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本可滅掉曹魏 可孫權爲何非要背盟奪取荊州

本可滅掉曹魏 可孫權爲何非要背盟奪取荊州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五月,劉備與曹操之間近兩年的漢中爭奪戰中宣告結束,曹魏主將夏侯淵陣亡,劉備取得漢中;八月,駐守南郡江陵的關羽在北攻南郡襄陽、樊城的戰鬥中取得大捷,斬殺曹魏大將龐德、俘獲了大將於禁在內的三萬人,連曹操都打算遷都躲避關羽鋒芒。如果此時孫權能夠在東線合肥用兵,東西萬里三路發難,或許曹魏滅亡真的指日可待。不過就在此時,孫權卻做出了襲殺關羽奪取荊州這種背盟棄義的事情。

本可滅掉曹魏 可孫權爲何非要背盟奪取荊州

網絡配圖

想要解釋孫權背盟的這一行爲,就要從荊州的歷史說起。關於荊州的歷史由來已久,在戰國時代七雄之一的楚國佔據着荊州,所以楚國又被稱爲荊楚,其都城郢都正是周瑜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攻下、後來又借給劉備的南郡江陵。

另《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說的是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於將天下劃分爲十三個稱爲“州”的行政區,而荊州正是其中之一,其下轄七個郡,包括長江以北南陽、南郡、江夏三郡,長江以南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區域大致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部、兩湖以及部分兩廣和江西省的領地,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兵家必爭之所。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過荊州的重要性:“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此外,魯肅和東吳猛將甘寧在最初投奔東吳時也都建議孫權儘早取下荊州,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本可滅掉曹魏 可孫權爲何非要背盟奪取荊州 第2張

網絡配圖

赤壁之戰後,南陽與部分江夏郡仍爲曹魏領地,而劉備出兵攻下了江南四郡,並向孫權借得吳軍苦戰一年有餘纔拿下的南郡江陵。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劉備取得蜀地之後孫劉雙方因荊州歸屬爆發戰爭,但在魯肅的調解下很快握手言和。最後雙方決定:以湘水爲界中分荊州,南郡江陵歸屬劉備,但湘水以東的桂陽、長沙劃歸孫權作爲補償,荊州之爭暫時告了一段落。

表面上看,此次爭端東吳得荊州兩郡,已獲實利,但中分荊州並不代表着這一爭端的徹底解決。蜀漢使者鄧芝曾經對孫權說過:“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爲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鄧芝所說的“三江之阻”指的是長江、吳淞江和錢塘江,而其中最主要的天險就是長江。

本可滅掉曹魏 可孫權爲何非要背盟奪取荊州 第3張

網絡配圖

試想一下,如果當年曹操沒有冒進長江沿岸的赤壁,而是穩妥的渡過長江佔領名義上已經歸順的荊南四郡,而後再蠶食吳地,那麼東吳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結局呢?長江天險已失,江東腹地無險可守,作爲後勤保障尚可,倘若想擊退來犯強敵,恐怕真是難上加難。所以,如果說蜀漢是無漢中則無蜀的話,那麼東吳就是無長江則無吳,長江天險豈容與他人共有?若想達成“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鼎足之勢,就必須要取得跨越長江兩岸的荊州!所以對東吳來說,即使面對的不是大意的關羽,荊州之爭早晚仍會再次爆發,只不過絕不會那麼順利的將其拿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