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代賢相狄仁傑,他死後不久生祠因何就被人砸毀?

一代賢相狄仁傑,他死後不久生祠因何就被人砸毀?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9.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狄仁傑的瞭解,大多數年輕人是始於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一類的影視作品,而生活閱歷稍廣些的讀者,則是通過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的小說《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其實,現實中的狄仁傑並沒了文學與影視中的神奇,他只是生活於李世民與武則天時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爲李家和武氏政權都付出了心血、而被後世人們所尊崇的一代賢臣。

狄仁傑早年考中明經科,出任汴州判佐,後在閻立本的推薦下,擔任幷州都督府法曹。

後來,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一年之內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一時名聲大振。

一代賢相狄仁傑,他死後不久生祠因何就被人砸毀?

網絡配圖

看,狄仁傑不是無能之輩吧,它雖然不是什麼神探,但絕對是個神判。用現代語言來表述,他不屬於從事刑偵破案的公安系統,而是從事審判工作的法院系統——狄仁傑是個公正廉明的大法官。

其實,古代官員是複合型人才,破案、判案只是其工作的一個方面,他們的大部分精力還是用在治理地方。

狄仁傑(630-700年)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 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爲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爲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爲憂,後人稱之爲"唐室砥柱"。

696年),契丹作亂,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一時間河北震動。爲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遭誣被貶的狄仁傑爲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任刺史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人聽聞後,退兵而去。狄仁傑任魏州任上,因爲勤政愛民,政績卓著,在他調離後,當地的老百姓爲他建立了生祠,歲歲祭拜。

就是這樣一位人人敬仰的賢能之士,在他死後不久,老百姓卻將爲他建的生祠而砸毀了。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原來,這一切都源他生了個坑爹的兒子狄景暉。

一代賢相狄仁傑,他死後不久生祠因何就被人砸毀? 第2張

網絡配圖

新舊唐書的狄仁傑傳中,都提到了狄仁傑有一個兒子叫做狄景暉,這個人官聲很不好。《舊唐書·狄仁傑傳》中說:“其子景暉爲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爲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新唐書·狄仁傑傳》中說:“景暉,官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爲虐,民苦之,因共毀其父生祠,不復奉。至元和中,田弘正鎮魏博,始奏葺之,血食不絕”。

狄景暉曾經官至魏州司功參軍,官不算大,卻作威作福,又貪婪又暴虐,激起了民憤。狄仁傑曾經做過魏州的地方官,當時沒想到他的兒子如此惡劣,當地人實在忍無可忍,一氣之下砸毀了狄公的生祠,連帶着人們對狄公曾經的敬仰蕩然無存。

看來,子女教育,有時比治國還難。

當然,狄仁傑的生祠雖然被魏州百姓在激憤之下搗毀,但善良的魏州百姓在情緒宣泄之後,對狄仁傑並未忘記。開元年間,狄仁傑的生祠得以重修,此後又因安史之亂受到破壞,但在元和年間再次修建,其碑至今留存,成爲珍貴的歷史文物。

一代賢相狄仁傑,他死後不久生祠因何就被人砸毀? 第3張

網絡配圖

坑爹之事,古已有之,如今更甚,這是個不得不引人思考的大問題。

比如,清代趙翼就在《廿二史札記》中特意闢條“名父之子多敗德”,列舉了包括狄景暉在內衆多名人之後“坑爹”的典型。

關於這個問題,元芳,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