了最後卻撤軍?

趙匡胤率大軍親征北漢,爲何到了最後卻撤軍?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匡胤的故事大家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在平定荊湖、後蜀之後,原本按照先南後北,先弱後強的方案,趙匡胤應該繼續向南進軍,北方北漢雖然弱小,但有強大的契丹做後盾,不是那麼容易啃的,而趙匡胤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先進攻北漢。趙匡胤的這一舉措之後有什麼深意呢?

一、機會難得,趙匡胤改變計劃

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後蜀基本平定,國內的局勢沒有大的異常,趙匡胤一邊謀劃未來的進軍計劃,一邊密切觀察周邊的動向。正月十五日,北漢偏城寨將領任恩來降,七月,北漢穎州砦主胡遇等人來投降。

作爲當時中原最強大的政權,經常會有人頭投靠宋朝,這沒有什麼稀奇的。然而在七月的一天,趙匡胤收到消息,北漢皇帝劉鈞去世,其外甥兼養子劉繼恩即位。權力交接之際,是一個政權最脆弱的時候,趙匡胤決定抓住機會,打北漢一個措手不及,等平滅了北漢,再去收拾南方。

趙匡胤率大軍親征北漢,爲何到了最後卻撤軍?

開寶元年八月,趙匡胤派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出征北漢,在李繼勳出征的同時,北漢內部再次發生劇變,剛上位沒多久的北漢皇帝劉繼恩竟然被暗殺了。

劉繼恩即位之時,朝廷的大權掌握在宰相郭無爲手中,劉繼恩不想一直被人架空,他要奪回本屬於他的皇權。在一次宴會中,劉繼恩企圖找機會殺掉郭無爲,奈何郭無爲老奸巨猾,竟然稱病沒去,而此時的劉繼恩纔是那案板上的魚肉。

宴會結束,劉繼恩回去休息,供奉官侯霸榮帶了幾十名刀斧手瞬間衝了進來,亂刀將這位剛剛即位六十天的皇帝砍死。

史料記載“至是謀持繼恩首獻太祖,遂乘繼恩無備,白晝挺刃而入,反扃其門,繼恩繞屏環走,霸榮以刃揕胸弒之,年三十四,時立六十日矣。無爲遣卒登梯入,殺霸榮,立其弟繼元。”

侯霸榮曾經投降宋朝,之後又回到了北漢,可以說侯霸榮就是趙匡胤留在北漢的“暗樁”。大致情況是這樣的,郭無爲和侯霸榮商議,在宴會之後對劉繼恩下手,之後的分贓事宜,郭無爲應該也已經分配清楚了。

等到事成之後,郭無爲則露出了險惡的嘴臉,郭無爲搞了一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伎倆,等到侯霸榮殺掉劉繼恩,郭無爲派人直接擊斃兇手,殺掉了侯霸榮。侯霸榮本想拿着北漢皇帝的腦袋,找趙匡胤邀功,反而自己落得個屍首兩分。

此後,郭無爲依舊掌控大權,沒人知道他纔是殺掉劉繼恩的幕後真兇,隨後郭無爲擁立劉繼元爲皇帝。一方面郭無爲有投誠宋朝的想法,另一方面他還想奪得更多的利益。北漢亂成一團,給了趙匡胤充足的出兵理由,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覆滅北漢指日可待。

二、趙匡胤御駕親征

之前李繼勳已經出兵征討過一次,宋軍在渦河大敗北漢部隊,但李繼勳無法攻克太原城。開寶二年,趙匡胤決定御駕親征,李繼勳爲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侍衛軍指揮使党進爲副手,宣徽南院使曹彬爲都監,何繼筠爲石嶺關部署,趙贊爲汾州路部署。

趙匡胤武將的熱血再次衝入體內,他將率領他的雄兵踏平太原城。李繼勳等先頭部隊率先出兵,在太原城下大敗北漢軍。只不過天公不作美,趙匡胤的部隊剛剛開拔,就被一場大雨澆了個通透,由於雨下得太大,宋軍的精銳禁軍也不得不停下腳步,十幾天後趙匡胤纔再次起兵。

