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爲什麼要設立軍機處?封建社會裏權力機構更迭

雍正爲什麼要設立軍機處?封建社會裏權力機構更迭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雍正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雍正七年(1729年),藉着對西北用兵的局勢,雍正成功組建了新一代權力機構“軍機處”,並且所用的理由都非常蹩腳。

雍正說,原有權力機構“內閣”位置不好,在太和門之外,距離中心太遠,那肯定容易泄密,於是就在隆宗門內重新找了個地方,組建了一個名爲“軍機處”的機構。

名義上說是找以前內閣中比較縝密的人來做事兒,但實際該怎麼選人、怎麼操作大家心裏就都有數了。

其實這種事情有一個背景,那就是清朝入關之後權力體系的混亂,幾代皇帝都在逐漸整改。而這種方式和其他朝代都很大的相似處,其手段都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如果我們將雍正帝設立軍機處這件事放在整個清初、甚至是之前的朝代史中來看,就會發現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雍正爲什麼要設立軍機處?封建社會裏權力機構更迭

順治、康熙、雍正如何一步步整頓了權力機構

清朝雖然在宣傳上一般是有十二位皇帝,但其在中原建立正統王朝是從順治帝開始。

順治因爲種種原因,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這個原因至今也沒有弄清楚具體真相。但實際情況就是,當時順治帝留下的“孤兒寡母”,即孝莊和康熙並不能完全掌控局勢。

於是就出現了鰲拜等權臣“輔政”的現象。

後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康熙擒殺了鰲拜,奪回朝政大權,但是這時候的朝廷還不是康熙一個人說得算。

根據清朝的傳統制度,有一個機構叫做“議政王大臣會議”,其實有點像明朝的“內閣”制度,他們的決定是可以干擾皇權的。

爲了解決這一掣肘,康熙帝在康熙16年的時候設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叫做“南書房”。

本來這個名字也是很貼切現實的,就是一羣人陪着皇帝讀書、寫字、畫畫等等休閒事,這個地方也比較“清要”,但能入選的臣子都是皇帝寵信之人。

久而久之,這個部門除了本職工作之外,還負責起草一些詔書。

這樣一來,“南書房”實際上就成爲了新的權力中心,逐漸取代了之前“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外朝內閣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帝在位期間,朝政是錯綜複雜的,納蘭明珠和索額圖等人結黨嚴重,滿漢之間的民族關係也比較緊張。

“南書房”的成立有一個很大的緩衝作用,成爲雙方鬥爭的一個交匯地。“黨爭”暴露在皇帝的眼下,其實就沒有多大的威脅了,康熙帝也是順着各方的鬥爭來進行制衡。

到了雍正時期,雍正帝感覺南書房的地位有點太高了,權力有些過大,不易於管控。

雍正爲什麼要設立軍機處?封建社會裏權力機構更迭 第2張

其實這也正常,順治在的時候,鰲拜等輔政大臣不敢過於逼迫,“議政王大臣會議”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康熙即位之後,擒殺鰲拜,設立新的權力中心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

到了雍正時期,也會覺得康熙留下來的機構有威脅,所以要推翻原有的權力中心,另起爐竈。

於是,雍正就以對西北邊陲用兵爲藉口,擔心內閣和南書房等機構泄密,所以就成立了“軍機處”。

顯然,雍正也借鑑了康熙成立南書房的做法,並且對這些人員的任用方式有所調整。

這個時候的“軍機處”實際上不是一個固定的機構,而是一個小團體。內部成員除了都是雍正所信任的之外,還都有其他身份。

也就是說,大家都是“兼職”。

那麼,既然不設官職,那人員選用自然就是以皇帝信任爲唯一標準了。

“軍機處”也就取代了原來的南書房,成爲了新的權力核心。而它作爲一個固定的機構,是在乾隆時期,並且一直持續到清末。封建朝代一以貫之的矛盾,都用了同一種方式解決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一直存在兩個矛盾,一個是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的矛盾,另一個就是君權和以相權爲代表的其他權力之間的矛盾。

這兩個矛盾的處理方向,幾乎都是以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爲主,雍正設立軍機處其實和歷史上其他朝代的做法幾乎是一模一樣。

我們來看幾個其他朝代的處理方式,就能發現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漢朝的權力中心,尤其是漢初階段曾經有過“虛君實相”的做法,丞相是“開府治事”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

丞相作爲“三公之一”,它與其手下一衆官員主要負責的就是對國家事務的處理,他們辦公的地點不在宮中,而在丞相自己的府邸,叫做“府中”。

所以諸葛亮《出師表》中曾經說“宮中府中,俱爲一體”,就是這麼來的。

雍正爲什麼要設立軍機處?封建社會裏權力機構更迭 第3張

朝臣五日一朝,將在丞相府裏所處理的事務向皇帝稟告,有些事情需要皇帝來決定。

這是漢朝曾經的朝堂運行方式。

而漢武帝時期認爲“三公”權力太大,需要進行集權,於是就選了一批人重新組建了一個小團體,通過“加官”的制度來組建新的權力機構。

一位小官本來沒有進入皇宮的權力,但是皇帝給他一個“加給事中”的頭銜,於是他就有了進出宮禁的特權,可以參與議事。

這就是“內外朝制度”。

原有的權力中心“丞相府”逐漸變成了外圍執行機構,新的權力機構是“內朝”。

而到了東漢時期,更是直接建立一個叫做“尚書檯”的機構,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臺閣”,它纔是真正的決策機構,“三公”已經徹底成爲執行機構了。

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認爲“尚書檯”的權力太大,於是將它改爲執行機構,另行設立了“中書省”作爲新的權力機構。

到了南北朝時期,皇帝又認爲中書省的權力太大,於是就再設立了一個“門下省”對其進行節制,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雛形。

唐太宗時期,尚書省不再設立尚書令,只有左右僕射,但也不再參與決策,他又認爲中書省權力太大,於是就採取了類似漢朝“加官”的方式,讓一些擔任其他官職的官員通過兼職的方式來參與決策,像“參知政事”、“參議得失”等等都是這樣的官職。

雍正爲什麼要設立軍機處?封建社會裏權力機構更迭 第4張

宋代和唐代差不多,也是採取了諸如設立“同平章事”等手段組建權力中心。

從這麼多朝代的做法就能看出來,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其實與它們沒什麼兩樣。

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雍正帝又設立“軍機處”削弱“南書房”,這是一套用以節制除君權外其他權力的常規做法。

從這一趨勢也可以看出,對待權力中心的革新,封建王朝其實都是採用架空原有機構,設立新機構的方式,既選擇了可以信任的官員參與決策,又不至於使原機構的人感覺到落差太大。

這是一個很溫和也有效的做法。