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三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正史和演義差距有多大

歷史上的三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正史和演義差距有多大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三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歷史上真實的三國,和三國演義有多大差別?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三國志》和一些民間故事雜糅而寫成的小說,這部鉅著是秉承着“七分實事,三分演繹”而編寫的,因此故人對它的評價多爲“使觀者往往爲之惑亂。”

也正因爲《三國演義》一書的真假相參,使得它在民間比正史《三國志》還要出名。長此以往,很多人將小說中虛構的歷史故事套用在正史之中,鬧出不少笑話。

《三國演義》的卷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明朝文學家楊慎所作,被毛宗崗父子引用而來。小說的開篇便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爲題,概述了從先秦時期到東漢桓靈二帝的歷史。

書中開篇講述的“十常侍之亂”,從這一段故事開始,《三國演義》便對正史展開了自己的潤色。

羣雄涿鹿

首先是“十常侍”的人物,《三國演義》中把曹節、侯覽等不適合時間線的太監納入“十常侍”的隊伍中,以此來強調東漢末年朝局的混亂。

之後的“黃巾起義”排除什麼黃巾信徒會呼風喚雨等玄學,倒是與正史中並無太大差別,何進、董卓、袁紹、袁術、曹操、劉備三國前期的重要人物也陸續登場。

袁紹、袁術兄弟一門過去四世有五人位列三公,出身於士族大家的他從小便有着匡扶漢室、討伐逆賊的志向,與《三國演義》中相比,初期的袁紹比曹操、劉備更像是歷史的主角。

而曹操則出生於宦官之家,正史中的他從小隨機應變、很是聰明,青年爲官時便以正直、藐視權貴而聞名,雖展現出不同於常人的肝膽,但與袁氏兄弟所掌握的資源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在《三國志》中記載道:“先主備,少言語,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善交天下豪傑”,可以據此判斷,劉備屬於那種剛毅有大志但又帶一點木訥的人。對於他的外表,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都記載他是一個大耳朵,長手的人。

歷史上的三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正史和演義差距有多大

對於劉、關、張三人相識,是劉備在漢末爲討伐黃巾軍而拉起的義軍,關羽、張飛則是義軍中的兵卒。但劉備爲人寬仁,三人很快便建立了親如兄弟般的感情,而“桃園三結義”則是《三國演義》完完全全虛構的場景。

要說三國故事最開始的大反派董卓,正史中他的性情也正如小說中一樣殘忍暴虐,但他並不像後世人所編撰的那樣是個不懂打仗的胖子。

恰恰相反,董卓在當時是一個能力優秀的軍事將領,不僅具有指揮才能,他個人也是騎馬射箭樣樣精通。

而對於董卓的死,《三國志》記載他死於“連環計”,至於與呂布因貂蟬而反目成仇,只是正史中“連環計”的一部分罷了,況且對於貂蟬此人,正史中並未過多記載,其名“貂蟬”,也是後人所編撰而來的。

三足鼎立

公元189年,董卓禍亂朝綱,以袁紹、袁術爲首的各路諸侯拉起討董大旗,孫吳政權的奠基人孫堅便是在此時以家族門蔭拉起一支隊伍,投入袁術麾下。

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孫堅軍一枝獨秀,力挫董軍數次進攻,孫堅本人更是親手斬下了董卓大將華雄的首級。

歷史上的三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正史和演義差距有多大 第2張

隨着董卓的覆滅,各路諸侯間又展開相互攻伐,孫堅在攻打劉表的途中遇襲戰死,他的兒子孫策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也正是在孫策手中,孫吳政權正式脫離袁術,奪下江東六郡之地,可以說東吳的江山是由孫策打下的。

公元200年,這一年天下風雲鉅變,首先在北方,實力最強的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一帶展開決戰,而《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斬顏良誅文丑的事蹟便發生在這一時期。