三月二十八日,趙匡胤到達太原城下,馬上命令軍兵修橋樑、挖壕溝,此時的宋軍和之後的宋軍不同,趙匡胤手下的這幫大兵既保留了五代的兇悍,而且還有嚴明的紀律,可以說這已經是北宋軍力的巔峯。

趙匡胤率大軍親征北漢,爲何到了最後卻撤軍? 第2張
趙匡胤率大軍親征北漢,爲何到了最後卻撤軍? 第3張

圍城和進攻一直在繼續,太原城池堅固,這注定是一場艱難的戰爭,左神武軍陳承昭進言道:“陛下已經有了千軍萬馬,爲何不用?”趙匡胤有些疑惑,不知所謂何意,陳承昭指向了汾水,趙匡胤哈哈大笑,隨即定下了水灌太原城的計劃。

三、引水灌城

在古代戰爭中,水攻是常用戰術,只要城池附近有大江大河,就可能被敵人利用,水火無情,排山倒海的洪水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既然有此機會,趙匡胤當然要好好利用。

李繼勳在太原城南,趙贊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党進在城東,按常理來說,圍城需要講究個圍師必闕,也就是爲了防止敵人狗急跳牆,總要留出個缺口,這是兵家常識。趙匡胤以汾水爲後盾,精兵在左右,而且爲防禦契丹,也做了相應安排,所以趙匡胤敢於不按常理出牌。

一方面攻城在繼續,另一方面北方傳來捷報,何繼筠在陽曲擊敗契丹部隊,斬殺數千人,宋軍士氣爲之一振。爲了震懾城中的北漢軍民,趙匡胤命士兵將那些繳獲的契丹首級、盔甲陳列太原城下,別看北漢已經大廈將傾,太原城仍是攻不下來。

趙匡胤一聲令下,早已準備好的宋軍開閘放水,一股洪流衝向太原城下,東南城門被洪水衝倒,宋軍將士划着小船就衝向缺口。太原已經是彈丸之地,然而城上的弓弩仍沒有停息,宋軍愣是衝不進去。

因爲水已經灌城,宋軍也只能坐着小船,機動力明顯下降,馬步軍軍頭王廷義中箭身亡,殿前都指揮使都虞侯石漢卿中箭身亡。

四、趙匡胤選擇撤軍

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個月,宋軍卻一直無法拿下太原城,看着戰死將領的屍體,趙匡胤猶豫了,他開始反思這場戰爭的意義。

原本這場戰爭就是意氣之舉,既然將士們已經盡力了,既然犧牲如此巨大,趙匡胤決定班師回朝。除此之外,契丹的援軍也相繼到來,宋軍在太原城下損失同樣不小,如果再與契丹開戰,情況可能極其不利,五月十六日,趙匡胤下令班師。

史料記載“是月,北漢主決城下水,注之臺駘澤,水已落而城多摧圮。遼使者韓知範猶在太原,嘆曰:宋師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後涸,則並人無類矣。”

沒有預料到的是,宋軍撤走了,契丹大軍卻沒有走,大水下去之後,太原城牆卻直接塌了,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城牆內也沒有鋼筋,這就好比是泡了水的餅乾,趙匡胤就差那麼一點點運氣。

如果宋軍再晚撤一段時間,攻克太原城就如探囊取物,對於北漢皇帝劉繼元,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趙匡胤撤軍卻並不灰心,如果將北漢滅國,宋朝將直接和契丹接壤,戰爭一觸即發,而南方的南唐、南漢還未收復,作爲緩衝地帶的北漢仍發揮着重要作用。

此次戰爭,也極大消耗了北漢的國力,爲了落井下石,趙匡胤撤軍的時候還捎帶了一萬北漢百姓,對於本就弱小的北漢更是雪上加霜。趙匡胤很清楚,即便此次戰事失利,北漢早晚也是宋朝的囊中之物,南方平定之日,就是北漢覆滅之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