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皇帝爲何大都不作爲?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皇帝爲何大都不作爲?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背叛唐朝的戰爭,爲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以上問題本站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我們在看唐朝的歷史的時候,有一件事會覺得非常奇怪。在李隆基之前,唐朝的皇帝一個個都是叱吒風雲的,我們對他們的事蹟也可以說耳熟能詳。比如說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這樣的皇帝。就算是李顯、李旦這樣一些沒什麼出息的皇帝,我們對他們的事蹟也非常清楚。

但是,“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感覺唐朝的皇帝突然就發生了“基因突變”一樣,不但從此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能和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相提並論的皇帝。就算是趕得上李淵、李治的皇帝,似乎也很少。而且,這些皇帝,我們對他們的事情,基本上都不清楚。

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是“安史之亂”發生後,唐朝後期的皇帝,一下就被嚇傻了嗎?

還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是“安史之亂”,極大地改變了後世的皇帝。爲什麼這麼說呢?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皇帝爲何大都不作爲?

說起來,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帝,一直都沒有安定過。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是通過正常的方式,理所當然地當皇帝的。我們不妨來清理一下。

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政變”,殺掉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接着又逼老爹李淵退位,他才上位當皇帝的。李治其實也不該當皇帝,是因爲李承乾和李泰爭鬥,再加上長孫無忌的極力運作,李治才漁翁得利當皇帝的。武則天更不用說了,她只是一個皇后(甚至原本她連皇后都不是),最後卻成了皇帝,而且是從古至今極少有的女皇帝。李顯和李旦,就算是他們被確立了太子之位後,也是兩度被廢。李隆基也是通過政變,最終才上臺的。

不過,雖然說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帝,一直爭鬥不休。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基本的事實:這些爭鬥,都是唐朝皇室內部的爭鬥。皇室外面的大臣,或者其他勢力集團,都很難插手。就算想插手,也會很快就失敗。

比如,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張柬之等五個大臣,就積極介入政權,擁戴李顯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而張柬之等五個大臣,也因此被封“王”。

不過,這五個大臣,卻並沒有因此走進唐朝皇室內部,他們依然無法掌控唐朝政權,甚至很難影響唐朝政權,最終五位大臣都被清理出去,紛紛失勢。

從這裏可以看出,雖然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室內部爭鬥不休,但是,這個家族其實一直牢牢地掌控着整個朝廷,有着強大的中央集權能力。外部的勢力,想要介入皇室顯然是完全達不到的。

但是,“安史之亂”之後,情況就發生了改變。

“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下去了,而且並沒有造成國家的分裂。但是,這時候顯然一切都不同了。很多勢力都介入到皇室內部。比如太監李輔國,他就開始大量干涉朝廷。皇后張氏,也成爲一個影響朝廷的重要力量。地方上那些曾經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做過貢獻的節度使,也可以不再聽從朝廷的指揮。這一種局面,顯然與“安史之亂”之前是截然不同的。

有人可能會覺得很疑惑,爲什麼“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皇室嚴格地控制着整個國家。“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皇室就變得這麼弱,無論是太監,還是後宮,還是地方上的節度使,都敢隨便操控朝廷了呢?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皇帝爲何大都不作爲? 第2張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爲唐肅宗性格太過柔弱,他不夠強悍,不能對朝廷形成威懾力,因此其他勢力自然就介入進來了。

固然,唐肅宗確實很柔弱,他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多次被他的父親揉來捏去,爲此還被迫離了兩次婚。“安史之亂”爆發後,包括李輔國、張良娣、陳玄禮等人在內,都極力推舉他站出來,替代唐玄宗當皇帝,領導天下平亂。但是,他卻一直沒有那樣的膽量。直到跑到了差不多相當於邊關的靈武,纔在衆人的強推下,上位當了皇帝。

不過,把所有的責任推到唐肅宗身上,顯然是武斷和不負責任的。因爲如果說只是因爲唐肅宗懦弱,沒能力控制朝廷的話,後來還有不少皇帝不懦弱了,應該就能控制朝廷了呀。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還有,李隆基之前的李顯、李旦等皇帝,也是比較懦弱的,爲何外部勢力卻很難影響朝廷呢?

所以說,根本原因並不在唐肅宗身上。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當然很多。但是關鍵一點,“安史之亂”讓唐朝皇室的公信力大爲降低。公信力不是權力尺度,是一種道德尺度,看起來作用不大。其實不然,在禮治社會的古代,這個作用其實是相當大的。

公信力降低,自然就造成了中央集權的程度降低。在王朝社會中,如果沒有了中央集權,各種勢力不再拱衛皇權,自然就會造成四分五裂。而這時候,皇帝想要加強這種集權,他自身又沒有什麼資源,他當然就是無能爲力的。無能爲力的皇帝,誰又能記得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