可正史中的二人真的如小說中所說的那樣羸弱嗎?非也,文丑其人在官渡之戰中屢屢擊潰曹軍,在一次搶奪輜重時,曹操以五百兵力殺了個回馬槍,文丑軍頓時亂作一團,文丑其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而顏良則在與張遼大軍交戰時,疏忽了關羽所率的一支突襲軍,在亂軍之中面對關羽的突襲毫無招架之力,死於關羽刀下。

正在北方激戰正酣時,南邊的東吳也發生變動,東吳的領袖孫策在一次打獵中,中了仇家許貢門客的伏擊,身中數箭而亡,江東政權交給了當時僅有十九歲的孫權。

孫權作爲此後三足鼎立中的一員,年齡最小的他反而比劉備、曹操更早地接過了權力的指揮棒。

歷史上的三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正史和演義差距有多大 第3張

而當官渡之戰塵埃落定之後,曹操已經成爲大漢天地間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劉備與關羽、張飛此時還在新野小城,看不到希望。

而《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第一位謀士徐庶所指揮的“火燒博望坡”之戰,實則是劉備本人指揮的,與徐庶並無關係。

待到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於長江之上擊潰曹操,這裏對雙方的兵力《三國演義》也有過度誇張成分,據正史記載,曹操南下時兵力統共不過二十萬,遠遠沒有演義中所說的八十萬之多。

對於戰前的部署,《三國志》中周瑜在此戰的作用遠遠超過諸葛亮等人,可以說正史中的赤壁之戰是周瑜的一場個人秀。

而在戰前,曹軍軍營中就爆發了嚴重的鼠疫,實力遭受重創,曹操在赤壁的慘敗,這場鼠疫所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赤壁之戰後,天下曹、孫、劉三足鼎立之勢已然成型。

三家歸晉

赤壁之戰後,進入到三國故事的中期,這一時期的主角可以說完完全全屬於周瑜一人,歷史上的周瑜器量廣大、以謙虛聞名,並不像演義中描述的那麼小肚雞腸。

而歷史上更沒有記載過他與諸葛亮有過任何直接衝突,周瑜是在征討曹仁時中毒箭而亡,與諸葛亮並無關係。

歷史上的三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正史和演義差距有多大 第4張

對於蜀漢的“五虎上將”,歷史上根本沒有這麼一說,只是在劉備奪取益州稱漢中王后,封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爲前、後、中、左、右軍統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將他們五人編在一起列爲一傳,後人因此有了“五虎上將”一說。

對於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正史與小說並無太大出入,此戰也正如《三國志》中形容的那樣——威震華夏。而關羽身邊的大將周倉此人在歷史中也並無記載,而關平在歷史上卻是關羽的長子,也並非小說中的義子。

到後來所謂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其實蜀漢大軍在諸葛亮率領下真正到達祁山的,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而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便在五丈原病逝,沒有“六出祁山”一說。

最後,說說司馬懿其人,現在人們談起司馬懿往往會有一種老謀深算,做什麼事都爲了之後的篡權做準備一樣,可歷史並非如此。

首先,司馬懿在魏明帝時期纔在朝中真正掌握足夠的話語權,這時的魏明帝曹叡年僅20歲,而司馬懿已年近五十,他既不瞭解魏明帝會走在自己前面,也不瞭解自己將來會成爲託孤大臣。

所以在魏明帝一朝,司馬懿還是做着一個臣子應當做的事情,史料中看不到他有一絲二心。

歷史上的三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正史和演義差距有多大 第5張

至於“高平陵之變”,那時的司馬懿確實成爲四朝老臣,但在曹芳剛即位時,他還是本本分分地做着魏臣,直到後來大將軍曹爽不斷對其刁難,逼得年近六十的司馬懿露出狼子野心來,血洗了曹氏一門。

而司馬懿死後,三國的局勢也如演義開篇所講的那樣,分久必合,天下統一已成大勢,在司馬氏三代人的努力下,晉朝建立,終於在公元280年結束了這近百年民不聊生的亂世,還給天下一個暫且安定的太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