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時什麼樣的?連皇帝都能被宦官誅殺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時什麼樣的?連皇帝都能被宦官誅殺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安史之亂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的作品之所以被稱爲詩史,就是因爲他道出了安史之亂中的種種亂象。早年間的唐朝,有了貞觀之治,進入全盛時代。雖然有武周稱帝這樣的插曲,不過根基並未動搖。

而且,還有後來的開元盛世,彼時萬國來朝,好不熱鬧。但是這一切,從安史之亂以後就開始發生了變化。唐朝變得不像唐朝,再也不復往日榮光,反倒是禍患頻仍,甚至連皇帝都能被宦官誅殺。

所以,很多人眼裏,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這到底是爲什麼?

(一)、戰爭遺留,並未得到充分解決

《舊唐書》"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安史之亂時,造成的禍患,不論在史書中還是杜甫的詩歌裏,都很常見。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時什麼樣的?連皇帝都能被宦官誅殺

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傷害,那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唐代宗千辛萬苦,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叛亂,但是社會生產力仍然未得到有效的恢復。

1.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戰爭拼的就是人力物力,誰沒有了軍隊,就從地方上徵壯丁。猶如絞肉機一般的往戰場上填送,而且賦稅徭役方面自然是要加重。這一點不論叛軍還是唐軍,是都會去做的,叛亂平定以後,自潼關到虎牢關之間的百姓戶數不過百十餘口。

可以說是"千里無雞鳴,而路不拾金"。很多人口繁多的的大都市,都變得蕭條不堪。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時的鄧州,在天寶年間,戶數共計萬餘,到了唐代宗主政,登記造冊的時候,不過區區二百餘戶。對於古代小農經濟而言,人口就是最大的生產力。

雖然正統王朝李唐又重新主政中原,但是統治者們並未推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倘若唐代宗或者唐憲宗等人能夠學習漢初的黃老之學,推行無爲而治,想必恢復大唐恢復成往日的光彩,那也是極有可能的。

然而,他們做的除了眼巴巴的着急,就是弄一些不切實際的國策。

2. 皇帝在戰亂創傷上撒鹽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各地的百姓對王師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奈何,他們沒有想到,竟然遭到了卸磨殺驢的下場。因爲人口少,生產力上不去,稅收也寥寥無幾。所以,皇帝們就給各路節度使施加壓力,主要還是以東南八道爲主。

因爲,安史之亂中南方各省普遍受到的影響要小一些。這等於是唐憲宗把全國的經濟壓力,擔在東南省份的肩膀上。而那些封疆大吏們,爲了完成任務,開始橫徵暴斂。什麼"暴刑暴賦",什麼"重加稅率",這都是屢見不鮮的現象。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時什麼樣的?連皇帝都能被宦官誅殺 第2張

甚至,傳統的中原富饒之地都被搞得"無力,爲之損曲"。百姓們覺得,安史之亂平定,倒還不如不平定。而且,實在是壓的他們喘不過氣。於是唐朝境內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尤其是寶應元年,東南各省的袁晃之亂還有方清之亂以及張度之亂還有舒昭之亂,給本來就奄奄一息的李唐王朝雪上加霜。

但凡他們還有一點活下去的希望,都不會冒着株連九族的風險去叛亂。因此,安史之亂以後唐朝衰敗的原因,主要就是皇帝們沒有及時的與民休息。反而是給大家加重負擔,導致朝廷和百姓離心離德,怨聲載道。

基礎都沒有打好,又何談再去起高樓,恢復往日的榮光。其實安史之亂以後的皇帝們就應該把唐朝當成一個新興的王朝去看待。好生的對待百姓,讓他們修養生息,萬萬不可操之過急。

(二)、不復存在的"僞繁榮"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君主集權制的社會,天下興亡只和皇帝一家有關係。至於說什麼百姓生活富足,那都是不現實的。

因爲國家的富強,是通過皇權竭力的壓榨百姓得來。而先唐的輝煌,是因爲百姓手裏有些東西,而且也給了他們發展的機會。安史之亂以後,百姓手裏根本就沒有什麼能讓你盤剝壓榨的了,而你還用高壓政策,自然會適得其反。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時什麼樣的?連皇帝都能被宦官誅殺 第3張

1. 皇權削弱,集權變得相對寬鬆

安史之亂讓天下子民都知道了,原來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遇到戰亂也是如此的慌不擇路。因此,天子的威嚴在他們心中大打折扣。而且,安史之亂的平定少不了各路節度使的功勞。雖然最初他們並未出現割據的現象,但是對皇帝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

此前唐朝的繁榮,那是建立在絕對的君主集權基礎上的。就是皇帝說要怎樣,所有人便都會怎樣。到了平定以後,大家都恃功自傲,認爲平定叛亂各自都出力了。

皇帝不應該再以完完全全命令的語氣和自己說話,而且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考量。而且,安史之亂直接導致了河朔地區邊防空虛。

吐蕃人趁虛而入,藉機佔有了不少的領土。河西走廊盡數歸於吐蕃之手,而那邊的節度使仰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也不聽從指揮。如此一來,唐朝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就大打折扣。

2. 宦官主政,朝堂烏煙瘴氣

唐肅宗可以說是給他的後世子孫們"開了個好頭",他的成功上位離不開宦官李輔國的幫助。而李輔國也是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雖然他被唐代宗所除,可是後世的帝王們大都極其信任身邊的宦官,任由其禍亂朝綱。

"漢、唐相去五百歲,產亂取亡猶蹈一轍,非天所廢,而人謀洄刺乃然邪"。唐朝和漢朝,這兩個國人提及非常驕傲的王朝,卻通通都亡於宦官主政。唐德宗年間,還把兵權給了宦官,他們本身還掌握着國庫的管理權,可以說是權傾朝野。

這些人又沒讀過書,也沒有治國理政的能力。他們只不過是喜歡內鬥,懂得如何討好皇帝。所以,國家在這些人的帶領下,能夠恢復先唐的榮譽,那纔是滑天下之大稽。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時什麼樣的?連皇帝都能被宦官誅殺 第4張

很早以前,唐朝就定下了宦官不能擔任三品以上官員的規矩,但安史之亂讓皇帝們普遍信任宦官。這些人把持朝政,但會的只是貪贓枉法和打擊異己,甚至努力做到把權力凌駕於皇權之上。

國家是李家的,又不是他們家的。他們知道,自己不定什麼時候就下臺了。所以,趁着得勢的時候,趕緊把財富都積累夠了,後半生無虞即可。

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皇帝是國家的頂樑柱,只要他開始胡作非爲,那國家定當是好不了的。天下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上蒼能夠賜予他們一個仁君,一個明君。但即使是昏君,百姓們也無計可施,只能一昧的忍受罷了。(三)、戰亂引起的經濟結構的變化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打擊,是非常致命的。然而繼任的皇帝,沒有一個能力出衆者。即使有,也英年早逝。人口銳減,導致脆弱的小農經濟走向破裂。而又沒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其恢復,這就徹底的動搖了國家的根本。

1. 難以適應的巨大轉變

因爲皇權的衰弱,很多邊疆地區都是人口隱瞞不報。但是人家主政的官員,自己知道到底有多少戶,那賦稅自然就進入了地方財政,而不是進到中央朝廷的口袋。所以,唐朝的皇帝想要實現復興,那是很困難的。而且,這個困難,也是一環套一環。

原先引以爲傲的絲綢之路,因爲河西走廊的失守,只得轉變爲海上絲綢之路。如此一來,想要收回成本,要比原來困難許多。

而且,因爲戰亂,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窮人也越來越窮。富人們開始想方設法的兼併土地,招收佃戶。而此時的國家財政收入,只得由原來的農業稅爲主轉變成工商稅。這和早年間的唐朝稅收制度,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時什麼樣的?連皇帝都能被宦官誅殺 第5張

統治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適合發展的稅收政策,如此才能實現復興。而不是一昧的按照祖宗家法,來治理國家。

2. 歷史遺留問題的大爆發

作爲一個國家,尤其是專制國家,自然而然的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唐朝的兵役制度,原先一直是府兵制,直到玄宗年間纔有了募兵制。如此一來,倒是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也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最後,外也沒守好,內也沒守好。

"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度使們趁着戰亂,不斷的擴充地盤,加強軍權。這其實就是後來,黃巢起義,藩鎮割據的前兆。地方的財政,都流入了節度使的口袋,國家還怎麼集中力量。

而且,彼時經濟中心逐步向南遷移。唐肅宗和代宗都看到了這一點,然而他們沒有加以保護,反而是橫徵暴斂,不斷地從那邊增加稅賦。唐武宗和唐宣宗二人征戰北方,靠的也都是來自東南各省的財政收入。結語:

在很多人的心裏,自從唐玄宗出逃四川的那一刻,唐朝就已經亡了,這也是爲何唐朝不如往日的原因。它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無法再讓後人把它當作來自古代的驕傲。這其實就是君主專制的通病,即使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會因爲其他問題而衰敗,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